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139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汪洋  周丽  殷坤龙 《岩土力学》2010,31(4):1068-1071
在水库运营过程中,水库涉水滑坡会有部分滑体没在水下,在采用传力系数法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时,滑坡稳定性系数与水下条块的水压力紧密相关。在分析极限平衡法中水上岩土体水压力及渗透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水下三角形条块和四边形条块的水压力计算,探讨了传力系数法中位于水下条块的抗滑力及下滑力的计算方法,得出了水下滑体的抗滑力和下滑力只与浮重力的大小有关,与浸没在水下深度的变化无关的结论。研究成果简化了水压力的计算,对水下滑体水压力及稳定性计算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2.
柴波  殷坤龙  肖拥军 《岩土力学》2010,31(8):2501-2506
巴东新城区巴东组第3段(T2b3)内广泛分布软弱带,通过钻孔岩芯分析、地表调查、X射线衍射、电镜扫描和物理力学性质试验,研究软弱带的特征。白土坡和西壤坡库岸深300余米的监测孔显示,库岸斜坡巴东组第3段内发育有13层贯通的软弱带,表现为富含黏土质的软弱夹层、碎裂岩软弱带、溶蚀改造软弱带和软岩软弱带。软弱带的矿物成分以绿泥石、伊利石、石英和方解石为主,黏土矿物含量变化较大,多者可达70%。软弱带经历了层间剪切变形,并牵引周围岩体形成较宽的破劈理或碎裂岩带,其微观结构显示的擦痕及矿物定向排列线理,揭示了软弱带经历了顺层剪切滑动,并伴有重力蠕滑特征。软弱带物理力学试验显示;在反复剪切和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其剪切强度将大幅下降。这些特征说明,三峡水库全面蓄水后,软弱带在地下水长期作用下必将加剧库岸斜坡的深部形变,进而发生沿软弱带的深部蠕滑。  相似文献   
73.
以三峡坝区到巴东段为研究区,选择坡度、坡向、软弱夹层、水系影响范围和土地利用状况等9项评价指标,分别采用逻辑回归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在ArcGIS平台上进行滑坡灾害危险性预测。此外,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方法对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滑坡危险性预测区划图和实际的滑坡发育情况基本吻合,逻辑回归模型和ANN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806和0.799,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可以相互验证,且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精度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4.
滑坡抗剪强度参数主要有天然峰值强度、饱和峰值强度、天然残余强度和饱和残余强度4种,这4种强度之间的关系目
前还研究甚少。为此,提出了以收集的万州区20个典型堆积层滑坡147组抗剪强度参数为基础,采用数学分析软件SPSS筛选饱
和残余强度的影响因素,然后利用Excel分析饱和残余强度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以此判断影响因素的函数形式,在此基础上
采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研究饱和残余强度与其他3种抗剪强度参数之间的关系式。最后以万州区典型堆积层滑坡———螺丝冲
滑坡为例,将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结果及试验值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多元非线性回归
模型计算的相对误差在8%以内,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的相对误差在6.85%~23.88%之间,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75.
殷坤龙  刘艺梁  汪洋  姜治兵 《地球科学》2012,37(5):1067-1074
三峡水库自2003年开始蓄水以来, 库岸滑坡变形明显加剧, 滑坡变形不仅造成建筑物破坏, 高速滑坡滑入水库还会产生很大的涌浪, 其潜在的危害性远远超过滑坡本身.2003年7月13日发生在三峡库区的千将坪滑坡就是由水库蓄水诱发所致, 滑坡最高涌浪达到39 m, 在水库传播达30 km之远, 涌浪造成了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为了更好地研究水库滑坡涌浪特征和传播规律, 以三峡库区重大科研项目为依托, 采用室内大型物理模拟实验手段, 对三峡库区滑坡涌浪开展了深入研究.通过对三峡库区已经开展勘探的潜在滑坡的地质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按照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制定了包含滑坡规模、入水速度、滑动面倾角、水深、岸坡坡角等综合影响因素的试验方案, 以三峡库区白水河滑坡上下游河道为原型, 建立了1∶200比例尺的河道物理模型, 采用试验控制系统、试验量测系统开展了滑坡涌浪三维物理模型试验.通过细致的物理模型实验, 得到了不同试验条件下的三峡库区滑坡涌浪物理模型实验观测数据.分析滑坡涌浪形态变化, 明确了滑坡最大首浪的含义.在此基础上, 以国内外经典的Noda和潘家铮提出的滑坡涌浪公式为基础, 基于试验量测数据, 提出了三峡库区滑坡涌浪计算公式.最后以三峡库区正在变形的白水河滑坡为例进行了滑坡涌浪预测研究, 预测了滑坡最大首浪高度和沿水库传播的涌浪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76.
