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235篇
大气科学   139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02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川西丹巴地区变质岩的Rb—Sr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巴地区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多期的变形、变质和岩浆作用。根据变质程度差异划分出6个变质带:矽线石带、蓝晶石带、十字石带、石榴子石带、黒云母带和绢云母-绿泥石带。蓝晶石带十字石片岩和石榴石带斜长角闪岩与变玄武岩的矿物Rb-S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149.0±7.1Ma,160.0±13.0Ma和150.2±2.4Ma,它们代表该区最主要的一次区域动热变质事件年龄。本文还结合已有的年代学资料,讨论了丹巴地区变质作用演化史  相似文献   
242.
以根据岩背斑岩锡矿区火山-侵入杂岩的微量元素Sr、Rb、Er、Hf、Nb等协交关系,探讨了岩浆房成分分带的形成机理。认为初始岩浆的形成主要是经过两次聚集熔融作用(第一次熔出酸性岩浆,第二次熔出中酸性岩浆)。酸性岩浆未喷出地表的部分在中深部位经过平衡结晶作用(非理想),使F、H2O和成矿元素明显集中于晚期岩浆中。  相似文献   
243.
江西岩背含锡斑岩主要造岩矿物标型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西会昌岩背J3-K1时期形成的火山穹窿由火山岩,次火山岩和侵入岩组成,大型斑岩型锡矿床赋存于含黄玉花岗斑岩与(次)流纹斑岩内外接触带上,成矿岩体花岗斑岩和花岗岩富Si富F,其钾长石均为Al/Si有序的低微斜长石,黑云母为含Li富F的铁叶云母或黑鳞云母,具低Mg/ΣFe(MF)值,所含岩浆晚期阶段结晶的黄玉,其成分接近于氟黄玉端元,并具有较短的b轴,不同于玻利维亚Sn-B型,本区为Sn-F型,这是  相似文献   
244.
各种热液矿床(包括铀矿床)研究中重要的问题是:成矿溶液是怎样形成的,在成矿过程中是怎样演化的;在矿脉中沉淀的各种成矿元素又是从哪里来的。当然,可以有很多准则(地质、矿物、岩石化学与微量元素等)来判断成矿溶液的成因和成矿物质的来源,但目前的研究表明,同位素准则具有其它准则所不能比拟的优越性。因此,我们在对8411铀矿床开  相似文献   
245.
黄陂-张光营辉绿岩脉位于粤北贵东复式花岗岩岩体东部的下庄铀矿田内,形成于142.6±3.0Ma。岩石化学呈现拉斑玄武宕系列的特征,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在蛛网图上,Th表现出正异常,而Ba呈负异常,P轻度亏损,无Nb,Ta,Zr,Hf异常;轻、重稀土之间分馏不明显,基本无Eu异常。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与板内玄武岩的相似;铅同位素具有典型的Dupal异常铅特征,ε_(Nd)(t)值为3.2~4.7,(~(87)Sr/~(86)Sr),为0.70446~0.70628;在Pb-Pb,Nd-Pd,Nd-Sr和Sr-Pb相关图解上,数据点都位于亏损地幔和富集地幔Ⅱ之间。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黄陂-张光营辉绿岩脉是在拉张的构造环境下由介于亏损地幔和富集地幔Ⅱ之间的、相对富集的地幔源区部分熔融形成的,而这种富集地幔可能是由俯冲带流体交代形成的。  相似文献   
246.
通过对卡拉先格尔铜矿带中的哈腊苏斑岩铜矿床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系统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和测年研究,探讨了阿尔泰南缘铜矿的成矿时代及矿床成因。研究表明,卡拉先格尔铜矿带的铜矿化主要呈不均匀团块、细脉或细脉浸染状产于受断裂控制的钾长石_石英脉、绿帘石脉以及石英_方解石脉中,线型分布明显,空间分布极不均匀,缺乏典型斑岩铜矿的面型蚀变矿化分带。含矿钾长石脉40Ar_39Ar年龄为(230±5)Ma,大大晚于容矿斑岩脉的形成时代〔锆石SHRIMPU_Pb年龄(380.8±5.7)Ma〕。硫_铅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源于火山岩地层和花岗闪长斑岩脉。氢_氧同位素显示成矿流体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混合物。据此认为,卡拉先格尔铜矿带主成矿时代为印支期,成矿作用与后造山阶段沿NNW向老山口断裂发育的偏碱性岩浆活动有关,但不排除存在同造山期的斑岩型矿化。  相似文献   
247.
