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3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139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乡镇为评价单元开展区域滑坡易发性评价对用地规划、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万州区临江 段的23个乡镇单元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选取地表高程、坡度、坡向、岩性、构造、土地利用类型、地形湿度指数、水 系、道·9个指标因子,通过 C5.0决策树算法计算该区域发生滑坡的概率,再利用快速聚类算法进行易发性结果 分级;基于 ArcGIS平台得到各乡镇单元的滑坡易发性分区,结果表明:C5.0决策树-快速聚类模型的易发性评价 精度最高,AUC值达到0.950,优于人工神经网络-快速聚类模型的0.826和贝叶斯-快速聚类模型的0.772.利 用 C5.0决策树-快速聚类模型的计算结果,综合考虑极高(高)易发区面积大小及其占乡镇面积比大小,完成各 乡镇单元的滑坡易发性区划.在所有23个乡镇中,滑坡易发性等级高的包括大周镇、万州城区、溪口乡、新田镇 等乡镇.通过对比各乡镇滑坡面积占研究区滑坡总面积的比重,发现两者结论基本一致,预测结果可为全区滑坡 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以三峡库区万州区为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环境指标,分析各指标等级,利用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和决策树3种数理统计模型,计算全区滑坡灾害易发性程度,分析3种日降雨工况下滑坡的发生概率,得到各日降雨工况下万州区滑坡灾害危险性分布图。确定了支持向量机模型为万州区滑坡灾害易发性分析的最优模型;万州区滑坡灾害高易发区和高危险区主要表现出沿河道水系呈带状分布、沿高程垂直分布、在城镇区集中分布的特点;特定工况下,万州区滑坡灾害危险性随着日降雨量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63.
瑞士滑坡及其研究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64.
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对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针对输电线路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研究较少。以京津冀地区的输电线路为例,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地层岩性、距断层距离、距水系距离、土地利用类型8个指标因子,采用频率比法对各指标因子进行分级,构建易发性评价体系。再利用不同的机器学习模型,使用不同尺寸的栅格单元作为评价单元对研究区进行易发性评价。最后,选取精度最高的机器学习模型与传统的层次分析法完成研究区易发性区划图。研究结果表明:贝叶斯网络模型在区域输电线路易发性评价中的应用效果最好,模型性能最强,最高AUC值为0.876。与传统的层次分析法相比,BN模型在研究区易发性制图中的效果更好,精度更高。此外,采用50 m的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在研究区易发性评价中取得了最好的应用效果,研究成果为输电线路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及栅格尺寸的选用提供了思路以及参考。  相似文献   
65.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中国滑坡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基于信息论发展起来的信息量模型是进行区域滑坡灾害风险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GIS技术为滑坡灾害在不同模型条件下的风险评估提供了有效地技术支持。经过研究,开发出了基于MapGIS软件平台的滑坡灾害风险分析系统。在该系统支持下.采用信息量模型对中国范围内的滑坡灾害进行危险性分析。进而进行区域社会经济易损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最终的滑坡灾害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66.
为解决基于机器学习的滑坡易发性建模存在的单模型分类能力弱和传统随机抽取非滑坡样本准确性不高的问题,本研究以三峡库区奉节县为例,应用优化的非滑坡样本和Stacking异质集成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滑坡易发性建模研究。首先,基于地形、地质和遥感影像等数据提取16个评价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剔除高相关指标,构建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基于信息量模型提出非滑坡样本选取(Non-Landslide Sampling, NLS)指数;最后,应用NLS指数选取更高质量的非滑坡样本,并与滑坡样本组成训练集;采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轻量级梯度提升树(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 LGBM),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GBDT),以及以三者为基模型的同质(Boosting)和异质(Stacking)集成方法进行易发性建模。结果表明:应用NLS指数能选取得到质量更高的非滑坡样本,提升了易发性建模精度;Stacking异质集成机器学习模型的精度最高,为0.941,优于3个同质集成模型和3个单模型...  相似文献   
67.
