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6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85篇
地质学   362篇
海洋学   14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6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从逐分钟地面数据文件中读取正点前10分钟内任一分钟的分钟数据进行备用,以备在临近正点时自动气象站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作为电话口传报文之用,保证正点数据的及时有效传输,避免逾限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2.
在对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区的理塘左旋走滑活动断裂带野外调查研究中,在其奔戈-村戈段开挖了两个探槽LT1301和SLT1204。在对两个探槽上所揭示出的古地震事件进行详细划分的基础上,结合所获得的10个OSL年代样品和13个14C年代样品的测试年龄,对理塘断裂带北段的古地震事件发生时代进行了厘定。结果表明2个探槽共揭示出至少4次古地震事件,其中小规模的探槽LT1301仅揭示出1次古地震,可能为发生于公元1729年的历史地震,或是可能发生于距现在950a~1.0ka之间的一次大地震,由于关键部位年代数据不足,上述两种可能性尚无法明确。较大的探槽SLT1204揭示出包含有探槽LT1301中古地震事件在内的古地震4次,最早的古地震事件I发生于9.9ka之前,而事件II、III和IV则发生在公元1729年~4.8kaBP之间,复发间隔为约1.6ka。川西理塘断裂带北段的古地震研究结果表明,该断裂的大地震复发具有非线性特征,不符合特征地震模式,其中全新世晚期的大地震活动频率明显增大,表明它正处于丛集活动阶段。  相似文献   
113.
在系统测量褶皱、断层、节理、线理、擦痕等构造形迹位移参数的基础上,通过构造解析方法,获得了该区自古生代以来的四期构造应力场。四期应力场的方向及性质分别为:(1)以264°~290°方向挤压为主,辅以335°~15°方向拉伸的伸展期;(2)以360°~15°方向挤压为主的压缩期;(3)以50°~60°方向挤压为主的压缩期;(4)以340°~10°方向位伸为主,后辅以284°~295°方向位伸的伸展期。研究表明,四期构造应力场的特征与构造演化的表现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4.
砂岩铀矿主要指形成于层间氧化还原过渡带的层间氧化型砂岩铀矿(王正邦,2002),一般产于中新生代盆地内,具品位低、储量大的特点(侯惠群等,2015)。四川盆地是西南地区最大的中生代盆地,铀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其找矿前景备受关注,其基底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前震旦纪结晶基底或褶皱基底,上部为震旦纪—中三叠世上扬子陆表海相碳酸盐岩和碎屑岩沉积建造,和盆地周边的火山岩、侵入岩组成了盆地的基底和蚀源区,广泛出露于盆地周边。前人曾在四川盆地内开展过大量的基础地质及矿产地质工作,以石油、煤炭工作程度较高,而铀矿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总体来说,铀矿勘查工作以四川盆地北部研究多,南部研究少;盆缘研究多,盆中研究少;局部研究多,全盆研究少;沉积相研究多,构造研究少;矿床研究多,成矿带研究少;矿床工作多,外围工作少。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工作手段及研究手段的丰富,对四川盆地、川北砂岩型铀矿的成矿理论有新的认识(巫声扬,1989;张金带,2005;荣建锋,2009;黄昌华,2015)。目前较为流行的观点认为,川北砂岩铀矿化经历了沉积成岩和热液改造富集两个阶段,在某种程度上肯定后生成矿作用的重要性。上述这些研究为在四川盆地开展砂岩型铀矿找矿工作中提供了信息,为四川盆地砂岩型铀矿远景预测及找矿方向提供了新的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115.
正长江横跨中国西部、中部和东部三大区域,全长约6300 km,是中国独有的亚洲第一大河和货运量位居全球内河第一的黄金水道,也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2014年,国务院正式提出打造长江经济带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决策。长江经济带范围包括了从云贵地区至长江三角洲的11个省市,面积约205×104km2,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其中规划了10个重要城市群和经济区带,以及与之紧密配套的过江通道、高铁、机  相似文献   
116.
