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基于MapObjects的旅游GIS开发应用——以圆明园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旅游信息系统的出现为旅游业繁杂的数据管理,多元成果展示和空间数据分析提供了最为快捷、方便和准确的方法和手段。本文以圆明园风景区为例,以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为基础平台,在分析MO特点和应用的基础上,论述了利用MO控件设计和开发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方法并结合VB语言定制开发了圆明园旅游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在专业GIS工具系统的功能支持下,结合旅游部门空间信息管理、分析和决策的实际需要,探索传统旅游信息发布管理方式与GIS技术进一步结合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发了地图漫游,属性查询、统计分析,公共信息检索、园区管理等实用性功能,为实现旅游信息的多源、实时、动态、形象管理提供了快速有效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72.
邢博  王英男  殷志强  邵海  和泽康 《地质通报》2023,(12):2174-2184
森林是地-气之间物质运移和能量传递的高效接口,能够影响局地的气候特性。运用MK趋势检验和突变点识别、小波分析方法,选取塞罕坝地区为研究对象,以围场县和多伦县为参照对象,获取3个气象站的温度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各站1961—2020年的年降水、月降水、年均温、年最高温、年最低温、月均温的演变规律,对比得到塞罕坝森林对局地气候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地对温度的影响表现在:年际尺度上,林地能够降低局地年均温、最高温、最低温,森林虽然改变不了局地升温的变化趋势,但能推迟升温的起始时间,并加强年均温的短周期变化;季节和月尺度上,林地能够维持春末夏初温度稳定、长时间尺度没有升降趋势、缩小年际间7月平均温的差异,却拉大冬夏季的温差,在冬季林地更易于出现低温。林地对降水的影响表现在:年际尺度上,林地能够减缓降水量的年际间波动,同时使局地降水增加更快;林地的存在打破了降水的周期性,使降水表现出非周期性变化;季节和月尺度上,林地减小了年内降水的集中程度,同时减缓了6—7月降水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3.
滑坡堆积体特征及其成因机理是进一步研究滑坡防治及开发利用的基础与前提。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黄河上游群科—尖扎盆地内的康杨滑坡属于典型的巨型古滑坡,其堆积体特征及形成机制在该地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结合工程地质钻孔资料,通过详细的野外调查、粒度分析等方法对康杨滑坡形态特征、形成年代、滑坡体粒度特征及其成因机理进行了研究,主要认识如下:(1)康杨滑坡为晚更新世晚期发生的泥岩滑坡,体积约为12.59×108?m3,为一典型巨型古滑坡,后壁高耸直立;(2)滑坡前缘曾滑移至黄河北岸,堆积体可能堵塞黄河,后被黄河从中部侵蚀切穿,目前在黄河北岸仍存留有古滑坡堆积体;(3)高原抬升和黄河下蚀等作用可能是滑坡发生的背景条件,降水入渗形成软弱滑带和黄河侧蚀作用可能是触发康杨滑坡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4.
研究目的】承德地处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矿泉水资源丰富,研究其赋存分布与形成机制对矿泉水可持续利用与水源涵养优化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采用岩石地球化学和水化学分析、化学风化指数、矿物表面微观形态分析,同位素示踪等方法系统梳理了研究区地下水偏硅酸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从岩石风化与水化学耦合角度探讨了偏硅酸矿泉水的成藏机制。【研究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常温水体偏硅酸含量达30 mg/L以上样品占比达5.16%,地热水偏硅酸平均含量达61.76 mg/L。偏硅酸矿泉水成藏受岩石风化和地质构造控制,风化酸性介质影响,水化学形成作用制约。风化敏感程度愈高,易风化矿物含量愈高的含水介质赋存地下水偏硅酸含量愈高。研究区硅酸盐岩总体处于初等化学风化——长石类矿物和辉石等镁铁质矿物风化形成高岭石、蒙脱石和伊利石阶段。构造深部幔源CO2、工矿活动和人类生产生活输入的外源硫酸和硝酸共同参与岩石风化脱硅过程,偏硅酸矿泉水、地热水温泉出露处多为构造复合部位或主干断裂与次级断裂的交汇部位。【结论】承德市偏硅酸矿泉水成因模式可概化为构造断裂深循环淋溶型、风化裂隙浅循环淋溶型和层间孔隙裂隙-补给富集埋藏型3类。植被覆盖较好的玄武岩、火山碎屑岩、陆源碎屑岩流域山前宽缓沟谷与导水断裂交汇带,侵入岩导水导热断裂带、侵入岩与围岩接触带,花岗岩、片麻岩和陆源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接触带为偏硅酸矿泉水开采潜力区。创新点:(1)从岩石风化与水岩作用水化学耦合角度探讨了偏硅酸矿泉水的成藏机制;(2)系统总结了承德市偏硅酸矿泉水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与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75.
