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8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黄土粉尘搬运过程的动力学物理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黄土粉尘重力沉降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给出了黄土粉尘粒度分布的数学表达,讨论了粉尘沉积通量随搬运距离、粒径变化的物理过程,首次确定了估算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的计算方法,为区分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对粒度的影响及其它们在冰期间冰期中的差异提供了物理学的判别依据。分析结果表明: 1)在重力沉降作用下,粉尘沉降通量随搬运距离的变化服从几何分布,具有沉降通量随搬运距离的增加迅速减小,越粗的粉尘颗粒其沉降通量初值越大,同时下降速度也越迅速的特点; 2)如果用携粉尘气流的水平通量作代表风力强度,则粉尘搬运距离与粒度分布曲线上重力沉降部分最高点的粉尘沉降通量成反比,风力强度与该点对应粒径的平方和粉尘搬运距离成正比。因此,根据该点的粉尘沉降通量和对应粒径,可以估算粉尘的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根据上述理论对渭南阳郭中学S0~L1黄土-古土壤剖面进行了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的估算: 首先,从粒度分布中提取出3个对数正态分布的独立组份; 然后利用粗粒组份的参数计算粉尘搬运距离和风力强度。分析结果表明粉尘搬运距离具有冰期近、间冰期远的特点,风力强度的变化则具有冰期弱、间冰期强的特点,LGM时段的风力强度比MIS 3阶段大,但小于全新世适宜期,而LGM时期粉尘搬运距离并未明显减小,因此,可能黄土粒度的变化并非反映了冬季风的变化,而是反映了夏季风的变化,夏季风是通过影响粉尘源区来影响粉尘粒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32.
青藏高原贵德盆地东部黄河北岸二连村一带沿山前河谷地带分布着数个大型黏土质凹凸不平地貌台地,其发育特征、成因及演化过程一直是个谜。在野外调查、地质钻探、样品测试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的基础上,分析了末次冰期以来二连村黏土台地、泥流扇的成因机制以及与河道演变的地貌过程,研究了二期泥流扇的粒度和矿物组分,分析了泥流扇的发育特征和堆积次序,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黄河北岸面积广布的黏土质高台地凹坑物质组成碳酸盐含量高,是在半干旱的高海拔区由降水作用下形成的一种特殊洪积地貌-泥流扇;(2)二连泥流扇主要有2个发育期次,早期形成于16kaB.P.以前的末次冰期最盛期,晚期于8 kaB.P.开始堆积,两期泥流扇均受气候变化制约,揭示了1.6万年前的末次冰期时期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区出现过较多的降水,是冷湿气候环境;(3)黄河河道在二连村地区16 kaB.P.以前、16 kaB.P.~8kaB.P.和8kaB.P.以来分别经历了泥流扇的堆积期-侵蚀破坏期-堆积期等3个阶段,8kaB.P.以来,黄河河道至少向南移动了1.25 km。  相似文献   
33.
气候变化对滑坡的影响关系研究是近年来滑坡灾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我国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黄河上游和三峡库区的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发育期与气候变化的对应关系以及气候演变对滑坡发育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 1)大型古滑坡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多期性和时段性,大区域滑坡的广泛发育与全球古环境变化的暖湿间冰期之间呈现良好的对应关系。2)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段干流区内共发育有3期滑坡,其中早期滑坡多披覆于黄河Ⅲ~Ⅳ级阶地,光释光年龄显示其发生于MIS3时期;  晚期滑坡多披覆于黄河Ⅱ级阶地,发育于MIS1时期;  现代滑坡披覆于黄河Ⅰ级阶地,多为早期滑坡前缘因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次级滑坡。3)三峡库区中更新世早中期以来主要发育了3期古滑坡,并以深海氧同位素的MIS5和MIS3为最多,尤其是中更新世晚期以来,滑坡数量明显增加,延续时间明显增长。  相似文献   
34.
滑坡发育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是近年来滑坡灾害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研究以我国晚更新世以来黄河上游的巨型滑坡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时空分布特征、发育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以及气候演变对巨型滑坡发育的作用机理。研究认为: (1)大型古滑坡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多期性和时段性,大区域滑坡的广泛发育与全球古环境变化的暖湿间冰期之间呈现良好的一致性关系。(2)黄河上游龙羊峡刘家峡380km的干流河段内发育有大小滑坡205个,滑坡堆积物的残留总方量为781108 m3,其中巨型滑坡15个,占滑坡总数的73%。(3)干流区内发育有3期滑坡,其中早期滑坡多披覆于黄河Ⅲ~Ⅳ级阶地,光释光年龄显示其发生于MIS 3时期; 晚期滑坡多披覆于黄河Ⅱ级阶地,发育于距今约5kaBP.左右的全新世暖期,现代滑坡披覆于黄河Ⅰ级阶地,多为早期滑坡前缘因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次级滑坡。  相似文献   
35.