江西省滑坡与降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江西全省1973 年~2002 年间1 158个降雨型滑坡,从考虑滑坡所处地层岩性条件和坡向因素的角度,分析了江西省降雨型滑坡发生的概率与降雨的关系。从坡向因素角度分析,江西省有64 %的滑坡发生于阳坡,但降雨对于不同坡向的滑坡影响近乎相同,只是阴坡所需激发雨量和有效临界雨量较阳坡稍大3 %。6 d累计降雨量、14 d有效降雨量(有效降雨系数为0.82)、3 d累计降雨量和9 d累计降雨量分别是变质岩、岩浆岩、碳酸岩和碎屑岩类地层中发育的滑坡所对应的最相关的降雨因子。各岩类地层中发育的滑坡有80 %发生于降雨当日;岩浆岩、变质岩和碎屑岩类滑坡约12 %~14 %滞后于降雨发生,碳酸岩类滑坡有22 %滞后于降雨发生。滞后时间多为1~3 d,其中碳酸岩类滑坡滞后时间相对较短。这与降雨对不同滑体物质成分的渗透性能、岩土体强度弱化程度和速度等有关。  相似文献   
68.
极端气候条件往往会诱发各种地质灾害,而降雨型滑坡的发生则与极值降雨关系密切。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汛期滑坡灾害的发生,定量评估滑坡灾害造成的人员与经济风险,讨论了汛期极值降雨条件下滑坡概率的分析方法。利用Gumbel极值分布理论,以三峡库区巴东县1990~2006年日降雨量为基础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求取研究区在汛期(6月中旬至9月)最大一次连续降雨量、多日累积最大降雨量的极值及其分布曲线; 在此基础上,以研究区一个滑坡实例为对象,综合采用渗流模拟、稳定性分析和基于蒙特卡罗的滑坡概率分析方法,讨论了降雨极值及其重现期成果分别在降雨新生型滑坡和降雨复活型滑坡概率分析中的应用思路与方法。结果表明,随着重现期的增加,一次降雨过程的降雨量也增加; 随着降雨日数的增加,具有不同重现期降雨事件的累积降雨量均会增加,且重现期越长,累积降雨量值会越大; 降雨极值曲线分别应用于降雨新生型和降雨复活型滑坡概率分析的思路是可行并有效的。  相似文献   
69.
库岸深层老滑坡复活对诱发因素的滞后响应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某复活型深层老滑坡为例,着重分析前缘监测点累积位移与库水位变动及降雨量的相关性,发现该复活型深层老滑坡前缘的变形与库水位下降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并存在一定时间的滞后。根据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与Mohr-Coulomb强度准则,揭示了诱发因素影响下的孔隙水压力扩散是这一滞后响应的关键机制。对于极限平衡状态下的库岸深层老滑坡,由降雨及库水位变动产生的孔隙水压力增量需经一定时间段后才能传递到滑动面处,并影响滑动面处的孔隙水压力进而产生滑动速度,且这一滞后时间与滑坡体的水力扩散系数及滑坡体厚度密切相关。基于理论分析,对取自于该滑坡前缘的滑带土进行了孔隙水压力扩散的模拟试验,证实了该机制过程的合理性。同时,该机制的揭示对解决当前滑坡位移预测模型尚不能考虑滞后效应这一问题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0.
浙东南山丘区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雨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对浙东南山区泥石流的形成条件(物源、地形和降水条件)进行了研究。随后研究了本区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在形成方式上,以谷坡或沟源地带的土动力启动方式为主;在侵蚀特征方面,主要有面蚀作用和沟谷侵蚀作用;堆积特征方面,在宏观上当规模较大时可形成堆积扇,规模较小时往往以停积于中下游沟道为主;微观上,主要表现为堆积物质结构杂乱,个别具有期次性。对本区泥石流临界雨量组合进行分析,认为采用基于区域临界雨量组合的泥石流预警预报方法较为合理。利用研究区内4次群发泥石流时的降雨特征值确定了本区泥石流爆发的临界雨量组合,并将其应用于研究区泥石流的临灾预警,分为以下步骤:①收集实时降雨资料;②绘制实时雨量组合曲线;③泥石流灾害预警;④泥石流临界雨量基准的修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