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7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20篇
海洋学   70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对菲律宾海北部E-2岩心柱(29.62°N、131.14°E,水深3 877m)进行了浮游有孔虫δ18 O分析、AMS14 C测年以及U3k7表层海水温度(U3k7-SST)的测试。结果表明,E-2岩心记录了约19cal.kaBP以来U3k7-SST变化过程,其末次冰消期整体变化过程与北大西洋高纬地区相似,记录了Heinrich 1(H1)、Blling/Allerd(B/A)和Younger Dryas(YD)等快速气候事件,同时也识别出发生于19.4~19.2和18.5~18.0cal.kaBP的2次变冷事件,说明了研究区与北大西洋气候存在遥相关;在B/A和YD阶段中发现的百年尺度气候波动及变化过程,可能反映了热带过程对研究区域的影响;E-2岩心柱末次冰消期变暖存在阶段性,其变暖时间开始于19.4cal.kaBP,而大幅升温阶段则从15.3cal.kaBP开始。  相似文献   
72.
晚上新世以来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及东亚季风演化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文章通过对南海大洋钻探1146站有孔虫组合及其壳体氧、碳同位素的研究,探讨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对晚上新世(3.2~2.0MaB.P.)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大的响应。浮游有孔虫混合层和温跃层属种相对百分含量的变化,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和Cibicidoideswuellerstorfi种间碳同位素的差值,以及底栖有孔虫内生种含量的变化表明:3.2~2.0MaB.P.期间南海北部混合层、温跃层浮游有孔虫属种的百分含量主要受表层海水温度、生产力变化的控制;2.7MaB.P.前后该区表层海水混合程度、生产力增加,上部海水垂直交换增强,反映了南海北部上部水体结构变化对北极冰盖的形成、扩张,以及东亚冬季风强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73.
20世纪早期世界上石油勘探开始不久 ,就发现有孔虫可以用来对比地层 ,于是微体古生物学突然发展起来 ;但当时用的只是底栖有孔虫。今天成为海洋研究中最为重要的化石门类浮游有孔虫 ,却是到了 2 0世纪 5 0年代才发现有地层意义 ,不过当时也只是用作一种年代标记而已。到六七十年代浮游有孔虫的生态学的研究发展起来 ,才把它看作生活在大洋里的生物 ,成为研究古环境、古海洋学的主要依据。但是我国的读者不见得都知道 ,浮游有孔虫生态学研究的开拓者却是一位美国的华裔学者马维骅 (AllanB啨)博士。不同于底栖有孔虫 ,浮游有孔虫很难人工饲养…  相似文献   
74.
王跃  翦知湣  赵平 《第四纪研究》2011,31(2):244-255
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CAM 3大气环流模式,研究模拟了末次盛冰期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夏季风区降雨对热带表层海水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变化的敏感性,结果发现:1)在冰期边界条件下热带SST异常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75.
海洋科学和技术协同发展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单回顾百余年来现代海洋科学的发展历程,并用一系列的实例,如深海取样和深海钻探,遥测遥感和水下观测,锚碇长期连续测量和智能水下活动平台,深潜技术和海底观测网等,说明科学的想像能促进技术的创新,而工具的重大改进能导致科学理解的跃进.文章的目的是向我国学术界和管理部门说明:科学和技术必须协同、而不是分头发展,只有两者的结合...  相似文献   
76.
汪品先  李建如 《地球科学进展》2011,26(12):1341-1344
人类作为陆生生物,认识世界、观测世界的立足平台在地面。20世纪的航天技术使人类克服地球引力进入太空,第一次看到地球的全貌,为人类观测地球提供了第二个平台。这场变革可以与17世纪从地球放眼太阳系、带来“日心说”的科学进步相比拟,被喻为“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相似文献   
77.
三十卷的《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如同年轮,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海洋地质科学的成长史.如今中国的海洋科学,已经开始进入世界大洋,活跃在世界海洋科学的前沿.新的发现证明,深海海底是地球表层和深部系统之间的通道,深海的认识已经成为地球系统科学的瓶颈.与此同时,海洋科学正在从“考察”向“观测”过渡,海底观测网正在成为观测...  相似文献   
78.