滑坡时间预测预报目前主要以滑坡最终破坏的时间为目标函数,但对于变形特征为阶跃型的滑坡却难以准确地预测其
破坏时间。为此,提出以位移作为此类滑坡时间预报的目标函数。将滑坡位移分解为蠕变位移和波动位移,采用二次移动平均法
分别提取,然后采用多项式拟合和灰色GM(1,1)模型分别对蠕变位移和波动位移进行预测,最后将两部分预测位移相加得到滑坡
预测的总位移。以典型阶跃型位移特征滑坡———三峡库区八字门滑坡为例,运用其位移监测数据进行验证,并对多模型预测结果
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位移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良好,能较好地预测阶跃型位移特征滑坡位移。   相似文献   
77.
对不同类型的35个滑坡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滑坡临滑前加速度和速度符合Voight模型的幂函数关系。由于无法准确判断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何时处于最后加速失稳阶段,故不能直接应用该模型进行预报。根据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变形特征,本文采用了基于Voight模型的警戒速度方法。该方法是基于Voight模型采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求得模型参数,按不同风险级别要求求得紧急状态、警戒状态、提前警戒状态的速度阀值,并与实际监测的速度对比去预报滑坡所处的危险等级。采用警戒速度方法对白水河滑坡和新滩滑坡进行了分析,发现预测结果与实际较为接近,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8.
库岸老滑坡的间歇性复活给决策管理者判断滑坡处于何种变形阶段,以及未来将会出现何种发展趋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将周期性库水位变动及季节性降雨入渗统一到滑坡体的地下水位变动,基于刚体极限平衡原理与Mohr Coulomb强度准则,推导了描述库岸老滑坡间歇性复活过程的复活速率与地表位移预测模型。以三峡库区三舟溪滑坡为例,首先通过数值模拟获得2009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滑坡体地下水位序列,然后利用所建模型计算得出该时间段内滑坡复活速率序列,根据初始位移得出地表位移预测序列。与实测位移的比较结果显示预测效果良好,表明所建模型是合理的。此外,影响该模型预测精度的关键因素在于获得精确的实时地下水位与符合滑坡实际情况的模型参数。   相似文献   
79.
湖北省巴东县新城区滑坡灾害空间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在综合分析巴东县新城区区域地质背景及滑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滑坡灾害发生的各因素与滑坡发生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影响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地形坡度、斜坡形态、岩性、构造、水的作用、人类工程活动。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因素图件栅格化为86216个不规则单元。基于逻辑回归的方法对滑坡灾害进行了定量的概率预测。同时,对研究区进行滑坡灾害空间预测分区,将预测结果与该地区历史滑坡灾害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发现预测精度为85.71%。说明所建立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是可以用于预测分析的。  相似文献   
80.
降雨型滑坡在强降雨条件下常突然发生,启动后运动速度大,破坏力强,对其运动与堆积过程的预测是滑坡危险性分析中的难题。以湖南省宁乡县2017年7月1日突发的王家湾滑坡为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滑坡诱发因素和高速运动机理,发现强降雨和孔隙水压力上升是王家湾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高速滑动主要由于滑坡处斜坡坡度陡、滑带抗剪强度快速损失所致。利用Surfer和ArcGIS软件处理基础数据,建立了滑坡三维模型,并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DAN3D软件模拟分析了王家湾滑坡整个运动过程,研究了滑坡启动后运动速度、滑移范围和堆积厚度,模拟结果与现场调查数据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