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35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沈传波  葛翔  白秀娟 《地球科学》2019,44(3):713-726
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储层具有万亿立方米以上的油气地质储量,具有广阔的勘探前景.复杂的地质条件及多期次构造作用限制了对其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的精细刻画.近年来,流体包裹体40Ar/39Ar和烃类Re-Os同位素定年等新技术在油气成藏研究中表现出良好的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针对四川盆地深部油气成藏演化的定量解析这一问题,在总结前人对震旦-寒武系油气成藏演化地质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期对川中威远气田、川西龙门山矿山梁古油藏和川北米仓山古油藏中沥青Re-Os同位素的定年结果,认为四川盆地震旦-寒武系油气存在~450 Ma、205~162 Ma两期成藏作用,其中天然气藏形成的关键时期为205~162 Ma.还指出了Re-Os同位素分析在定量解析油气演化研究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并认为烃类的Re-Os同位素定年将会推动我国成藏年代学的发展,促进诸如四川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深层油气成藏过程和成藏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32.
长江是亚洲最大的河流系统,其形成演化对东亚地区的地形、气候变化、生物演化和物质循环都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长江三峡位于扬子板块中部,其形成贯通了四川盆地和江汉盆地水系,被认为是长江演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然而,有关三峡的形成却颇具争议,为了厘清长江三峡的形成过程,回溯了关于长江三峡的成因和形成时间的百年争议,并对长江三峡形成机制和过程研究进行了梳理。通过分析发现,由于研究思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限制,长江三峡侵蚀时间和下游物源分析结果矛盾,长江三峡东流贯通时间存在较大争议。综合分析认为,长江三峡的形成研究应通过峡谷基岩的侵蚀以及江汉盆地沉积物物源分析来共同约束,尤其是通过独居石裂变径迹和宇宙成因核素定年等年代学方法以及单颗粒矿物地球化学分析和全岩同位素分析的联合应用可以为峡谷侵蚀时间和江汉盆地及四川盆地源汇体系建立时间提供更为精确的约束。研究表明,可基于地球系统科学和源—汇系统理论,从构造—地貌—气候演化的视角,对后续的长江三峡以及其他大型河流演化进行全流域的系统分析,尤其是可以综合青藏高原等源区的地球化学特征、隆升时间以及沉积盆地演化、盆地沉积物碎屑矿物地球化学特征等,共同分析长...  相似文献   
33.
滇黔桂地区海相地层油气宏观保存条件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滇黔桂地区海相地层经历过多旋回构造运动的叠加,油气保存的分割性强.基于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对海相地层整体叠加改造格局的影响,针对滇黔桂地区海相地层的油气保存条件评价提出了整体构造框架区宏观保存体系评价思路,强调构造运动是影响油气保存的根本原因.运用模糊数学的层次分析法和综合评判法,对影响油气保存的断裂作用、盖层有效性、上覆层剥蚀厚度和岩浆活动强度等直接因素进行了宏观保存条件评价.根据综合评判结果,将滇黔桂地区的海相地层划分为3类油气保存区块:十万大山断褶带和楚雄断褶带两个构造区为A类保存区块;南盘江坳陷等6个构造区为B类保存区块;宜山构造带等4个构造区为C类保存区块.  相似文献   
34.
35.
断层的活动期次对盆地的形成与演化及油气运移成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精确厘定断层活动期次及其年龄是盆地构造及油气成藏研究中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也一直是研究中的一个难点.针对这一问题,论文基于断层带内部结构的分析及前人研究成果,简要评述了常用的自生伊利石K-Ar/Ar-Ar定年法和石英电子自旋共振ESR(electron spin resonance)定年技术,重点综述了方解石激光原位U-Pb定年、石英流体包裹体40Ar/39Ar定年和低温热年代学技术应用于断层活动时间研究的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典型实例,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发展的趋势,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认为这些技术对断层活动期次和油气勘探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未来将在盆地断裂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6.
