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活动特征及地震危险性讨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太行山山前断裂带呈隐伏断裂展布于太行山脉与华北平原之间。该断裂带浅部由一系列北东至北北东方向的正断层斜列组成,控制了华北平原西部一系列隆起、断陷的形成;深部深切莫霍界面以下。太行山山前断裂带作为太行地块与平原地块的分界,其主体形成于早第三纪,晚第三纪至第四纪仍在强烈活动。结合近期形变与地震活动等资料,我们认为该断裂带南端的邯郸断裂是需要进一步加强监视的危险地段。 相似文献
32.
文中讨论了近300年来发生在华北平原5次M≥7强震的构造特征及存在问题。其中包括对1966年邢台地震不存在地表地震断层的认识,对唐山地震的发震断层是西倾逆冲走滑断裂引发的问题,以及对1830年磁县地震和1937年菏泽地震发震构造环境的讨论。作者认为,当前在华北平原强震构造研究中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该区主要构造的晚第四纪活动状况不清楚,由此影响了华北平原强震构造标志的建立。如何在众多断裂中甄别出全新世活动的断裂,是开展华北平原未来强震危险性预测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33.
地质学者认为断层是震源在地表的表现。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文中讨论了如何通过活断层定量研究开展强震预测。强震地点预测的依据是断层活动性调查。在这方面强调航片判读和野外断层地形学的调查,由此获取断裂带的最新活动时期。对于确认的晚第四纪以来活动的断裂带,认为其将来具有发生强震的潜势。强震的活动强度从调查活断层的长度和同震位移入手。全球大量的历史地震和现今地震表明,断层长度与地震震级之间、以及同震位移与地震震级之间存在正比例关系。有关强震时间的预测,需要获知各条断裂带的强震间隔和最新活动的离逝时间。尽管通过断层的活动速率和同震位移的比值可获取断裂带的强震平均间隔,但通过探槽调查获取古地震活动的年代对分辨各条断裂带强震活动的个性特征仍十分重要。文中多处引用了日本活断层研究的资料和松田?彦教授的认识。最后简要回顾了中国活断层研究过程中的几个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34.
松田时彦教授1931年生人,195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地学科,同年考入东京大学研究生院。1956年获硕士学位,1959年获博士 相似文献
35.
Introduction The 1303 Shanxi Hongtong M=8 earthquake is the earliest M=8 event determined in histori-cal records in China and the largest recorded in Shanxi fault-depression system in history. Some researchers have discussed the tectonic environment of this earthquake (DENG, et al, 1973; DENG, 1984; DENG, XU, 1994, 1995; Seismo-geological Brigade, State Seismological Bureau,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graphy, Peking University, 1979; LIU, XIAO, 1982; ZHANG, JIA, 1986; SU, … 相似文献
36.
An abundance of the phenomena of tectonic deformation and paleoseismic events of different times and their recurrent interval, as well as co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s is exposed in Jiuxian trenches across the Nankou-Sunhe fault zone in Changping County. The research result shows three paleoearthquakes occurring during the Holocene. They were dated as 10643 ± 250 a B.P.-9706 ± 1235 a B.P., 7894±150 a B.P.-7640 ± 650 a B.P., and 3987±100 a B.P.-3670 ± 310 a B.P., respectively. The coseismic vertical displacements are 1.0 m, 2.0 m, and 2.0 m, respectively. From a statistical formula of relation between historic earthquake magnitudes and surface seismic dislocations in North China, the magnitudes of these paleoearthquakes are inferred to be in a range from M 7.7 to M 7.9.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Holocene fault activity in the plain can be traced in the trenches according to the micro-geomorphic features. Many micro-structural phenomena are also found in these trenches. Identification of the paleoearthquakes in the Nankou-Sunhe fault zone during the Holocene time is of significance for assessment of future seismic risk in Beijing area. 相似文献
37.
38.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Ms8.0地震,让中国的地震地质学者颇感惭愧。因为自唐山地震以来的近30多年,地震地质学者在努力强调通过对断裂带1万年至几万年地质构造时期的活动去认识强震的发生,弥补历史地震记录时间尺度的不足。但已有的历史地震活动图像对思维的惯性影响,仍使地震地质学者未能摆脱这种思维定式的束缚。 相似文献
39.
钻孔与探槽揭示1976年河北唐山M_s7.8地震发震构造晚第四纪强震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匹配探槽开挖是获取平原区隐伏活动断裂多次活动地质依据的有效途径.本项研究跨唐山市1976年唐山地震地表破裂带实施了3条钻孔联合剖面探测及1个大探槽开挖,取得以下3点主要认识:(1)1976年唐山Ms7.8地震的地表破裂带长度大于47km,自唐山市市区南部向南过丰南县稻地镇孙家楼西侧至丰南县西河.(2)该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几何展布分为南支和北支.北支以右旋走滑为主,地表垂直位移为西升东降;南支地表垂直位移表现为东升西降,兼具右旋走滑.这种断层活动方式无法用单一的正断层或逆断层的活动给予解释,而与断裂带右旋走滑活动产生的垂直位移场吻合.研究获得的钻孔和探槽资料证实晚第四纪时期唐山断裂存在这种持续的活动方式.(3)探槽揭示的断面和钻孔揭示的地层断错现象表明,晚第四纪时期唐山断裂带曾发生多次断层活动事件.在1976年唐山地震之前3次断层活动的时间分别为距今7.61~8.13,〉14.57和24.21~26.57ka,连同1976年唐山地震在内这4次强震的时间间隔约为6.7~10.8ka.在3条钻孔测线中,牛马库钻孔测线距今75.18ka以来9次事件断层活动的平均间隔为8.4ka.同时文中根据地层测年结果讨论了唐山市南北侧晚第四纪沉积环境的差异. 相似文献
40.
龙泉山构造带是四川盆地内川西强烈断陷区和川中稳定隆起区之间的一条区域性断裂.2008年汶川地震后该断裂带未来的强震潜势备受关注.本文对该断裂带的展布、晚第四纪活动性、深部构造形成机制以及断裂带未来的地震危险潜势进行了讨论.断裂带北段位于德阳东侧龙泉山脉西缘;龙泉山脉中段的山体两翼存在断裂;断裂带的南段以向西倾斜的断裂为主.这些断裂在晚更新世以来曾有活动,前人阶地调查显现该断裂带全新世存在活动.考虑到该断裂带未来的地震潜势评估,值得对该断裂带的活动性及断裂带深部构造和运动方式开展进一步的调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