末次盛冰期中国海古地理轮廓及其气候效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是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委员会西太平洋分委员会(IOC/WESTPAC)发起的“西太平洋古地理图编图计划”中国海部分的初步成果,用101个站位的14C测年和22个站位的氧同位素资料编制了本次盛冰期(20000-15000aB.P.)资料图、古地理图和古海洋图等三张图件。  相似文献   
79.
陈越  王跃  党皓文  翦知湣 《第四纪研究》2021,41(4):1031-1043

本研究以南海东北部MD18-3569孔(22°09.30'N,119°49.24'E;水深1320m)上部10.09m的沉积物为研究材料,利用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ruber壳体的氧同位素(δ18Oc)、Mg/Ca比值计算了表层海水剩余氧同位素(δ18Oresidual),重建了过去两万年以来(19.88~0.78 ka B.P.,时间分辨率约152a)的表层海水盐度演变历史,结合南海其他站位降水重建记录,分析了研究区的水文气候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南海南部和北部δ18Oresidual记录的长期趋势呈反相变化关系,即南海北部δ18Oresidual在末次冰消期逐渐偏负、全新世以来逐渐偏正,指示海表盐度先减小后增大,而南海南部δ18Oresidual则呈现先偏正、后偏负的变化特征。这种南、北反相变化关系表明末次冰消期过程中,随着北半球夏季辐射量逐渐增加,热带海洋上方的大气对流活动增强,包括南海南部在内的暖池区水汽蒸发及相关δ18O分馏增强,同时东亚夏季风增强、把更多蒸发水汽传输至东亚大陆,途中在南海北部产生更多δ18O偏轻的季风降水,导致研究区海表盐度降低、δ18Oresidual逐渐偏负。2)在千年尺度上,全新世东亚夏季风于1.4 ka B.P.、2.7 ka B.P.、4.4 ka B.P.、6.2 ka B.P.、7.2 ka B.P.和8.9 ka B.P.共出现6次降水减少事件,平均间隔约1500年,与中国东部石笋δ18O记录的全新世千年尺度事件一致,可能受太阳辐照度变化影响。因此,末次冰盛期以来,研究区的δ18Oresidual主要受夏季风降水影响。

  相似文献   
80.
近年来, 长尺度、高分辨率的深海和冰芯记录为第四纪研究提供了新机遇。古气候研究不再局限于单个的冰期旋回, 而是延伸到跨越多个冰期的长时间过程(≥ 105年)。1999年大洋钻探184航次在南海所得保存良好的沉积层中, 发现更新世稳定碳同位素(δ13C)有3个105年尺度的长周期, 属于全球大洋的普遍现象。随后的研究还证实水循环(冰盖变化)和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变化)中都有这种为期105年的长期过程, 进而提出了这两种过程是否相关的问题。研究表明, δ13C和其他生物地球化学地质记录中普遍存在长偏心率周期。第四纪之前海洋δ13C序列中的40万年旋回, 可以用"溶解有机碳假说"来解释:季风控制的营养物质输送, 改变着海水中颗粒有机碳和溶解有机碳的比例(POC/DOC), 进而引起δ13C的40万年周期变化。然而, 1.6Ma前的大洋改组将南大洋深水层隔离开来, 使得海洋δ13C的40万年长偏心率信号变得模糊。近百万年来, 地球气候系统经历了两次大改组, 一次是大约90万年前的"中更新世革命"(MPT), 一次是约40万年前的"中布容事件"(MBE)。而在MPT和MBE事件之前都发生过碳同位素的重值事件(δ13Cmax), 分别为约100万年前的δ13Cmax-Ⅲ和50万年前的δ13Cmax-II。如果将相应冰期旋回上类似的水文气候现象联系起来考虑, 可以看出无论水文还是生物地球化学的事件,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南大洋的海洋变化所驱动的。因此我们认为, 起源于南大洋的生物地球化学长周期过程, 在第四纪冰盖的消长变化中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