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岩溶山区浅层滑坡具有发育规律性差、前期变形迹象小、面小点多等特征,早期识别难度大,难以实现全面调查与监测,因此,对典型案例的成因机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2016年7月1日贵州省大方县金星组发生滑坡,共造成23人死亡。金星组滑坡滑体厚度平均仅为4 m,总方量约9.5×104 m3,属于典型的岩溶山区浅层基岩滑坡。研究认为,坡角大于岩层倾角的顺层坡体结构是滑坡发生的主要内在因素,而滑坡发生前的降雨入渗且无有效的排泄途径,导致坡体中的薄层泥岩发生泥化是金星组滑坡发生的直接触发因素。  相似文献   
1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是进行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的基础性工作,越来越受到国家重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实践中,以自然资源环境系统及其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对象,创新性提出了"资源环境承载协调理论",并基于此理论初步建立了不同空间尺度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技术方法,构建了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不同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承载本底评价指标和承载状态评价指标。规范了不同尺度的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流程,为有序推动全国、区域及市县尺度的自然单元和行政单元的地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  相似文献   
13.
承德坝上高原位于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区,近年来正面临着自然湖泊面积萎缩和局部地下水位下降等问题。为查明坝上高原东部月亮湖萎缩原因,更好服务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笔者在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分析基础上,对坝上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和月亮湖萎缩原因进行了详细研究,初步认为:(1)1975—1993年为月亮湖水面面积较快增长期,1993年湖面面积最大,为0.43 km2;1993—2013年为缓慢萎缩期,2013年之后为较快萎缩期;(2)年际尺度上月亮湖区降水量和蒸发量都呈增加趋势,但因温度升高和下垫面条件改变引起的蒸发量增加趋势更明显;(3)人类活动对湖泊面积影响作用也不容忽视,人工林面积增加、旅游开发后的道路硬化、地下水开采和牲畜饮水增多可能也是湖泊快速萎缩的重要原因。建议坝上高原地区未来发展节水型生态旅游,同时实施湖区及周边地区地下水禁限采,强化水源涵养保护。  相似文献   
14.
虎头崖滑坡位于青海贵德黄河左岸的虎头崖,滑坡体平面形态呈规则的"圈椅状",长约30m,宽约40m,前后缘高差20m,坡度约35°,主滑方向337°,方量约1.2×104m3,属于小型座落式黄土滑坡。滑坡顶部为大禹治水雕塑广场,底部为黄河二级阶地,滑坡发生于2013年.  相似文献   
15.
2012年6月28日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白鹤滩镇矮子沟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冲毁白鹤滩镇的一家酒楼,造成40人死亡失踪。经过现场调查,沟道内丰富的物源物质以及6月27日晚的局地强降雨是本次泥石流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同时确定了本次泥石流具有物源区与流通区相叠加的特征。通过现场取样分析计算获得本次泥石流的容重为1.71g/cm3,属稀性泥石流;利用泥石流弯道超高计算公式反算获得本次泥石流的流速约为7.4m/s,并由此计算出泥石流的整体冲击力。由于目前沟内还存在有大量潜在物源,因此建议采用一定的拦挡工程,同时加强汛期排查值守,完善预警预报制度,以防止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6.
