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篇
  免费   125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90篇
大气科学   97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462篇
海洋学   5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7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881.

Muglad盆地是中非剪切带南侧的一个中—新生代陆内裂谷盆地,位于该盆地东北部的Fula凹陷内的中央断裂带是最重要的含油气区带之一。受地震资料品质及勘探研究程度限制,前人对于该地区的构造特征及形成演化有着不同的认识。本文基于Fula凹陷地震及钻、测井资料,采用二维及三维断距定量分析技术,对中央断裂带的构造几何特征、断距分布特点及形成演化史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Fula凹陷中央断裂带的主干断裂之间的几何关系为背向倾斜,位移变换方式为叠覆式,中部地区以堑垒式结构向东、西两侧过渡,其属于背向叠置型变换构造。2)中央断裂带的主干断裂沿走向分段性明显,每条主干断裂都由数目不等的多条小断层连接而成。其中F1、F3与F2断层分别由2、3与3条小断层首尾相接而成。3)中央断裂带各主干断裂主要从第二期裂陷时开始活动,并在后两期裂陷作用中主干断裂活动强度表现为“由强转弱”的突变特征,同时研究区内伸展作用并不均衡,伸展中心快速向北迁移。

  相似文献   
882.
针对海洋能发电装置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预计并网型海洋能发电装置会成为重要发展方向,主要是在用户侧并网。发电装置与本地负载会产生孤岛效应,对电网和发电装置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并网前对海洋能发电装置进行防孤岛能力的检测成为必然环节。文中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并网型海洋能发电装置的防孤岛检测系统,介绍了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参考分布式发电装置接入电网的相关标准,探讨了适合并网型海洋能发电装置的防孤岛检测方法,为检测工作的开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83.
舟曲是我国滑坡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断裂带滑坡活动频繁,危害巨大。文章在综合遥感、变形监测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研究了断裂带滑坡特征及其灾害效应,提出了风险防控对策。研究表明:(1)断裂带滑坡形态上主要为长条形和簸箕形;滑体、滑床一般为板岩、千枚岩碎块石组成,滑带土为含砾黏土;滑坡具有多级、分块活动特征且块体差异性滑动特征显著;滑坡一般为慢速滑动,具有蠕滑特征;滑坡具有降雨敏感性特征,深层滑坡对降雨响应有明显的滞后性。(2)断裂带滑坡的成灾模式主要为慢速滑动过程中的蠕滑拉裂效应和冲击推挤效应,滑动后的堵江淹没效应、挤压侵蚀效应,以及社会影响效应等。(3)断裂带滑坡规模较大,地层破碎,治理条件差,工程治理措施难以奏效。但其突发性不强,应以管防为主,宜采取用地管控、监测预警、避险搬迁等防治措施,慎用工程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884.
东坡多金属矿田是湘南重要的钨、铅、锌等多金属矿化集中区,铅锌矿床主要产在中上泥盆统碳酸盐岩中,受褶皱和断裂控制明显,千里山花岗岩为成矿提供了成矿动力和成矿物质.文章在分析铅锌矿床控矿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控矿模式,并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885.
选用滇黔桂地区东经103°~110°,北纬22°~26°,面积约20万km2,34幅1∶20万水系沉积物统计结果资料,全面系统地探讨本区及其邻近区域地层地球化学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结果表明:(1)与华南地区相比,本区存在Sb、As、Au、Hg等低温元素矿集区的地球化学块体,金具有深源性,而砷、锑、汞则是区域性的高背景,本区金与砷、锑、汞的相伴,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2)与基性岩浆活动有关的亲基性场元素、氧化物、矿化剂高背景的形成,是本区右江裂谷带、富宁—关岭南北向断裂带、文山—富宁逆冲推覆构造带,特别是峨眉地幔柱所产生的基性岩浆喷溢及火山碎屑浊流沉积的客观地球化学反映;(3)黔西南地区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导致二叠系和三叠系金及大量亲基性场元素的突变,右江裂谷活动至少始于寒武纪,随着时间的推移,由桂西往黔西南逐渐裂开;(4)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卡林型金矿的物源与裂谷、特提斯和区域性深大断裂和峨眉地幔柱长期活动相伴的基性火成岩及火山碎屑浊流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886.
在“双碳”目标下,区域产业结构及动态的碳效应成为重要议题。基于中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库和CEADs碳排放数据库,实证分析了中国区域产业动态的碳排放效应。研究发现:(1)中国的区域碳排放格局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北高南低”以及向大中城市簇状聚集的分布格局。(2)不同要素密集型产业具有异质性碳排放效应。资本密集型及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进入有利于城市减少碳排放;资源密集型以及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城市会产生更多的碳排放。具体而言,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制品业等产业进入对区域碳排增长有显著正向影响。(3)政府推动下的清洁化生产与数字化转型能够削减产业动态的碳排增长效应,其调节效应同样存在产业异质性。相关研究成果对“双碳”目标下中国区域产业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87.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地理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0-2007年数据,通过计算基尼系数、省区区位商研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的变化趋势,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地理格局的变化。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呈持续上升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扩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地理集中程度显著加速。市场、政策和全球化的力量强化了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该地区进一步集中;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外商投资和出口逐渐呈现北移的趋势;在东部劳动力成本提高的压力下,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向邻近交通便利的中部地区转移的趋势。基于2000年和2005年地级市数据,采用Tobit模型,验证了劳动力要素的差异、集聚经济及政策制度等要素对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布局和集中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88.
钦州湾不同类型红树林土壤因子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钦州湾的红树林资源进行实地踏查后,选取中盐区光滩(CK1)和4个红树林类型、高盐区光滩(CK2)和2个红树林类型的土壤进行调查研究,测定土壤理化性状和养分等10个因子,并计算土壤肥力指数。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的红树林土壤因子不同,只有高盐区3个样地的土壤pH值和容重没有显著差异,其他类型的各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②与光滩相比,红树林能改变其生长的土壤理化性状,加重土壤盐渍化和酸化,有利于重金属的沉积,同时,也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889.
企业空间动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企业空间动态从微观视角研究区域产业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本文以西方经济地理学哲学基础和方法论转换为背景,梳理了企业空间动态研究的4个理论框架,即新古典框架、行为框架、制度框架和演化框架,探讨了不同框架下企业空间动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有研究在理论、数据和方法上的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展望.与国外丰富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相比,中国的企业进入、退出和迁移研究主要是在经济学领域,人文-经济地理学虽在企业迁移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企业进入与退出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借鉴西方理论时必须注意到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转型背景,开展本土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890.
本文基于SBM模型,通过构建共同前沿和群组前沿函数,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水资源绿色效率的时空差异及空间重心转移规律,并对群组前沿下水资源绿色效率TFP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结论为:①东部地区技术落差比率高达1,而中西部地区仅为0.404和0.551,表明了中国东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技术更接近共同前沿,而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同时也证实了对水资源绿色效率进行划区研究的必要性;②群组前沿下水资源绿色效率更具合理性,更能真实地反应水资源绿色效率的变化情况;③从水资源绿色效率的空间重心转移路径可以看出,研究前期东部地区水资源绿色效率不断提升,而中西部地区则有所下降,研究后期在东西和南北2个方向上逐渐趋于失衡;④全国整体及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绿色效率TFP存在着σ收敛,且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显著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说明各地区水资源绿色效率的TFP差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收敛到各自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