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1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99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232篇
海洋学   105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The inverse relationship between nitrate and temperature (N-T relationship) has been used to estimate new production from remotely sens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t the regional or global scale of oceans. This study aimed to develop a time-series model of the N-T relationship from automated, continuous hourly observations over two years on the coast of Halifax, Canada. The model demonstrated time-series variability of the N-T relationship at a coastal station on the Nova Scotia Shelf, with adjusted R2=0.999 4 and RMSE=0.025 7. The maximum residual value was 0.077. The annual temperature variations described a sine curve, and daily, weekly, and monthly variations fluctuated within the normal ranges, controlled by the local climate. The annual variation of nitrate concentration formed nearly a sine curve. Heavy or long- lasting rainfall increased nitrate concentration by 4 to 30-fold in 24 h, and then the increased nitrogen was quickly depleted by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10 to 48 h. In general, biological activity was a key factor in causing nitrate concentration change, dependent mainly on seawater temperature. The power function of the N-T relationship observed in our study area could be used to quickly estimate sea surface nitrate concentr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emperature data obtained by remote sensing.  相似文献   
17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苏州市建设了一大批利民工程、亮点工程这些工程在省内乃至华东地区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日前通过群众投票和专家评选苏州市城建十大工程正式揭晓。这十大工程是水上天堂卧龙新韵、西门龙腾城市交响姑苏春晓觅渡揽月、百园争春、官渎蝶舞、运河长虹和江枫渔火。令人自豪的是  相似文献   
173.
热带气旋是危害中国最严重的天气系统,分析和认识中国沿海登陆热带气旋活动的新特征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依据近70年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对登陆中国沿海的热带气旋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发生了明显变化。近年台风登陆频数高于往年平均,其整体强度和最大值均呈增大趋势,年台风强度的不稳定性加剧;研究还发现台风强度越高,其生成地纬度带范围越窄且越靠近赤道;建立了高强度热带气旋(STY和SUPER TY)时间和纬度的关系"φ—m"。检验了台风季长与初旋日呈负相关且不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台风季长符合正态分布并给出概率密度公式。  相似文献   
174.
云南腾冲北海湿地是我国湖泊湿地中的独特类型,其漂浮在平均水深6m以上水体中的"浮毯"是北海湿地最为独特的特征,在我国极为罕见。随着人口的膨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北海湿地资源的过度依赖,以及不断加剧的人为干扰,加剧了北海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压力,严重威胁"浮毯"沼泽及其珍稀动植物的生境。通过对腾冲北海湿地资源现状、特征及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了科学合理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5.
山西省地震局在2005年首次引入了地电场项目,“十五数字地震网络工程”项目在大同、代县、太原、临汾、夏县建设了地电场观测台站,目前已运行两年多时间.  相似文献   
176.
对采自渤海湾地区的水体样品进行了多项污染指标测试.结果表明,研究区水体呈弱碱性,主要污染物质为无机氮、锌、铅和汞.除无机氮外,其他指标基本符合二类水质标准.而无机氮浓度符合三类水质标准.研究区水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陆地河流输入是影响研究区水质的主要因素,而养殖活动、石油开采、工业和民用污水排放等对研究区水质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为渤海环境治理措施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进一步参考依据,并建议应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既有或者潜在的影响渤海湾水质的因素进行分别控制和治理.  相似文献   
177.
