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7篇
  免费   168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测绘学   113篇
大气科学   128篇
地球物理   141篇
地质学   631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17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6篇
  1977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在野外实地考察和追索的基础上,详细厘定了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火山岩的分布特点和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在特提斯喜马拉雅带中段晚古生代以来的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共有11个层位含规模不等的火山岩,它们以透镜体、薄夹层或以块状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等形式产出于不同地层系统中;从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侏罗纪和白垩纪,具有由西向东、从南→北→南→北的迁移规律。这些火山活动的发现和厘定,对填补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火山岩研究的空白,了解陆下岩石圈地幔和软流圈地幔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新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演化都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2.
晚白垩世以来沿阿尔金断裂带的阶段性走滑隆升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年代学和沉积学特征表明,与印度板块约55MaBP以来沿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缝合带碰撞后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相对应,沿阿尔金断裂带阿尔金山地区亦发生阶段性走滑隆升,时间段大致为55~30MaBP、约20MaBP、约10MaBP和1~0.8MaBP.始新世-渐新世期间,阿尔金断裂大型左行走滑活动的发生,对中国西北大陆构造格架产生巨大的影响,不仅改造了古老的盆地和褶皱带,而且控制了新生代的走滑拉分盆地和两侧盆地的沉积速率,并对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和地壳物质东向蠕散起到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3.
高速滑坡岩体碰撞效应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力学原理从理论上分析了大型高速滑坡岩体与阻挡山体的碰撞过程,得出了碰撞后滑坡岩体的平均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关系式;通过碰撞试验研究了滑坡岩体碰撞解体后的加速运动效应,得出了不同速度段岩体体积的分布规律,为进一步研究远程活动阶段碎屑流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4.
中国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三稀资源是稀土、稀有和稀散资源的统称。"三稀矿产资源战略调查研究"项目启动以来,研究了全球三稀资源的分布、产出特征及其开发现状、选冶技术与市场供需状况;发现中国重稀土资源消耗过快,关键性稀散金属的利用水平有待提高,部分稀有金属亟待发现新的矿产地;同时,中国三稀资源利用的质量不高,高附加值产品少,采选回收率低;现场实地调研也表明中国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还存在证外采矿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地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成矿规律研究发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的母岩体可以扩展到燕山晚期花岗岩以外的地区,内生稀有稀土资源的形成具有时空分离的趋势。在技术方面,项目组把高分辨率遥感技术应用到三稀资源的监管工作,并全面更新了三稀元素的分析测试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此外,所提出的分单矿种评价、管理稀土资源、修改三稀资源勘查规范、设立复合型三稀资源矿种以及水化学技术调查监测三稀矿山的生产状况和环境污染等建议和新思路,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找矿部署方面,项目组根据三稀资源的综合特点,认为应建立稀有资源的整装勘查区、稀土资源的规划区、稀散资源的综合利用示范区,甘肃、四川、福建等地已取得初步找矿进展。  相似文献   
65.
正确判断富钴结壳生长年代及过程有助于研究结壳形成地质历史和重建古海洋环境.利用生物地层学方法(生物遗留印痕)对太平洋不同海山结壳样品进行生长时代和阶段研究,发现麦哲伦海山CM3D06结壳和中太平洋海山CB14结壳最初形成年代和富集特征差异显著: 前者为白垩纪(或更古老)、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晚始新世、中-晚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等5个阶段;后者为晚古新世-早始新世、中-晚始新世、中中新世、上新世-更新世等4个阶段.两座海山结壳层内部超微化石组合具有极强的区域性特征,反映了大洋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结壳层间的不整合和结构构造的变化指示在渐新世其生长存在间断期,与成矿作用的间断有关.   相似文献   
66.
以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和盆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具有4个充填序列,分别代表盆地的4个发展阶段。其中,序列I为柳坝塘组及陆良组下段,沉积时限为820~800 Ma,属低密度浊流和深水饥饿沉积,代表裂谷盆地的快速沉降阶段;序列II为澄江组、陆良组上段及牛头山组,沉积时限为800~725 Ma,属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代表裂谷盆地的成熟发展阶段;序列III为南沱组,沉积时限可能为725~635 Ma,属大陆冰川沉积,代表裂谷盆地开始向被动大陆边缘盆地转换的阶段;序列IV主要为陡山沱组,沉积时限为635~551 Ma,属潮坪沉积,为裂谷盖地层。进一步研究揭示,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由幼年期分布局限的小型同向半地堑盆地群演化为成熟期统一的大型半地堑盆地,属上叠滑脱盆地。综合研究证实,滇中新元古代裂谷盆地应为陆内裂谷盆地,是Rodinia超大陆裂解的产物。  相似文献   
67.
基于SRTM DEM的地形起伏度对天水市黄土滑坡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水市辖区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为基础,首先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中邻域统计分析法,依次选取2×2、3×3、4×4、…、28×28、29×29、30×30共29个矩形邻域分析窗口,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进行最佳计算单元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2×12的网格大小(12.96×104 m2)为曲线突变的拐点,作为曲线由陡变缓的阈值,确定12×12的网格大小(12.96×104 m2)为研究区地形起伏度计算的最佳单元,生成研究区地形起伏度分级图。进而采用确定性系数法(CF)、证据权法、信息量法和条件概率法对研究区发育的黄土滑坡灾害与地形起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形起伏度影响因子层中地形起伏度60~120 m的分级因子层为黄土滑坡灾害的易发因子层,而其中60~90 m区间的值最大,为黄土滑坡灾害的优势因子区间,对滑坡的响应最敏感。  相似文献   
68.
论哈拉阿拉特组的时代及古环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哈拉阿拉特组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石炭系的一个地层单位,由于这套地层被认为是克拉玛依油田的生油岩系之一,所以受到较多的注意。这个组首先由郝服光(1964)在总结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层古生物标准剖面时提出的,层型选在哈拉阿拉特山北坡,沿乌尔禾至和什托洛盖公路旁。原来包括两部分岩层,下部以灰黑色变质泥板岩为主,并有白色石英脉侵入,顶部还夹少量灰岩透镜体,产腕足类和海百合茎化石;上部以绿色为主  相似文献   
69.
2002年11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生等著的《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学》首发式与学术报告会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隆重召开。会议由以李德生先生在京学生、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文智教授为主任,陈蟒蛟、刘友元、张兴、何登发等其余在京学生为委员的组委会发起组织。  相似文献   
70.
浙江全新世海滩岩的综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守仁  江大勇 《地质论评》1995,41(4):332-339
浙江全新世海滩岩是目前公认的中国最北的海滩岩,对它的研究在古气候、古环境、古海面变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浙江海滩岩进行了综合研究,提示其古动物学、岩石学、矿物学、元素地球化学、氧碳稳定同位素和^14C测年等特征,从中提取了古气候、古环境信息。研究表明,浙江海滩岩由8个岩石类型组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