【研究目的】矿集区小流域属重金属天然高背景区,传统重金属污染评价的统一基准值或标准值已不能满足矿山生态环境监管过程中生态环境服务功能影响评价和矿区恢复治理、土壤污染修复要求;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开展山区矿集区重金属污染调查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本文阐述了以小流域为单元评价山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必要性,对矿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评价的基准确定与模型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结果】山区矿集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价的关键在于调查评价单元的划分,评价基准——地球化学基线的厘定和评价数学模型的确定。【结论】本文梳理了矿集区重金属污染评价基准的三类确定方法:环境质量标准法、地球化学基线法和生态效应法;论述了重金属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价模型的分类和发展现状及各模型的优缺点及其适用性,评价模型主要有一般指数法、模型指数法和考虑生物有效性与健康风险的评价方法;展望了流域地球关键带调查监测技术框架下的小流域矿集区土壤重金属基线调查评价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以期为确定已扰动环境下重金属环境地球化学基线特征,回溯土壤环境重金属本底特征,揭示土壤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来源和迁移转化机制,流域生态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76.
据不完全统计,近50年来全世界建设的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达60余座,这些水库建设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发电、调洪、灌溉等经济和社会问题,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环境地质、滑坡灾害等与国土资源管理有关的问题.本文选取埃及、意大利、日本、巴西等4处大型水库建设典型案例,介绍其在环境保护、地质灾害、水土流失等方面的深刻教训或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7.
针对高分影像质量判定的需求,提出色度过滤法和半逆法相结合的云检测算法。根据色度过滤,识别可疑云区,生成搜索掩码;利用半逆法,生成原图的半逆图像,度量色度差异,识别高亮云区;由高亮云区在掩码区迭代搜索,进一步达到对薄云的检测,迭代策略的使用避免了城区对薄云区检测的干扰。该方法在大量高分影像数据上进行了试验验证,均得到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78.
79.
80.
源区距离对黄土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高分辨率激光粒度仪MS2000对陕西渭南、北京灵山、河南邙山等地大量黄土样品的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了其多组分粒度分布及组分间差异特征并讨论了源区距离对黄土粒度多组分分布特征的影响。取得了以下认识:(1)黄土粉尘粒径以〈70μm的悬浮组分为主,其粒度由细、中、粗3个组分(中值粒径范围分别为〈1μm、1~10μm、10~70μm)构成,表现为多组分粒度特征。粗粒组分含量最高,峰形最明显。粗粒与中粒组分粒径与百分含量变化很大程度受控于源区距离变化。(2)不同地区黄土粉尘粒度差异明显,粗粒组分中值粒径随源区距离增加而减小,二者负相关;中粒组分百分含量随源区距离增加而增加,二者正相关。(3)粒度组分分离方法能够反映同一源区粒度的细微差异,显示其粒度组分分离的优越性。(4)理论推导了黄土粗粒组分的中值粒径与源区距离的关系并用实际拟合函数验证了其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