刘新  王军  吴国雄 《大气科学》2007,31(3):389-399
利用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气候模式F-GOALS的大气谱分量SAMIL,设计了有、无欧亚地形的对比试验,并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其流场、高度场、温度和涡度的差异,得到欧亚大陆地形对夏季大气环流场日变化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地形对大气环流和气候日变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对太阳辐射加热场的日变化最为敏感,随着日间加热场的增强,热力适应造成白天高原低层大气气旋性环流加深,相应地使周边地区向高原辐合增强,引起高原地区日间的上升运动更为强盛,而使大气高层反气旋环流增强,引起高原上空向外辐散气流增强。也就是地形效应在白天增强了高原“感热气泵”的效率,使其产生明显的日变化,随之带来高原及周边地区局地环流强烈的日变化。由于上升运动的日变化,引起高原南部地区降水的日变化,同时降水的增加正反馈于上升运动,使得上升运动在高原南部地区日变化尤为强烈。  相似文献   
248.
华南一次典型MCC过程的成因及天气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刘峰  李萍 《气象》2007,33(5):77-82
利用常规资料、FY2C红外TBB等资料分析了2006年5月6日发生在华南地区的一次典型MCC过程,发现在具备充足的水汽和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地面冷空气的辐合抬升作用和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是此次MCC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同时“喇叭口”地形以及下垫面温度日变化也起着重要作用。利用广州白云机场的多普勒雷达和地面自动站资料对MCC内部的飑线进行实时监测,得到低空风切变对机场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249.
夏季中国南方流域性致洪暴雨与季风涌的关系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陶诗言  卫捷 《气象》2007,33(3):10-18
中国淮河以南地区夏季最易受到洪水灾害的威胁,这种致洪暴雨一般出现在沿着河谷走向的静止锋上。在引发致洪暴雨的环流系统中,季风涌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提供了暴雨产生所必须的水汽。分析了1998、2003、2005及2006年中国南方流域性致洪暴雨和东亚季风涌,以及与赤道附近大气环流的30~60天振荡(称作Madden—Julian Oscillation,简称MJO)活动的关系。当来自赤道印度洋的MJO引起南海地区西风的加强;南海西风的加强,触发中国南部大陆出现季风涌;季风涌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交绥,造成静止锋上的致洪暴雨。由此提出我国南方夏季流域性致洪暴雨中、短期预报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50.
全国酸雨观测网未知水样考核结果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客观统计方法,整理分析了1992年以来全国酸雨观测站网的11次pH未知水样和2次电导率未知水样的考核结果。分析显示,采用稀释和pH调制的标准缓冲溶液作为pH未知水样,其测量偏差随pH标准值的变化不显著,历年的测量标准差均小于0.2pH单位。pH未知水样测量偏差的波动状况指示出观测台站仪器和人员的技术状态变化,对仪器更新、人员培训以及新业务规范的执行等业务建设和质量管理活动有显著的正面响应。对pH未知水样测量偏差的统计还显示,2001年后pH平均测量偏差出现负偏态分布特征,该特征在总体偏差较大时尤为明显,说明部分技术状态不良的台站往往容易出现较大的系统性负偏差。根据考核结果,按照世界气象组织(WMO)推荐的方法,计算除1992年外各次考核的pH值测量的修正绝对中值偏差为0.03~0.10pH单位,1992年和2006年电导率测量的修正绝对中值偏差为4%~5%。修正绝对中值偏差的逐年波动情况反映了全国酸雨观测网pH测量的总体偏差也明显地受台站技术状态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