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78篇 |
免费 | 224篇 |
国内免费 | 11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0篇 |
大气科学 | 83篇 |
地球物理 | 179篇 |
地质学 | 418篇 |
海洋学 | 85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46篇 |
自然地理 | 18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35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55篇 |
2018年 | 31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60篇 |
2013年 | 34篇 |
2012年 | 45篇 |
2011年 | 43篇 |
2010年 | 35篇 |
2009年 | 43篇 |
2008年 | 38篇 |
2007年 | 36篇 |
2006年 | 49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39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22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4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9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8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简要总结了乐都地震台水氡观测资料的利用价值、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乐都地震台的水氡观测改为断层气观测后,对气氡观测值的年变规律、地表水与地下水、地下水与承压水的水力联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2.
采用上升单液滴法,进行盐湖卤水中萃取铷的动力学研究,主要考察了比界面积、水相铷浓度和油相(t-BAMBP/磺化煤油)浓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通过比界面积的研究发现,t-BAMBP萃取铷的过程由界面化学反应和相内化学反应共同控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萃取体系的动力学方程,R=9.936×10-7[Rb+]1.134[t-BAMBP]2.190,萃取速率对铷的反应级数为a=1.134,对t-BAMBP反应级数b=2.190,实验值和计算值的均方根误差为1.735%。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锡林浩特东部地区早白垩世花岗岩体进行SHRIMP锆石U Pb测年、地球化学测试,讨论其形成构造环境。花岗岩测年结果为:正长花岗岩(DS214)(1391±17) Ma,花岗岩(DS220)(1347±17) Ma,表明研究区花岗岩形成于早白垩世早期。花岗岩地球化学具有高硅、富碱、相对低铝的特征,A/CNK平均值106,为弱过铝质花岗岩。微量元素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Th、U、K),明显亏损Nb、Ba、Sr、P、Ti等高场强元素;稀土总量高,为12290×10-6~36877×10-6,LREE/HREE值为571~1436,呈右倾模式,负Eu异常显著(010~050),表现为A型花岗岩特征。K2O-Na2O构造环境判别图表明样品为A型花岗岩,Y/Nb Ce/Nb图解显示花岗岩为A2型。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特征指示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岩石圈伸展作用阶段,在壳源岩浆演化过程中存在幔源物质混染作用。花岗岩成因可能是晚古生代末—中生代初期间古亚洲洋闭合引起的一系列板块碰撞作用(包括蒙古—鄂霍次克洋闭合),使造山后期地壳逐渐增厚并发生重力垮塌,导致构造环境由挤压转变为伸展,同时受古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4.
新华磷矿床是我国重要的富集稀土元素的沉积型含稀土磷块岩矿床,本文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光谱法(ICP-MS/AES),辅以岩矿鉴定等分析技术,结合沉积学理论研究了新华磷块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相关问题。结果表明,新华磷块岩稀土总量(∑REEs)较高,集中值介于800×10-6~1200×10-6,其组成属轻稀土+钇型,稀土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存在于胶磷矿中;新华磷块岩和昆阳磷块岩具相似的REEs配分曲线和明显铈负异常,δCe介于0.28~0.36,表明上扬子区南缘成磷环境为氧化条件,且为稳定的滨浅海被动大陆边缘沉积环境;但新华磷块岩与其上覆黑色岩系REEs配分曲线迥异,后者表现出不明显的铈、铕异常,说明黑色岩系主要形成于深海-半深海静水还原环境,从梅树村期早期至晚期经历了海平面升高的过程,地层层序整体显示向上变深的沉积相变,磷块岩和黑色岩系之间的接触面可能为三级层序甚至更小层序级别的界面。这些沉积学的认识揭示了上扬子区下寒武统层序地层学意义和海相沉积环境特征,对华南早寒武世生命大爆发和层序地层学深入研究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55.
对胎体材料中添加稀土元素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对添加稀土和未加稀土的胎体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添加稀土比未加稀土的胎体材料的抗弯强度、硬度和冲击韧性均有所提高,其中抗弯强度提高了10%-62%,冲击韧性提高了5%。胎体中添加稀土对提高胎体和金刚石碎岩工具的技术经济指标具有重要作用,并且为在胎体材料中实现以Fe代Co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56.
湖北建始一巴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古岩溶下整合面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建始-巴东地区茅口组顶部存在古岩溶不整合面,有较多陆上暴露标志。该不整合面形成于早二叠世茅口期Neoschwagerina haydeni带来,构成了碳酸盐台地上典型的Ⅱ型层序界面。这一发现是孤峰组的深水盆地成因论被否定的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57.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郑州地区现代的地貌类型进行划分,以现代地貌数据作为聚落分布的基础平台,结合已有的调研成果,从不同时代遗址分布的地貌特征与生存环境需求、聚落分布变化与河湖地貌变迁的关系等方面,对郑州地区西周前古聚落的生境选择与自然环境变迁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水源是先民生存繁衍的基础,但水环境的优劣在郑州文化迁徙中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在郑州地区先民们聚落的选址位置与湖泊消亡变迁也十分微妙。全新世以来,裴李岗的聚落只能选址在老湖积高地上。到了仰韶时代,聚落开始向湖沼边岸地带扩散。从龙山时期到商代,随着西部湖泊的萎缩消亡而向东发育,人类逐渐向低处转移,直至占据湖积平原。聚落的分布密度和范围逐渐从郑州西部扩迁到东部,尤以商代的遗址分布特征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8.
近年来地理教学中概念呈现碎片化、概念教学片段化、概念结构不清晰等问题逐渐凸显,考试评价对学生地理概念理解的要求提高。因此,教师应当在教学中系统整合地理概念,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本文从系统整合的角度切入,梳理地理概念体系建构的路径;以“河流”为例,通过提炼地理概念、联系地理概念、划分概念层级,形成围绕学生理解认知、实现教学内容重组的地理概念体系;讨论指向教学内容整合的地理概念体系的价值,即理清地理概念教学的逻辑线索、增强初高中地理教学的衔接效果、提供深度教学与深度学习的支架。 相似文献
59.
煤的孔隙-裂隙结构特征是研究储层渗透性的关键问题。为了定量描述孔隙-裂隙结构的复杂程度,以黄陇侏罗纪煤田永陇矿区郭家河井田原生结构煤和碎裂结构煤为研究对象,基于压汞实验数据和扫描电镜(SEM)图像,采用Menger分形模型和计盒维数方法,分别计算不同煤体结构煤的孔隙-裂隙分形维数;同时采用不同孔径段的孔隙体积比作为权重值,计算得到孔隙综合分形维数,探讨孔隙-裂隙结构分形维数和渗透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脆性构造变形作用对孔隙整体复杂性,裂隙孔、渗流孔复杂性以及微观裂隙复杂程度均具有积极改造作用,对吸附孔结构复杂性具有均一化作用;微观裂隙分形维数与渗透率具有较高非线性关系,脆性构造作用改造下形成的碎裂煤,其具有的孔隙-裂隙结构优势配比是决定储层高渗透性的关键。因此,建议优先考虑弱脆性变形的碎裂结构煤为主体的断层、向斜和背斜区域进行煤层气抽采。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