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21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川东北元坝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碳酸盐岩台地边缘以生物礁滩和鲕粒滩沉积为特征:台地边缘最初在吴家坪晚期出现,在经历了长兴期台地边缘礁滩的形成和消亡、印度早期台地边缘鲕粒滩形成和消亡两个阶段的演化后,最终在印度晚期被填平补齐。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演化受到包括地形的几何形态、水动力条件、沉积速率及空容纳空间增长速率的控制。  相似文献   
62.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岩石圈结构的磁场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余钦范  楼海 《地球物理学报》1995,38(A02):58-70,T001
  相似文献   
63.
本文总结了本专题自1991年正式开展工作以来,围绕着专题的中心内容所做的研究工作结果。着重点放在有地形数值模式的改进和完善以及数值模拟试验这两个方面在模式的改进和完善方面,又着重介绍模式区域的拓宽、土壤下垫面的引入、海洋混合层模式和海洋表层流模式的建立和应用。在数值模拟试验方面,则主要介绍气压梯度力的新算法──“误差扣除法”及其模拟检验、包络地形试验、地形与大气湿过程对夏季风气候特征影响的试验、沙漠初始湿度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试验、下垫面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试验以及海温异常的影响试验。没有在本文中介绍的数值试验结果,可参看本文集中作者等的其它论文。  相似文献   
64.
一、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今年夏季山东省地质局区测第一大队(北京地质勘探学院山东大队)在鲁西北广大的黄河冲积平原上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工作,发现许多水井是打在粘土层上的。老乡说:“粘土出泉水,又不塌井”。开始时大家半信半疑,后来打了许多钻孔,证实遇到红色粘土层就出水,但是不敢承认粘土是含水层,因为过去课堂上讲的与书本上写的粘土都是不透水层,所以有的就说:“那里听说过粘土是含水的。”有一个学生打钻时明明遇到粘土出水,但编录  相似文献   
65.
夏季季风区气候的模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一个由大气模式、土壤模式和水域模式三个子模式组成的模式模拟了夏季风区的气候特征。模拟得到的平均气候特征,如温度场、风场、降水和蒸发场均与实际观测场接近;模式模拟出季风区的地面气候特征,表明其与大气状态和下垫面性质关系密切;对加热场的模拟则表明,积云对流凝结潜热加热对总加热率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66.
7月中低纬地区流场的模拟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p-σ混合坐标系原始方程5层球带模式,对7月中低纬流进行数值模拟,重点分析近地面流场,经圈环流、纬向风随高度的变化及越赤道气流的模拟特征,结果表明,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经圈环流及纬向风的垂直分布,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能清楚地看到海陆热力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7.
臭氧和海温对夏季大气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球圈范围的P-σ坐标模式对O3和海温的影响进行了数值试验,第一种方案不包含O3,第二种包含了O3,第三种既包含了O3又引入了海洋混合层。结果表明,O3对大气的直接作用表现为高层大气的加热率增大,改变了100hPa的气象场。间接作用则表现为O3引入促发了积云对流加热的变化,从而影响中、低层大气的加热率。海洋混合层的影响是直接的,主要通过海面感热和蒸发量的变化影响低层大气。  相似文献   
68.
侯伟芬  王谦谦 《气象科学》2004,24(3):314-318
本文利用 4 9a(195 1 1~ 1999 12 )中国 16 0站的气温资料和近 4 0a(195 8 1~ 1997 12 )平均高度场和风场资料 ,研究江南地区气温异常时其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69.
江淮梅雨期极端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应用1959—2000年江淮地区76站逐日降水资料,对梅雨期月降水量进行REOF分解。将江淮区分为4个具有不同梅雨期降水空间分布特征的区域,进而分别分析这4个区域梅雨期暴雨以上极端降水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以及周期振荡和突变性质。结果表明:4个区暴雨以上极端降水总量和极端降水日数最大值均发生在梅雨期,梅雨期极端降水呈上升趋势,且具有不同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江淮西南区梅雨期暴雨总量和暴雨日数在20世纪90年代还存在明显上升突变现象;4个区梅雨期极端降水存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  相似文献   
70.
近116年江淮梅雨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利用江淮地区1885—2000年近116a梅雨特征量资料和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采用谐波分析、最大熵谱分析、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讨论了江淮梅雨特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梅雨异常的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江淮梅雨特征量存在显著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入梅日期、出梅日期、梅雨期长度呈显著上升的长期变化趋势,梅雨量和梅雨强度长期趋势变化不明显;梅雨特征量均存在多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入梅日期具有准24a、准5a和准3a的显著周期;出梅日期具有准35a、准22a和准5a的显著周期;梅雨量具有准40a、准15a、准9a和准3a的显著周期。丰梅年南亚高压中心强度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枯梅年则反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