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1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根据不同的构造环境分阶段介绍了转换带的发展史.以几何形态、构造规模、应力背景等不同的分类标准阐述了不同学者对转换带的分类.基于前人所做出的分类模式,并结合断层的生长机制,提出了转换带参考动态演化的综合分类模式.通过对比分类标准,将前人所作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分类模式进行了整理与对应.探讨了影响转换带发育的一系列控制因素,包括基底结构、岩性等.列举了转换带研究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影响范围的界定,分类未考虑沉积中心的位置,未揭示动态演化的过程等.下一步的研究发展趋势应该基于分类标准综合考虑多种因素,进行动态发展的定量分析及反演,使转换带类型与沉积水系分布和油气分布能够更好地一一对应,以更好地对油气勘探开发进行预测和指导.  相似文献   
22.
鄂西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发育,由于页岩低孔低渗的特性,构造裂缝成为了页岩气运移和聚集的主控因素。本文以鄂西荆门地区志留系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基于地震资料、岩石力学实验、野外实测资料,利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技术、岩石破裂准则,解析古构造应力场分布规律,预测构造裂缝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荆门地区发育的构造裂缝主要以中燕山晚期形成的NNW向和NE向共轭剪切缝为主,其次为中燕山早期形成的NNE向和NEE向共轭剪切缝。构造裂缝的分布受断层、岩石物理参数和构造应力的影响较大,Ⅲ级裂缝发育区和断层区域综合破裂系数均大于1.1,构造裂缝最为发育,页岩气保存效果最差;Ⅱ级裂缝发育区综合破裂系数在1.0~1.1之间,为页岩气保存效果较好区域;Ⅰ级裂缝发育区综合裂缝破裂系数在0.85~1.0之间,处于“破而不裂”的状态,为页岩气最优保存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