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4篇 |
免费 | 61篇 |
国内免费 | 8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9篇 |
大气科学 | 65篇 |
地球物理 | 24篇 |
地质学 | 118篇 |
海洋学 | 47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39篇 |
自然地理 | 4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2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17篇 |
2012年 | 27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4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13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1 引言随着测量新仪器新技术的出现、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及、“3S”技术的迅速发展、测绘研究与工作领域的进步与拓宽,测绘人员(包括测绘工作者、研究与教学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知识体系也面临着更新和完善的任务。2 测绘人员知识结构探讨测绘人员应根据学科发展方向来调整和完善其知识体系。一名合格的测绘人员其知识体系至少应包括以下几部分: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地采建筑知识,测绘知识,并具有较强的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2.1 基础知识测绘人员应该具备基本的自然哲学基础知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能从哲学角度、辩证角度研究问题;应该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对党的路线国家政策和国情有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资源方面的国情更应有深刻的了解;应该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法律知识。数学知识是一切科学的基础,尤其是对于测量人员来说,大地测量信息的处理都要借助于数学基础。从传统的微积分、矩阵论、数理统计、图论、模糊数学到近代的小波理论、数学形态学、混沌理论等都在测量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一名测绘人员应根据自己工作实际熟悉并掌握需要的数学知识。测绘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外语基础并熟悉专业外语,以便能独立阅读和理解有关本专业的理论资料以及仪器说明等。经济学知识和管理理 相似文献
82.
在宜宾市珙县五同村布设斜坡地震动监测仪器,采集兴文县3.1级、珙县4.5级及长宁县4.6级地震数据。对监测剖面上1#、2#监测点采集到的珙县余震地震动响应数据进行滤波和校正处理,对比分析震级、高程、方位等因素对斜坡造成的地震响应后认为:1)当地震波的半波长与山体某些特定部位之间的距离接近时,斜坡地形与地震波的波峰产生耦合作用,地形放大效应显著,达到参考点的2.765倍,此处山体更容易产生较大幅度的摇晃,造成山体地质灾害;2)分析珙县4.5级与长宁县4.6级地震得出,当地震波沿特殊部位(如山脊等)传播时,地震加速度及阿里亚斯强度更加显著;3)分析地震加速度变化得出,在地震荷载作用下,随着震级的增大,斜坡的加速度响应也会增大;4)随着高程和震级的变化,监测点的地震加速度和阿里亚斯强度随之变化,高程和震级对斜坡的地震动响应具有放大效应;5)在高程和微地貌的耦合作用下,斜坡地震加速度也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 相似文献
83.
84.
加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对测量平差教学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测量平差优秀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的改革、师资和研究队伍建设是加强“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课程教学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85.
86.
87.
植物枝条失去50%水分传导时对应的水势(ψ50),称为枝的水分传导脆弱性。该指标是反映植物干旱适应能力的关键指标,也决定着植物沿降水梯度的分布。乔木和灌木枝水分传导脆弱性沿降水量递增的变化是否一致,有待揭示。基于已发表的文献,筛选出236种乔木、137种灌木,建立ψ50与分布地年均降水量及分布地干旱指数关系,来确认两大类植物的ψ50沿降水递增的变化的异同。结果表明:乔木和灌木的ψ50均随降水梯度、干旱指数的增加而增加,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显著;ψ50与降水梯度、干旱指数回归方程的回归系数在乔木和灌木间差异不显著,但同一降水量下,乔木比灌木具有较低的ψ50值。我们认为灌木和乔木枝水分传导脆弱性对降水量和干旱指数递增具有相似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8.
89.
为评价地铁环境振动对某中心城区拟建住宅办公楼的影响,本文使用高灵敏度测试仪TROMINO对该建筑场地进行了24 h环境振动测试,得到了场地3个方向加速度和速度的实测数据。采用1/3倍频程分析法对实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了不同时段场地振动变化规律,并将分析结果与国际标准ISO 2631关于此类建筑场地的振动限值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有地铁运行时的环境振动峰值远大于无地铁运行时;无地铁运行时,地面振动加速度幅值介于10-5~10-1 gal之间,且无明显振动主频;有地铁运行时,振动幅值介于10-4~100 gal之间,并在晚高峰时段达到最大值0.8 gal;地铁运行引起的地面振动主频介于40~50 Hz之间。低频段内(2~8 Hz)场地振动加速度最大值约为0.030 gal,中高频段内(8~250 Hz)场地振动速度最大值为26.715 μm ·s-1,均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90.
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结构和维持机制分析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利用卫星、雷达和地面加密资料,分析了2003年7月3~4日淮河流域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云团的生成源地都在河南西部山区,然后影响安徽北部;(2)梅雨锋区等θse线随高度近于垂直分布,具有类似热带系统的暖心结构特征,θse高值区的"漏斗"状结构比较明显;(3)双圈垂直次级环流,是造成强降水的主要物理机制,这种机制的形成和维持与高低空急流的耦合是紧密相关的;(4)整层的视热源〈Q1〉和视水汽汇〈Q2〉高值区呈带状分布在梅雨锋附近,并且位温和比湿垂直平流项在Q1、Q2中发挥重要作用;(5)对流不稳定和条件对称不稳定的建立使得在暴雨区,既存在深厚的热力不稳定机制,又存在水汽输入机制和热力不稳定的触发机制,从而形成强暴雨;(6)湿比有效能量是强降水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降水产生的凝结潜热释放在能量正反馈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