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39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二版)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集蜴  黄少鹏 《地震地质》1990,12(4):351-366
近两年来,随着各项重大地学研究课题及全国地学大断面(GGT)项目的开展,我国大地热流数据有了大幅度增加。本文将截至1989年6月底公开发表或即将刊印的366个热流数据分类汇编成“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二版)”,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热流值变化范围为20—140mWm-2,平均值为66mWm  相似文献   
82.
渤海地温场特点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渤海位于华北断块区的东部,是华北古生代地台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代断陷盆地,是陆上埕宁隆起和辽河、黄骅及济阳三大拗陷的自然延伸地带。渤海海域的地热特点,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在研究渤海的形成和演化时,有人对渤中凹陷的地热状况作了推论;有人根据少量的地热资料认为渤海及其邻近地区是一个高热流异常区。我们根据渤海海域的地温数据,和近年对华北平原地温场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着重对本区地壳浅部的地热状况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一些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83.
近年来我国地热学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汪集肠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249-256
简要回顾了近年来我国地热研究的现状及取得的重要进展,包括大地热流、岩石层热状态、地壳-上地慢热结构、地热与气候变化、灾害环境以及矿山地热、油田地热、地热资源等;并从固体地球科学发展动向及国民经济需求两个方面,展望我国理论地热学和应用地热学研究的今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4.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现今地温场及热历史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10口系统测温井数据和61块岩石热导率测试结果,计算了辽河盆地东部凹陷10个 高质量的大地热流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利用镜质体反射率(Ro)资料对该区的热历史 进行了恢复. 结果表明:东部凹陷下第三系平均地温梯度为36.5℃/km,岩石平均热导率为1 .667W/(m·K),热流密度变化于49.5~70.0mW/m2之间,平均为58.0mW/m2;东部凹陷热 流呈现古热流高现今热流低的变化特征,从沙三期到东营期,古热流值是逐渐增大的,到东 营期末达到最大值,晚第三纪至现今表现为持续冷却;构造沉降史分析显示,盆地经历了早 期的裂谷阶段(43~25Ma)和后期的热沉降阶段. 盆地现今较低的大地热流和较高的古热流 及典型的裂谷型构造沉降样式为东部凹陷的构造-热演化提供了重要认识.  相似文献   
85.
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是考古学的重大发现。从葬具、随葬器物的完好保存,特别是那具女尸,经历2,100余年而未朽,确为世界罕见的奇迹。因此,马王堆一号汉墓墓葬保存的条件和原因,很值得深入的研究。本文仅就地质方面的研究结果,作一简要的报导。  相似文献   
86.
地热学向何处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the State-of-the-Art of Geothermic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the question of "Where to go, Geothermics" has been answered in this paper. Author suggested that the Geothermicsin the future should go to:1)the deep interior of the Earth,2) the continental area,3 ) the atmosphere,4)the energy problem,5) the mining areas, 6) the oil一gas fields and finally,7) to earthquake prediclion. 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for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and under the pressure of environmental and hazard problems, Geothermics is also being experienced a stage of revolution. There exist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We should use the opportunity and face the challenge optimistically for thefurther development of Geothermics in various aspects.  相似文献   
87.
沉积层放射性生热的热流贡献(沉积层热流)是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西部“冷”盆深层-超深层烃源岩的增温和热演化.本文利用不同的自然伽马(GR)-生热率(A)经验关系式分别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元16口钻孔共6120个沉积层生热率,通过与实测生热率的统计对比,确定了适用于研究区的GR-A经验关系,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地层生热率柱,据此计算了研究区沉积层热流贡献,并以盆参2井为例定量分析了沉积层热流的增温效应.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沉积层平均生热率为1.179±0.339 μW·m-3,总体上随着时代变老,沉积层生热率呈现出递减趋势.准噶尔盆地沉积层热流平均为7.9±4.9 mW·m-2,约占地壳热流的29.2%和大地热流的19.6%,区域上与盆地沉积层厚度大体一致,表现为中央坳陷最高,北天山山前冲断带变化较大,陆梁隆起和西部隆起次之,东部隆起和乌伦古坳陷最低.沉积层热流能够有效增高深层—超深层烃源层受热温度,促进有机质热演化,如在考虑和忽略沉积层生热的两种情况下计算的盆参2井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烃源岩底部(5300 m)温度差异最大为7.3 ℃,这显然对于地温梯度小、主体油气藏埋深大的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评价和勘探目标优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烃源岩热演化是含油气盆地烃源岩评价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油气动态成藏研究的基础.通过系统分析地层沉积样式,结合盆地热史恢复结果,应用Easy%Ro化学动力学模型,模拟了四川盆地86口代表性钻井和200余口人工井点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史.结果表明,在盆地不同构造单元,下寒武统和下志留统烃源岩热演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并据此建立了四种热演化模式:①加里东期成熟,早晚二叠世期间快速演化定型,以川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为代表;②加里东期未熟,早晚二叠世期间一次快速演化定型,以川西南下寒武统和川南下志留统烃源岩为代表;③加里东期成熟,晚海西-燕山期再次增熟,以川东、川北地区下寒武统烃源岩为代表;④加里东期未熟,晚海西-燕山期持续增熟,以川中地区下寒武统和川东、川北下志留统烃源岩为代表.通过对比研究沉积速率、热流和增温速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剖析了四川盆地震旦系-下古生界烃源岩热演化的控制因素,即川西南和川南局部地区主要受控于早晚二叠世期间峨眉山地幔柱和玄武岩的异常热效应,而盆地其它地区则受沉积地层埋深增热和盆地热流演化的共同作用,其中沉积地层埋深增热对烃源岩增温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9.
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特征与岩石圈热结构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盆地现今大地热流和岩石圈热结构特征是岩石圈构造-热演化过程的综合反映和盆地热史恢复的约束条件,对盆地动力学研究和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系统分析了准噶尔盆地2000年以来新增的102口钻孔的系统测井温度和400余口钻孔的试油温度资料,采用光学扫描法测试了15口钻孔共187块代表性岩石热导率,首次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岩石热导率柱,新增了11个高质量的(A类)大地热流数据,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分布特征,并揭示了其岩石圈热结构.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现今地温梯度介于 11.6~27.6℃/km,平均21.3±3.7℃/km,大地热流介于23.4~56.1 mW/m2,平均42.5±7.4 mW/m2,表现为低地温梯度、低大地热流的"冷"盆特征.准噶尔盆地大地热流与地温梯度分布规律基本一致,主要受控于基底的构造形态,东部隆起最高,陆梁隆起次之,乌伦古坳陷、中央坳陷和西部隆起较低,北天山山前坳陷最低.准噶尔盆地地壳热流介于18.8~26.0 mW/m2,地幔热流介于16.5~23.7 mW/m2,壳幔热流比值介于0.79~1.58,属于典型的"冷壳冷幔"型热结构.准噶尔盆地地幔热流值与莫霍面起伏一致,隆起区地幔热流高,坳陷区地幔热流低.  相似文献   
90.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中的钙华和根状结核的存在证实这些沙丘和湖泊形成的时间约3万年,而且基本上没有发生大的改变。同位素和水化学研究结果证实湖泊水与祁连山深大断裂中的地下水有关,湖泊群正好位于阿尔金断裂东端,祁连山断裂与阿尔金断裂在玉门一带相交,祁连山断裂的地下水汇入阿尔金断裂后最终补到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群中;而钙华与根状结核是地下水通过碳酸盐岩地层后形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