香港近岸海域营养盐结构特征及其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利用2000年3月至2001年5月在香港近岸牛尾海海域(Porter Shelter, Hong Kong)14个航次的现场调查数据, 对水体中营养盐组成结构和叶绿素a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该海域表层和底层水体中溶解无机氮(DIN, 包括NO3?-N+NO2?-N, NH4+-N)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1.24—9.72mol/L及1.30—7.49mol/L, 均表现为冬季最高、秋季最低。不同季节表层水体中PO43?-P浓度范围为0.14—0.46mol/L, 夏季平均浓度最底; 底层 PO43?-P浓度变化不大, 但夏季仍低于其他季节。不同季节表层和底层水体中SiO32?-Si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 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7.80—18.47mol/L 和8.13—16.87mol/L, 均在冬季最高, 其它季节差别不大。叶绿素 a分析结果显示, 表层水体高生物量大多出现在夏末秋初季节(如8月份), 春季(4月份)次之; 底层水体叶绿素 a秋季最高, 夏季次之。进一步分析了该海域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可能限制因子, 结果表明表层水体春季呈现氮–磷协同限制的可能性、夏季磷限制较明显, 秋季表现为显著的氮限制。底层水体春、夏季呈现氮–磷协同限制的趋势, 秋季也表现为明显的氮限制。冬季磷酸盐浓度相对氮、硅的含量较低, 但各种营养盐相对于浮游植物生长的最低阈值都比较丰富, 所以, 冬季表、底层水体中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生长均不形成限制因素。另外, 除了夏季表层水体外, 其它季节该水域浮游植物生长受溶解无机硅限制的可能性较少。  相似文献   
178.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海水中的锂、铷、硼、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海水中的Li、Rb、B、Sr 不需要像痕量元素一样采用复杂的分离富集方法, 去除基体元素,富集目标元素, 而是直接将海水稀释50 倍, 优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参数, 提高测试灵敏度后, 在线加入内标Re 上机测试, Li、Rb、B、Sr 的方法检测限(3σ)分别为0. 75, 0.25, 14.0 和0.10 μg/L。连续测试10 次海水样品, 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 Li 为1.47%, B 为3.13%, Rb 为2.05%, Sr 为2.01%;并进行加标回收率实验, 回收率在96.5%~105%之间。结果表明, 该操作简单, 测定速度快, 数据稳定,可靠, 满足海水中这4 种元素的测试要求。测定了大西洋底层海水(距离海底200 m)中这4 种元素, 数据偏差小于2.65%, 低于方法测试标准偏差, 该层位水体稳定, 无变化。  相似文献   
179.
测定了东太平洋海隆13°N附近1个站位(103°54.48′W,12°42.30′N,水深2655m)热液硫化物的矿物、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热液硫化物主要由闪锌矿、黄铜矿和黄铁矿等组成,且在ep—s—1层含有次生氧化形成的针铁矿,为富Zn型硫化物,其稀有元素Li(0.15×10^-6~0.30×10^-6),Be(0.01×10^-6~0.05×10^-6),Zr(73.8×10^-9~134.4×10^-9),Nb(8.14×10^-9~64.7×10^-9),Hf(2.54×10^-9~28.0×10^-9)和Ta(0.203×10^-9~1.21×10^-9)含量远低于洋壳,具有相对高Au含量,低Co,Ni,Sr,Cs,Ba,Bi和U含量的特点.热液硫化物中Zn.Cr,Cd-Ga,Cu-P和P—In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2〉0.8),而Zn—Fe和Cu—Ba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2〉0.8).从低温矿物组合到高温矿物组合,热液硫化物中的分散和稀有元素(In,Li,Cs等)含量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且热液硫化物中锌、铁和铜硫化物分别控制了Cd,Cs和P等元素含量的变化.由于海底风化作用,使得含次生氧化矿物的红褐色硫化物氧化层中V,Mn和REE等元素相对富集,使ep-s-1层具有与海水一致的REE配分模式,并对热液硫化物中元素比值之间的相关性产生明显的影响.同时,从高温矿物组合到低温矿物组合,热液硫化物中Fe含量和矿δ^34S值逐渐增加,Zn含量和铅同位素比值逐渐减小,反映出海水对热液硫化物形成过程中的元素和硫、铅同位素组成的影响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80.
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研究地圈.生物圈耦合系统,即生物圈与地球其他圈层如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过程.地球生物学、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学分别构成了研究地球系统的生物过程、化学过程和物理过程的学科体系.地球生物学的核心是生命与地球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我们过去讲地球与生命的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地球环境影响生命,生命适应地球环境,这是一个单向作用的关系.但地球与生命之间应为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且是协同演化的.生命演化能否影响地球环境演变,生物过程能否影响地球环境,这是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地球生物学对此作出了肯定的回答.生命与地球的协同演化这一概念符合地球系统科学的总体观,也符合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