近代大陆架海侵式沉积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多数近代大陆架调查证明,表层沉积物形成及分布的基本规律是:由岸向海呈内细外粗“三带式“;中国近代大陆架也不例外。对其成因机理,前人做过大量的工作。本文试以南海大陆架北部近代沉积物沉积学研究为主,拟阐明“三带式“是海侵式沉积模式基本特征的观点,以便为古代海相碎屑岩地层研究提供“将今论古“的类比依据。  相似文献   
117.
本文在广泛的意义下导出了热带气旋瞬时移向所满足的一阶拟线性偏微分方程,并得到了一般解的表达式。同时也导出了相应的移速计算公式。然后,利用对解案的分析指出了热带气旋移动存在着突变现象。从而说明了热带气旋移动过程中某些“古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8.
近日,许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邀请河南省测绘工程院相关专家组成调研组,就加快和推进“数字襄城”和“数字鄢陵”项目建设工作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实地了解了襄城县和鄢陵县“数字县域”建设项目的实施开展情况。调研组要求,在充分利用相关部门现有基础测绘成果的基础上,襄城县要加强与技术协作单位的沟通联系,不断修改完善“数字襄城”项目技术设计方案,严格履行相关审批手续,尽快启动“数字襄城”建设工作。鄢陵县要在“数字鄢陵”建设项目成果质量验收基础上,积极协调项目经费拨付,做好“数字鄢陵”项目成果接收、推广应用等工作,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保障能力,为正在开展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19.
地史时期海洋环境曾经历过不同的氧化还原状态,与生物种群演化、烃源岩的保存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重大地质事件密切相关,因此古氧化还原条件分析是古海洋生态环境重建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前人的研究多集中在氧化还原单个指标分析,这样的分析结果往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众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综述了国内外氧化还原研究分析方法,重点介绍了它的岩石学、古生物学、元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黄铁矿体系指标,探讨了各项指标的优势性与局限性,为进一步开展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研究提供借鉴。尽管各项指标在特定地质背景下均存在自身优势,但不同沉积环境下的各项指标所反映的氧化还原条件却存在一定差异,甚至是相悖的,因此准确地识别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需要各个指标的综合运用。  相似文献   
120.
隧道绿色施工不仅需要预报工作面前方突水突泥等低阻异常,更需要查明灾害体的地质构造,为灾害预警与防治提供保障。传统的瞬变电磁解释方法仅能够提供单一电阻率信息不能满足隧道地质灾害治理要求。因此,将虚拟波场成像技术引入到瞬变电磁隧道探测技术中,期望实现灾害体电性与结构综合解释。首先,根据波场变换原理将瞬变电磁数据转换到虚拟波场;然后,利用电阻率成像算法计算工作面前方电阻率建立虚拟波场速度模型,利用波动方程克希霍夫积分解进行波场延拓实现瞬变电磁虚拟波场偏移成像;最后,综合电阻率与偏移成像结果对工作面前方地质体进行解释,判断地质灾害体的电性与构造特征。分别采用充水溶洞、充水断层两类常见灾害模型对算法进行验证。充水断层模型电阻率成像结果可以识别工作面前方低阻异常,但是异常分布范围略有增加,且不易判断倾斜角度;而偏移成像结果有效地识别异常的边界位置且对应准确,更易容判断异常倾斜方向。充水溶洞模型电阻率成像结果可识别溶洞的低阻异常与位置,但是异常形态与实际模型略有偏差;偏移成像结果圈定了模型的前后边界且与模型吻合较好。实测数据偏移成像结果有效圈定了低阻异常位置与裂隙形态,预测结果与已知出水孔情况相符。理论模型与实测数据结果表明,虚拟波场克希霍夫偏移成像结果既包含地质灾害体的电阻率分布,又能识别灾害体电性分界面,为地质灾害预警与防治提供了丰富的地质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