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0篇 |
免费 | 62篇 |
国内免费 | 6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5篇 |
大气科学 | 75篇 |
地球物理 | 15篇 |
地质学 | 211篇 |
海洋学 | 49篇 |
天文学 | 10篇 |
综合类 | 20篇 |
自然地理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4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3篇 |
2014年 | 13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7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7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4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10篇 |
1990年 | 11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4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59年 | 5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41.
142.
应用水文地质调查法、地下水动力学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黄沙坪铅锌矿中深部矿床水文地质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该矿床水文地质类型为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偏简单,以溶蚀裂隙为主的直接顶板型岩溶充水矿床。 相似文献
143.
滕县煤田地质资料丰富,但石炭二叠纪煤系上覆地层时代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根据大量的资料对比及实验资料,确立了上覆地层时代的划分问题。 相似文献
144.
水和土壤中微量镍测定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研究了PAN-S与镍的显色反应条件。镍与PAN-S反应的最佳pH范围为3.8—9.0。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位于560nm波长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3.30×10~4L·mol~(-1)·cm~(-1),25ml试液中镍量在0—1μg/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方法用于水和土壤样品中微量镍的测定,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5.
庙前高岭土矿床原矿主要由石英、7A我水高岭石和伊利石组成,含水量微斜长石及三水铝石;原矿全铁(Fe2O3)含量为0.26%,二氧化钛含量0.03%,铁、伏含量较低;-45μm粒级自然白度78.4%;矿石易于分选,是优质的陶瓷和填料原料矿床。 相似文献
146.
云南省褐煤资源丰富,第三纪褐煤储量居全国首位。云南计有第三纪盆地237个,经工作证实,赋煤的有104个,零散分布于全省。盆地内含煤地层时代分属老第三纪渐新世、新第三纪中新世和上新世,以中新世和上新世为主。各盆地含煤性不同,其中有赋存巨厚煤层者,如昭通、小龙潭、先锋盆地赋煤最厚,分别达194米、223米、262米。在云南所处的三大构造单元内,三江褶皱系区属喜山期新成山系,地壳变动剧烈,聚煤条件差;扬子地台区地壳较稳定,喜山运动影响不强烈,聚煤条件好,主要褐煤盆地皆成于此区;华南褶皱系区性质介于上述二区之间,尚未发现较大的聚煤盆地。褐煤的形成,在盆地内受基底起伏、盆缘地貌、盆缘水口、同沉积断裂、基底岩性等控制。均衡沉降盆地初期成煤限于低洼部位,中后期逐步扩大,残山残梁旁侧富煤;不均衡沉降盆地煤形成于非断陷一侧的浅部缓坡地带。盆缘地貌不规则时,弯凹部位是聚煤富煤的良好部位。盆缘水口形成冲洪积扇,不利成煤。基底为碳酸盐岩的常赋存有厚至巨厚煤层,基底为花岗岩类的赋煤薄而不稳定。 相似文献
147.
148.
为保障基坑开挖的顺利安全进行,需要应用基坑监测技术监控开挖过程。该文应用垂直位移测量监测技术对绍兴轻纺城联合市场基坑工程进行监控,观测沉降值较好地反映了基坑开挖过程中不同施工期、不同位置的沉降变化情况和土层性质及周围环境。各沉降点的沉降值与周围环境变化十分吻合,由于观测数据的及时准确提供,为工程建设施工单位在开挖过程中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避免了有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49.
水准测量网监测在德州市地面沉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东地面沉降灾害以鲁北平原最为严重,在德州地区的地面沉降已对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构成了威胁,并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建立水准测量网络及监测运行,查明了德州市地面沉降的规模和范围,研究成果表明工作区均存在地面沉降现象,截至2010年,德城区由于地下水开采强度大,地面沉降幅度最大,目前地面累计沉降量为-1186.9~-636.9mm,多年平均沉降速率为59.35mm/a,形成了以市区西北部为中心的地面沉降盆地。超量开采深层地下水是造成大规模地面沉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0.
通过仙人岩高岭土矿床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及部分工艺矿物学特征的详细研究,表明仙人岩高岭土矿石铁、钛含量高,高岭石结晶较差,矿石难以分选;因此,在目前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不宜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