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2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74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水温对刺参消化酶和免疫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水温对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消化酶及免疫酶活力的影响,本实验将体质量为8.0 g左右的刺参分别于10、14、18、22℃下养殖4周后,对其消化道中蛋白酶、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以及体腔液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进行测定。研究结果显示,刺参消化道中蛋白酶含量最高,其酶活在10℃下最高,但随着温度的升高活力逐渐下降,在水温升至18℃以后酶活显著下降;淀粉酶活力在水温升至的18℃时无明显变化,但至22℃时活力显著下降;纤维素酶和脂肪酶活力较小,不同温度下其活力无显著差异。水温对刺参体腔液溶菌酶活性影响显著,在水温为18℃时达到最高值,升至22℃时其活力显著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水温为18℃达到最低,但水温升至22℃其酶活与18℃相比又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252.
253.
针对海洋环境数据多维、多格式及动态性的特点,在深入研究OSG三维可视化仿真平台的基础上,采用颜色映射与点图标映射,结合几何着色器与osg Earth三维虚拟地球场景,提出一套海洋风场可视化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很好的实现了海洋风场动态可视化,为海洋环境的动态可视化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254.
走航式水质采集监测平台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海洋监测方式,适用于近海海域、水库、河流、湖泊等多种水体的水质监测,可以实现水质采集监测自动化,有助于对重要监测单位实施自动化监控管理。近海走航式水质采集监测平台是多学科的集成和整合。平台采用双体船、双螺旋桨全密封结构,在虚拟仪器软件的控制下,可以实现自主规划路径、自主导航和自主避障、智能采集水样和实时传送监测数据等功能。自诊断自确认系统保证了近海走航式水质采集监测平台系统的安全运行,以太阳能和锂蓄电池为混合动力、无二次污染。通过实际海洋环境测试,证明了该平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55.
积温对冬小麦茎、叶及生物学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江苏省三麦气象研究协作组九个试验点1982—1983、1983—1984两个年度的田间试验资料,在建立叶龄和有效积温模式的基础上得出冬小麦济南13号和扬麦4号每生长一片叶片需有效积温85.5℃和81.8℃。分析了小麦单株不同蘖序的出生和出苗后积温的关系为三次抛物线;对不同地区的小麦茎蘖消长与积温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每亩总茎蘖数积温模式;探讨了不同蘖序的分蘖对产量的贡献及不同时期的分蘖成穗特征。讨论了积温对叶、茎和生物学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6.
气候变化是当前各国政府和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为了加强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合作,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和环境规划署(UNEP)于1988年联合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设立了评价现有的气候变化可用科学资料(第一工作组)、评价气候变化的环境和及经济和社会影响(第二工作组)、制定响应对策(第三工作组)等三个工作组和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特别委员会,集中了世界各国有关气候、环境、海洋、能源和生态等各方面权威和著名专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它于1990年完成了对气候问题的第一次全面评估报告(IPCCFirstAssessmentReport),并于1992年提交了补充报告(1992IPCCSupplement),1994年提出了气候变化的辐射强迫和IS92排放构想(ClimateChange,1994)。最近出版的《气候变化1995》则是自1990年首次评估以来,包含内容最多的有关气候变化科学的评估报告(ClimateChange,1995)。IPCC报告是经正式“批准”(approved)或被“采纳”(accepted)的文件。一个经“批准”的报告,需在有关的IPCC工作组全体会议上逐  相似文献   
257.
地震台站背景噪声是影响地震观测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背景噪声随频率的分布对于地震观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宁夏陶乐、灵武井下地震观测站地表背景噪声记录,对比分析二者原始地动波形差异及其频谱特征,计算观测站背景噪声功率谱密度PSD值及三分向1—20 Hz各倍频程带宽平均噪声RMS值,分析井下与地表背景噪声PSD值、RMS值差异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同一观测站,井下地震计平均噪声RMS值比地表小10倍左右;对比分析陶乐、灵武井下地震观测站地表平均噪声RMS值,二者相差不大,但对比井下平均噪声RMS值发现,灵武井下地震观测站平均噪声RMS值较大。  相似文献   
258.