地表基质调查与编图是当前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中的全新领域,但如何开展还缺乏统一的行动指南。在总结地球关键带理论和地表基质调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充分借鉴区域地质、工程地质、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等调查与编图表达方式,以承德坝上高原如意河流域为研究区,探索建立了基于地球关键带理论的地表基质调查与图件编制方法。基于野外调查结果,将如意河流域划分为玄武岩、安山岩、凝灰岩、流纹岩、冲洪积砂砾石、残坡积砂砾石、风积沙、湖积淤泥和沼积淤泥等9种地表基质类型,研究了不同类型地表基质的分布特征、调查和监测指标,编制了风积沙厚度空间分布图、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耦合关系图和地表基质层图。地表基质厚度空间分布图可展布不同类型地表基质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耦合关系图可直观刻画地表基质的剖面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对地表覆盖生态要素的约束作用,地表基质图能系统地反映地表基质与地表覆盖层的结构、展布、特征和耦合关系。地表基质系列图件是岩-土-水-生等地球关键带多圈层交互作用在地质图上的反映。该研究可为在全国范围开展地表基质调查与编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殷志强  孙东  张瑛  邵海  陈亮 《第四纪研究》2018,38(6):1358-1368
位于青藏高原隆升区的美姑河流域断裂褶皱发育,地貌类型特殊,滑坡分布广、规模大、危害重、成因机理复杂。为揭示向斜谷和背斜山这种特殊地貌控制下滑坡的时空规律和成生机制,文章在调查勘查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美姑河流域滑坡的时空展布特征,滑坡发育位置与活动断裂、褶皱、节理等响应关系以及滑坡的易发工程地质岩组,厘定了滑坡的主控因素,主要取得了以下认识:1)流域内滑坡在空间上"沿河流"、"沿断裂带"和"向斜核部"密集分布,时间上主要有5个发育期次:中更新世中晚期、晚更新世、200 a B.P.、19世纪80~90年代和现代;2)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褶皱作用、岩层节理面以及软弱夹层对滑坡发育具有独特的控制模式,断裂与褶皱是区内滑坡发生的主控因素;3)中生代的徐家河组(T3xj)、沙溪庙组(J2s)和东川组(T1-2d)等砂泥岩互层岩组为滑坡最易发部位(易滑岩组),也是未来防范滑坡灾害的重点区。成果为高原及周边类似地区的滑坡研究和防灾减灾提供了新的技术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地质灾害对 气候变化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志强  孟晖  连建发  赵无忌 《地质论评》2013,59(6):1110-1117
地质灾害对气候变化响应关系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文章以不同时间尺度的地质灾害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地质灾害诱发因素与气候变化响应关系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过程中的温暖湿润期与强降水期往往是地质灾害的高群发期。主要取得了如下认识:万年与千年尺度上,黄河上游地区的5个滑坡集中发育期分别对应于黄土高原马兰黄土中的两层弱发育古土壤层L1 4和L1 2、末次冰期晚期/全新世过渡期、全新世适宜期和现代;百年尺度上,全国地质灾害的高发期响应于中世纪暖期和19世纪晚期的季风强盛期;十年尺度上,全国地质灾害的群发期响应于年均降水量;年际尺度上,地质灾害发生数量与年累计极端降水量有很好的响应关系,反映了气候变化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制约关系。月份尺度上,我国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年的雨季,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段与各地的雨季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境内发生Ms 8.1级地震,诱发了较大面积的崩塌、滑坡灾害。笔者通过遥感构造解析和野外实地调查取得以下主要认识:(1)中尼边境的喜马拉雅地区活动构造以NWW向挤压逆冲断裂最为显著,从南到北大致可分南、中、北三个带,中带由众多短小、密集的逆冲断裂构成一个网络状断裂带,是这次Ms 8 1级地震的发震断裂;(2)喜山中段NNE—SN向横张断裂将该地区分割成几个东西向块体,吉隆—樟木近南北向断裂带控制了这次强震的余震分布;(3)本次地震引发了至少445处地震崩塌、滑坡、堰塞湖以及融雪形成的泥石流灾害,这些灾害主要分布在NWW向发震断裂的北侧上盘,受发震断裂控制,其中面积超过2.4×104 m2的地震滑坡有30处;(4)中国境内的NNE—SN向深切河谷是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带,而这些河谷多为公路沿线和村镇居住地,应成为重点防范区。  相似文献   
20.
2014年8月3日16时30分,云南省鲁甸县龙头山镇Ms 6.5级地震造成617人死亡,触发1700多处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点,同年,该省又发生了Ms 6.6级景谷地震和Ms 6.1级盈江地震。笔者在对鲁甸等3次地震区次生地质灾害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的基础上,研究了鲁甸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规律,首次提出了地震“干滑坡”的概念,并从震级、地形地貌、活动构造、人口密度等多个方面对比了鲁甸地震、景谷地震和盈江地震触发地质灾害的异同点。主要结论有:(1)鲁甸地震后新增地质灾害数量显著增加,其主要分布在水系的深切峡谷区,表现为“干滑坡”特征;(2)大型、特大型崩塌滑坡灾害点主要受活动断裂控制;(3)地震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与地貌高程和微地貌具有很好的响应关系;(4)鲁甸震区的地形坡度明显大于景谷和盈江震区,地形坡度是鲁甸地震区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5)我国西南高山峡谷区的断层、河流、阶地和城镇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地质环境载体,震后房屋选址、重建规划不仅要注意房屋抗震问题,还应充分考虑地质环境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