新疆博格达山中新生代隆升--热历史的裂变径迹记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5个磷灰石样和4个锆石样的裂变径迹测年证据以及热历史的定量模拟研究表明,博格达山自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开始隆升,总体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具有4个主要期次的演化阶段,起始时间分别为150~106、75~65、44~24、13~9 Ma。其中44~24 Ma之前,博格达山南、北缘隆升速率近于一致。之后,博格达山的隆升转为区段性,南、北缘形成差异隆升。北缘在42~11 Ma为近于稳定的状态,隆升速率为1 m/Ma,11 Ma至今隆升速率为190.6 m/Ma;而南缘在26~9 Ma间隆升较快,速率为41.2 m/Ma,9 Ma至今隆升速率为162.9 m/Ma。这种差异性的隆升可能一方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原因可能受博格达山不同段深部差异性动力学过程所控制。  相似文献   
37.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大巴山中-新生代隆升作用的研究不仅对全面认识秦岭造山带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川东北地区的油气勘探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采自大巴山地区的18个样品进行了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历史模拟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大巴山自白垩世120~110Ma开始隆升,表现为持续的隆升过程,经历了快速隆升→平稳→加速隆升3个阶段,并且随着大巴山由北东向南西构造的扩展变形,隆升年龄表现出阶段性递进年轻的特点.大巴山120~110Ma的快速隆升冷却事件是秦岭造山带白垩世区域性隆升剥露作用的体现.随后大巴山进入了一个构造相对稳定的阶段,样品滞留在部分退火带中.10~6Ma以来大巴山加速隆升,这一构造事件是青藏高原东部边界向东扩展的响应.  相似文献   
38.
研究讨论了我国南方江南-雪峰隆起这一独特的大地构造单元在板块构造阶段和大陆构造阶段的发育背景及其构造
动力学。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江南-雪峰隆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破坏的特征和背景(构造动力学框架下),研究试图揭示隆
起及其周缘的海相油气聚集和破坏与隆起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成因联系。最后讨论了隆起在板块构造与
大陆构造不同阶段演化和动力学问题、板块构造与大陆构造观点对隆起及其周缘成藏物质基础制约的不同认识、以及隆起及其周
缘构造演化与海相油气成藏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39.
低温热年代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造山带的剥露作用和古地形演化的研究。本文对黄陵隆起进行了裂变径迹和(U-Th)/He热年代学研究,分析计算其隆升剥露速率和厚度,恢复黄陵隆起中新生代古地形。依据岩石样品冷却历史计算出的剥露速率以及剥露厚度结果,综合黄陵隆起现今地形起伏,均衡回弹作用以及古海平面变化情况,获得了黄陵隆起早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晚始新世以及现今5个时期的古地形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黄陵隆起地形表现为持续降低的趋势,并存在两期剧烈的隆升剥露阶段。分析认为,白垩纪(140~80 Ma±),黄陵隆起的快速隆升剥露作用与秦岭大别造山带大规模的挤压作用密切相关,晚始新世以来(40~0 Ma)黄陵隆起的快速抬升剥露作用则是对喜山期构造运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40.
Albertine盆地是东非裂谷系重要的裂谷盆地, 油气资源丰富, 上中新统-下上新统烃源岩是盆地重要的生烃岩系, 目前研究相对薄弱。综合利用地质学、岩石热解、元素地球化学等资料, 对Albertine盆地上中新统和下上新统的烃源岩进行了评价, 并分析了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时期的古环境特征。研究表明, 两套烃源岩处于成熟阶段, 但有机质丰度和类型存在差异, 下上新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更高, 属于中等-好烃源岩, 干酪根类型主要是Ⅱ1~Ⅱ2型; 上中新统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略低, 属于差烃源岩, 干酪根主要是Ⅱ2~Ⅲ型。沉积环境是造成烃源岩差异的重要原因。晚中新世-早上新世时期, 研究区属于还原性较强的淡水湖盆, 水体逐渐加深, 气候越来越温暖, 细菌及微生物繁盛, 有机质类型变好, 同时, 湖泊生产力提高, 沉积速率有所加快, 有机质能够更有效地保存, 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更高。研究结果对于Albertine盆地的油气勘探与开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