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9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31.
核形石研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核形石作为微生物岩的一种重要颗粒结构类型,长期受到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通过广泛的文献资料调研,分别从核形石相关的定义、分类、成因环境、微生态系统、物质结构组成、生长机制、控制因素等7个方面总结了核形石的研究进展.并通过野外观测和室内综合分析,在山东微山寒武系馒头组中发现了一种核形石新类型,以无核心、无纹层、无定形、茵类...  相似文献   
32.
新近纪以来,在大陆边缘以及火山基底隆起等构造背景下,安达曼海域广泛分布生物礁碳酸盐。为了更好地了解安达曼海域的构造演化以及区域古环境特征,通过高分辨率地震剖面,将台地边缘地层划分为5个地震层序。在建立的地震层序格架下,探讨了区域中新世生物礁演化模式及发育控制因素。研究认为安达曼海域东部台缘阶地中新世生物礁生长发育以及空间展布形态主要受中新世时期构造作用所形成的地势形态和海平面升降等因素联合控制。安达曼海中新世经历了裂谷期至弧后走滑拉分期,且伴随着海平面的上升。南部实皆断裂造成的东高西低的地势形态为东部阶地生物礁碳酸盐发育提供了有利场所,次级断裂造成了生物礁东西分割的格局,而海平面的稳定上升使得生物礁稳定生长。  相似文献   
33.
杨仁超  韩作振  柳益群  樊爱萍 《铀矿地质》2007,23(4):207-213,233
以铀成矿前景预测为目的,笔者采用野外研究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镇原地区下白垩统砂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演化和铀成矿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本区下白垩统砂岩岩石成熟度中等,成岩作用强度较弱,成岩演化经历的同生成岩、早成岩和表生成岩3个阶段均与铀矿化有关。铀成矿条件分析表明,本区下白垩统浅层不利因素多。铀异常的发现和氧化一还原过渡带的展布特征指示铀矿勘探应向深部转移。  相似文献   
34.
近年来以基准面旋回为参照面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迅速发展,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适用于受多重因素控制的陆相沉积盆地,并有效提高层序地层分析的准确度和分辨率。基准面旋回原理也同样适用于砂岩型铀矿的勘探开发研究和实践,它控制了砂岩、泥岩的空间分布和岩石孔渗、封闭性能,决定了地层结构的叠加样式。文章以东胜铀矿床为例,分析了基准面旋回在砂岩型铀矿勘探开发中的应用。认为:基准面升降旋回中形成的砂、泥岩地层结构配置良好;长期基准面上升早期形成的辫状河河道砂岩具连通性好、粒度粗、碎屑含量高、杂基含量低及孔渗条件好等特点,是重要的含矿层。  相似文献   
35.
苏里格气田东二区砂岩成岩作用与致密储层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主力气层储层岩性致密,成为制约该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主要因素。为了查明储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利用砂岩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实验手段,深入研究了对苏里格气田东二区主力气层二叠系山西组山1段、石盒子组盒8段储层砂体的岩石学特征与成岩作用。研究发现,储层砂体以岩屑砂岩、岩屑石英砂岩为主,砂岩成熟度较低;研究区砂岩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结论认为:成岩作用达到中成岩阶段B期;早成岩的压实作用是孔隙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中成岩期A期在酸性介质条件下由溶蚀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对砂岩的储集性能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中成岩B期的胶结作用是储层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
根据辽河坳陷东部凹陷古近系碎屑重矿物组份及稳定性组合研究,将研究区古近纪构造演化分为稳定重矿物阶段和不稳定-较稳定重矿物阶段。其中,稳定重矿物阶段对应始新世(沙三期),此时,稳定重矿物组合占优势,稳定系数、ZTR指数、稳定重矿物组合锆石和氧化钛矿物平均值分别为80.54%,45.88%,44.1%和14.79%;而不稳定矿物组合和较稳定重矿物组合含量低,指示此期构造活动平缓。不稳定-较稳定重矿物阶段对应渐新世(沙二期—东营期),此期不稳定、较稳定重矿物组合占优势,均值分别为绿帘石20.39%,辉石+角闪石3.87%,石榴石19.48%,说明该时期构造活动强烈。从始新世到渐新世稳定系数和ZTR指数逐渐降低,其所指示的构造运动逐渐增强,沙二期是两期构造运动的重要调整期。重矿物纵向分布规律与辽河坳陷构造演化呈对应关系,稳定重矿物阶段又分为沙三早期构造活动平缓的伸展沉降期和沙三晚期构造运动强烈的上升回返期;不稳定-较稳定重矿物阶段分为沙二期构造运动平缓的伸展沉降期、沙一期构造运动逐渐增强的上升回返期、东营早中期构造相对平缓的伸展沉降期和东营晚期构造活动强烈的右旋走滑期。根据砂岩中自生矿物赤褐铁矿的分析,认为含量较高的沙三上、沙二段、东二段沉积期气候较干旱,而含量较低的沙三下、沙一段以及东三段、东一段沉积期气候湿润。  相似文献   
37.
【意义】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是一种源自洪水期河口、受重力驱动而沿沉积盆地底部流动、以准稳态存在的高密度沉积物重力流。异重流沉积研究对于地质科学进步、地质灾害防治和油气勘探开发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已成为地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进展与结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的综合分析,结合国内湖相异重流沉积典型实例研究,认为:(1)异重流的形成需要两种流体之间有足够的密度差、蓄水水体有足够的深度和突发的洪水事件3个基本条件,就输入流体密度条件而言,海相(或咸水)环境要远大于陆相(或淡水)环境;(2)异重流的形成主要受控于构造、气候、地形、物源供给等因素的综合作用,活跃的构造、湿润的气候、陡峭的地形和充足的碎屑物质供给有利于异重流的发生;(3)在不同沉积位置和沉积背景条件下,异重岩(hyperpycnite)的沉积特征不尽相同,故难以用单一的标志来判识不同条件下沉积的异重岩;(4)在靠近(分流)河口近端(扇根),异重流沟道可与水下分流河道相连,以主水道的侵蚀、填充作用为主,形成下切的主水道砂砾岩体,以侵蚀面+滞留沉积+正粒序砂岩为主要鉴别特征,可含动物及植物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