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7篇
大气科学   120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用深层地温预报讯期降水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懋苍  吴士杰 《气象》1981,7(8):11-12
我们曾指出,下垫面热量储放是引起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还曾推导出一个适合于做长期降水预报的公式。  相似文献   
62.
太阳活动百年尺度的跃变与气候跃变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5  
冯松  汤懋苍 《高原气象》1998,17(3):266-270
讨论了2500多年来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的跃变特征,发现有在年尺度上SCL基本在平均值附近变化,而其变率则存在明显的跃变现象,当SCL的变率增大时,气候随之发生冷跃变,反之,则发生暖跃变。小冰期内,太阳活动弱且不稳定,与地球气候冷且不稳定具有同时性。  相似文献   
63.
2500多年来的太阳活动与温度变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Schove推算出的2500多年太阳黑子极值出现的年份得到了2500多年来的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将其与北半球部分地区温度对比,发现太阳黑子周期长时北半球温度低,太阳黑子周期短时北半球温度高;快周期持续时间越长暖期持续时间也越长,反之亦然。最后,利用太阳黑子周期长度和万年尺度的温度变化趋势拟合了2500多年来的温度变化,它与我国温度和极区温度有一定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64.
青藏高原的抬升和夷平过程对气候与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讨论了高原隆起的早第三纪至现代青藏高原的7次抬升过程对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应用气象学理论分析了当时气候形成的原因,主要结论;(1)高原隆起前的干热气候是由于隆起全球地势平坦,致使大气热机效率很低之效;(2)渐新世初高原的水平尺度达到斜压大气地转适应的临界尺度,大气环流从南北两极“两涡对峙”突变成地球三极的“三涡鼎立”气候发生突变;(3)分析了2.5Ma时高原抬升到2000m这一重要临界高度后大  相似文献   
65.
汤懋苍  张建  王敬香  杨良 《气象学报》1988,46(4):481-485
从1975年到现在,我们用1.6m地温做汛期(4~9月)降水预报的工作已有13年。根据汤懋苍在美国的工作,用1.02m季平均地温距平做美国下一季的降水预报,其历史检验的效果似乎比中国略好,但美国地温的资料情况比中国要差得多,到1982年为止有1.02m深度地温的测站仅38个,由于资料太少以至于分析图时颇感困难。而中国现有0.8m地温的测站已达200多个,这样所分析出的图任意性很小,所以实际预报的效果应该是中国的比美国的好。  相似文献   
66.
冬季地温分布与春、夏降水相关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7  
本文利用1964—1983年的30年冬季(12—2月)地温资料及春夏季的降水资料,分析了它们的距平分布图。发现冬季0.8米地温的高轴线与春季(3—5月)的多雨轴线基本相合;1.6米的高地温轴线与汛期(4—9月)多雨轴线相合,偏差在2°纬距以内者达90%。还发现,凡西太副高强年的次年汛期雨带偏向高温轴线的北方约1—2°纬距;凡副高弱年的次年,雨带则偏向高温带的南方1.5—2°纬距。这些统计结果可直接应用于长期降水预报。  相似文献   
67.
用冬季地温预报汛期降水距平的初步方法   总被引:8,自引:8,他引:8  
本文介绍一种实用的汛期降水预报方法。首先从东太平洋海温(包括E1Nino现象)和冬季中亚地温(用新疆地温代替)来判定该年是否特殊旱涝年;其次用高原东侧(100°-105°E)1.6米地温的高低来判定我国是多雨或少雨年;第三用同一季风区域中(高原季风或东南李凤)各小区的1.6米地温的相对高低来判定各小区降水的多少(用降水量正距平的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来度量);最后参照数值模式的预报结果画出汛期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的预报图。  相似文献   
68.
利用冬季0.8米地温距平场预报春季降水场的初步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依照输送水汽的环流系统和降水的天气学条件,将我国分为十个区。将每个区的0.8米地温距平与相邻各区相比较,从而将地温距平状况分为5个等级:即:高(+2级)、次高(+1级)、平(0级)、次低(- 1级)、低(- 2级)。用每一区中降水正距平面积所占比例(PR~′_s)作为指标,发现冬季(12—2月)地温等级与春季(3—5月)PR~′_s的正相关非常密切,据此建立了预报回归方程。最后用1984和1985年实例,叙述了季度降水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69.
祁连山区的气候变化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23  
通过对近500年来不同资料的对比分析,发现祁连山区气候变化的位相比我国东部地区要超前,平均超前15年。从近50年的气象资料也证实了此种“位相超前”现象。同时还发现山区不同部位的气候变化並非趋势一致,如东段和西段的降水年际变化往往反向;60年代在大范围降温的背景上,流向朝东的河流中游一段反而升温。70年代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可从高高原夏季风在高原东北侧的增强而得到解释。山内部夏季降水和温度的变率均比山外明显偏小,而环绕山区外围一带的变率比其更外面的平地还要大。这一现象可从直接影响山区气候的高原季风垂直环流圈具有年际变化而得到解释:在干、暖年份,高原季风环流图增强;湿冷年份反之。  相似文献   
70.
高原及四周平原的不同加热,引起各种尺度的环流系统。本文讨论了季风尺度环流系统(本文讨论的尺度最大的系统)及其年际变化,对比了北美西部高原与青藏高原的作用。北半球高原对天气尺度系统有很大影响。通过数值模型试验给出一个在青藏高原东部气旋生成的例子。北美西部高原白天的加热效应促使大尺度“高原环流系统”发展,这个系统对高原及其东部上空雷暴活动的日变化有决定性的影响。这表明有地形特性的局地加热和冷却能与昼夜变化的高原环流系统发生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