理解城市环境对人类感知的影响,对城市合理规划及布局具有重要的人文参考价值。城市环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复杂系统,具有空间异质性的特点。由于研究方法的限制,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以往基于街景图像的城市感知研究难以全面精细地分析环境关键要素对人类感知的影响。本研究以武汉市中心为研究区,首先利用全卷积神经网络将街景图像分割为城市地物类型,耦合感知打分数据和随机森林算法建立6类城市感知模型;然后基于沙普利值方法分解在随机森林模型中各类城市地物对人类感知的影响,并识别城市环境关键要素;最后结合分解结果,探究在非线性模型中沙普利值方法的适用性和优势。结果表明:沙普利值方法能够有效考虑环境异质性,精确地定量表示在不同场景中各类地物对人类感知的影响;城市高楼、天空、绿地空间是对人类感知影响最大的3类地物,且地物的体积和分布与其对人类感知的影响有关,图像占比大、分布连续的地物对人类感知的影响比图像占比小、分布离散的地物对人类感知的影响大;受城市环境空间异质性的影响,主要地物类型对各类感知的影响程度和形式有显著不同;高楼与人类感知为非线性关系,且具有明显的单调递增或递减的形式;绿地空间与积极感知呈非线性关系,与...  相似文献   
259.
鄂尔多斯盆地乌审旗气田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盒8段下亚段中下部岩石为石英砂岩类砂岩,即“骆驼脖砂岩”,上部岩石为暗色粉砂质泥岩或碳质泥岩。“骆驼脖砂岩”广布于华北地台,在鄂尔多斯盆地呈“满盆砂”现象,是盆地的主要储层之一。以往学者多认为盒8段下亚段是河流相或三角洲相沉积。通过对众多取心井盒8段下亚段岩心的观察,结合对砂岩岩性、剖面结构、沉积构造、测井曲线特征及砂体空间展布规律的综合研究,提出了盒8段下亚段中下部是滩坝相沉积,上部是沼泽相或沼泽相为主夹小河道沉积。盒8段下亚段可发育一段或两段滩坝相石英砂岩类砂岩,其成分和结构成熟度较高,两段砂岩间夹若干米半深湖相的暗色粉砂质泥岩或沼泽相的碳质泥岩。发育<10°的冲洗交错层理、互成180°相交的板状和楔状层系组,具丘状和洼状交错层理的风暴岩。自然伽马曲线呈箱形或带齿的箱形。众多厚度较大的砂岩组成的若干列近东西向展布的长条透镜体状砂体,大致平行于古岸线。  相似文献   
260.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马家沟组顶部遭受长期风化剥蚀,形成了以膏云岩为主的风化壳岩溶储层。通过偏光显微和超微扫描电镜深入观察了(含)膏云岩的孔隙类型及充填规律,分析了其岩溶作用特点,研究了以膏云岩为主的岩溶作用特征与传统碳酸盐岩岩溶作用特征的区别,探讨了膏云岩发育区的岩溶作用模式。结果表明:硬石膏结核和石膏晶体以其强亲水性和远高于白云石、方解石的溶解度,极易率先吸水发生溶解形成组构选择性溶蚀孔隙,导致膏云岩层蜂窝状溶孔的形成。硬石膏的高溶解度和力学不稳定性使得研究区以膏云岩、白云岩和灰云岩互层的风化壳储层以膏模孔、扩溶膏模孔及与之伴生的胀缩微裂缝为主要储集空间,孔隙大小具有明显的自限性。岩性—(含)膏云岩和沉积微相—海平面低位期潮上带(含)膏云坪沉积是储层形成的先天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并因此直接导致(含)膏云岩储层的成层分布特征。表层膏云岩首先遭受淡水淋滤形成蜂窝状溶孔,多层成层分布膏云岩这种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使风化壳内的岩溶水以弥散性渗透为主,这是膏云岩发育区岩溶作用特征和模式与碳酸盐岩产生重要差异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