2005年3月16日,郑州黄河迎宾馆迎宾会堂河南省国土资源厅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转入第二阶段暨开展向闫道强同志学习活动动员大会正在这里进行。  相似文献   
36.
青海化隆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青海化隆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基本查清了该县境内的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危害程度及时空展布规律,并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风险性评价。(1)县境内共发育地质灾害点438处,其中滑坡243处,不稳定斜坡92处,泥石流沟90条,崩塌13处,其展布主要受控于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2)利用GIS信息量模型区划评价了县境内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高风险区,认为化隆县境内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面积占县境总面积的49.1%;中易发区面积占33.5%。;低易发区面积占17.4%。(3)地质灾害高风险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4.3%;中风险区面积占37.4%;低风险区面积占18.3%。评价区划成果将为当地政府有效开展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37.
近年来,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来源,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当前的研究工作总体侧重于页岩气开采技术的改进与环境监测,对页岩气开采过程中水岩相互作用还少有报道。本文采用模拟实验,选取储层页岩样品,在温度90 ℃、压力10 MPa环境下,开展了CO2压裂液页岩相互作用实验研究。主要探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由于常规水力压裂液以及后期超临界CO2的增注,造成的储层岩石矿物的变化以及返排液成分的变化。实验结果显示:压裂液能使岩石矿物发生溶蚀,超临界CO2的存在会进一步加剧溶蚀反应的进行,促使孔隙变大并产生更多的微孔隙,为页岩气提供更多的运移通道,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但是,存在的环境威胁不容忽视:一方面,岩石中会溶解出大量的Ca、Mg、Si元素和少量Fe、Mn等金属元素,超临界CO2、富有机质页岩以及压裂液中表面活性剂等物质在高温高压酸性环境条件下,容易生成挥发性有机物残留在地层中,极有可能沿着岩石破碎的孔隙、断裂发生迁移或泄露,从而对地下含水层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多种成分进入高矿化度溶液体系经返排回到地表,也会增大处理返排液的难度。本文取得的实验数据和成果有助于理解页岩气储层在开采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水岩相互作用过程及其潜在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38.
地质构造及其活动特征与滑坡灾害的关系是工程地质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文章在川西南大凉山区美姑河流域地质构造资料分析和大型古滑坡精细化调查的基础上,以流域内的典型古滑坡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地区地质构造的几何学、变形学、运动学和活动性特征,深入剖析了沉积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和节理构造等不同的地质构造类型对大型古滑坡的孕育的控制作用,认为地质构造对大型滑坡的控制主要表现在:(1)断层破碎带、节理密集带等不连续结构面控制了滑坡发育的边界,(2)断层破碎带、褶皱弯滑作用的滑动层面、沉积结构软弱夹层等孕育滑带的形成,(3)节理构造形成的裂隙构成地下水储集和运移的通道,促进滑坡的孕育和大型滑坡的发生,(4)活动断裂制约着滑坡地貌发展演化,诱发断裂活动的地震导致了大型滑坡失稳。建议在美姑河流域的滑坡灾害防治方面应加强不同尺度,尤其是中小尺度活动构造与滑坡发育演化研究。  相似文献   
39.
为积极探索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的新举措、新机制,丰富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的实践经验,2017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组织实施了“承德市生态文明示范区自然资源综合地质调查” 项目和工程。通过需求对接、野外调查与勘察、室内评价与编图等系列工作,初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和认识: ①基本查清了承德市水、土、地质遗迹、生态等自然资源禀赋特征和环境本底条件,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林草湿地等地质问题及潜在风险; ②从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综合调查评价、全域生态文化旅游新格局打造和林果业种植结构优化等方面,探索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的地质支撑服务模式; ③基本查明了地质建造对农业和生态格局的控制关系,据此提出了耕地资源和植树造林的优选区域; ④以双滦区为例,探索了地表基质层的分布特征,为宜林、宜耕、宜草提供了理论基础; ⑤提出了基岩山区矿泉水成因模型和土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调查评价工作方法。该工程取得的初步进展及成果为承德市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与系统修复、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40.
正近期,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韩正副总理等中央领导对防汛抢险救灾中地质灾害防治做出了重要指示批示,自然资源部陆昊部长也对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出了"研究原理、发现隐患、监测隐患和发布预警"的要求。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国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作巡查检查和技术指导,笔者结合从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和当前地质灾害防治任务,提出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