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质学   26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甘肃景泰、靖远地区三迭纪地层,早经路兆洽、陈梦雄(一九四八)报道,认为与甘肃西部的下、中三迭统西大沟群相当。解放后,本区三迭纪地层的研究有一定进展,斯行健(一九五一、一九五六)、徐仁(一九五七)、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及甘肃省地质局区测队等,均在本区采到一些重要植物化石,从化石面貌、岩性特征等分析,认为可与陕北延长群对比,时代属晚三迭世。  相似文献   
12.
豫西登封、宜阳一带二叠纪含煤地层中的植物化石Protoblechnum非常丰富.据初步研究,小羽片基部收缩的Protoblechnumcontractum也是二次羽状复叶;小羽片基部呈双耳状的CompsopterisguangdongensisFeng和ProtoblechnumdengfengensisZhangetYang应归为一种.研究还表明,Protoblechnum及其类似植物或许如同晚古生代的脉羊齿类植物那样,羽轴既可分叉,亦可不分叉;蕨叶既有一次羽状复叶,也有呈多次羽状分裂.小羽片基部分别下延和收缩,但均为二次羽状复叶的Protoblechnumwongi和Protoblechnumcontractum,很可能代表着Protoblechnum向Supaia演化的两个方向.  相似文献   
13.
北祁连地区二叠纪植物群自老而新可分5个植物组合:(1)早二叠世早期Neu ropterispseudovata—Lepidodendronposthumi组合;(2)早二叠世中期Emplectopteristriangularis—Emplectopteridiumalatum组合;(3)早二叠世晚期Alethopterianorini—Lobatannularissinensis组合;(4)晚二叠世早期Yuanisstriata—Cladophlebisozaki组合;(5)晚二叠世晚期Iniopterissiberi ca—Lobatannularialingulata组合。该区晚二叠世早期(窑沟组)曾出现过一次植物危机事件,而晚二叠世晚期由于大量亚安加拉植物(如Iniopteris,Comia,Pursongia,Zamiopteris和Calipteris等)的入侵,植被又得以复苏。北祁连二叠纪大部分植物群属华夏植物群;但晚二叠世晚期为华夏—亚安加拉混生植物群。  相似文献   
14.
总结和评述了成煤古气候分析中的主要替代参数(岩石学和沉积学参数,地球化学参数和古植物学参数)、数字模拟技术的现状,新进展及其局限性;指出建立各类替代参数数据库和参数的定量化,有利于成煤期的古气候重建,揭示古气候对聚煤作用的控制和建立古泥炭沼泽模式。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将宁夏中卫县下河沿原上石炭统太原组划分为上、下二个段。太原组上段(剖面18—31层),含科以Pseudoschwagerina带及Sphaeroschwagerina带的属种为代表,牙形石Streptog-nathodus属为主,植物为东方鳞木类繁多,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以上古生物面貌应属于早二叠世。太原组下段(剖面1—17层),含科Medocris,Pseudostaffella,牙形石Idognathodusdellicatus,I.olavlformis等为主;植物以Neuropterispseudovata及Spherophyllumoblongiforlium最繁盛,其时代呈现浓厚晚石炭世特征。据上述情况,本区石炭—二叠系的界线应置于太原组上、下段之间,这条界线比我国传统的划界位置低一些,而与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界线已趋于一致。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给出了内蒙古色尔腾山区下佘太组至拴马桩组、太原西山煤田本溪组至山西组和安徽淮南煤田山西组至上石盒子组等52个煤层的碳同位素数据。这些煤层均为腐植煤,不同煤层的δ~(13)C值在-26.20‰~—22.10‰之间波动,均值为-24.16‰,与我国各时代煤的δ~(13)C均值(-24.4‰)十分接近,但明显有别于冈瓦纳煤和藻煤(其δ~(13)C值分别为-22.70‰和-30.80‰)。上述三地煤中δ~(13)C值包括从纳缪尔(Namurian)晚期至卡赞期(Kazanian)的各地质时段。按各煤层所在岩组的地层对比关系组构的华北石炭纪—二叠纪煤的碳同位素地层学型式表明。δ~(13)C值在斯蒂芬期(Stephanian)、亚丁斯克期(Artinskian)和卡赞期呈现大约2.5‰~3.0‰的负迁移,这种负迁移与煤级、煤的显微组分及成煤植物种类可能无关,而是优势成煤植物(乔木状石松类)所记录的环境大气CO_2的碳同位素组成之变化,煤与有机物、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一样,可用地球碳存储体的大规模过程来解释。陆—陆碰撞对全球碳循环起主导作用,石炭纪、二叠纪,是全球各主要陆块  相似文献   
17.
阿干镇煤田下侏罗统大西沟组时代及划分新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干镇煤田是西北开采较早的煤田之一。由于矿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欠佳,其含煤岩系的划分和时代归属历来争论较大。笔者基于多年来的野外观察和对大西沟组植物化石的研究,拟对其划分和时代归属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以供讨论。   相似文献   
18.
华北板块晚古生代古气候变化对聚煤作用的控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泓  沈光隆 《地质学报》1999,73(2):131-139
在研究华北板块晚古生代煤炭资源的地质地理分布基础上,对生态域和其他具古气候含义的地质记录的综合分析表明,该板块的煤为无季节性分化的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的产物。由于二叠纪的全球性升温事件和热带一亚带热干旱带向低纬度扩张以及华北板块的向北漂移,使得晚石炭世一亚丁斯克期早期广泛存在的聚煤作用,在亚丁斯克斯晚期一卡赞期收缩至该板块的东南一隅。  相似文献   
19.
晚古生代中国大陆与欧美地区植物群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古生代同处于赤道或低纬度地带的中国大陆植物群与欧美地区同期植物群之间总存在一定的差异。中泥盆世-早石炭世维宪期,中国大陆以石松类的大量繁育和高度分异为显著特色,而同期的欧美地区植物群以古蕨类和前裸子植物为其主体;纳缪尔期-二叠纪,大量东亚型鳞木类植物及许多地方性植物属相继在中国大陆出现,使它和欧美植物群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相似文献   
20.
兰州窑街煤田侏罗纪植物化石组合序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兰州窑街煤田,是甘肃省重要煤产区之一,也是祁连区中侏罗统窑街组的命名地点。区内植物化石虽较丰富,但迄今未被正式研究。近年来,我们多次在该区工作,收集了一些实际资料,对该区侏罗纪植物化石的层位分布,获得了一些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