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81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21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102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Based on the precipitation data of Meiyu at 37 stations in the valleys of Yangtze and Huaihe Rivers from 1954 to 2001, the temporal-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Meiyu precipit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in northern Pacific are investigated using such methods as harmonic analysis,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composite analysis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 (SV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mporal evolution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Meiyu precipitation are not homogeneous in the Yangtze-Huaihe Rivers basins but with prominent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bilities. The key region between the anomalies of Meiyu precipitation and the monthly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ies (SSTA) lies in the west wind drift of North Pacific, which influences the precipitation anomaly of Meiyu precipitation over a key period of time from January to March in the same year. When the SST in the North Pacific west wind drift is warmer (colder) than average during these months, Meiyu precipitation anomalously increases (decreases) in the concurrent year. Results of SVD are consistent with those of composite analysis which pass the significance test of Monte-Carlo at 0.05.  相似文献   
32.
利用1961—2017年北疆37个地面气象站逐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结合常规气象统计方法,分析北疆地区初、终霜日和霜期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北疆平均初霜日以2.2 d·(10a)-1速率推迟;平均终霜日以1.7 d·(10a)-1速率提前;平均霜期以3.9 d·(10a)-1速率缩短;初、终霜日和霜期的主周期均为2 a左右。(2)北疆霜期缩短趋势较大(小)的地区,能较好的对应其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较强(弱),伊犁州、塔城地区北部及东天山东北部霜期的缩短趋势最为显著,博州至天山北坡一线居中,阿勒泰地区霜期的缩短趋势最弱。(3)北疆大部分地区初霜日的变化趋势与海拔高度有很好的相关性,其初霜日的推迟速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垂直递减率为-0.077 d·(a·km)-1;秋季气候变暖是初霜日推迟的主要原因,春、秋季气候变暖同时影响霜期缩短,且秋季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33.
使用金华市气象台整理的1968—2020年逐年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数据,采用常规气象统计方法,对金华地区气候态变化特征及极端气候敏感区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气候态下金华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均主要呈增加趋势,且分别在III态、IV态最明显,而日照时数、降水日数则主要呈减少趋势,且分别在II态、IV态下最明显;但随着II—IV态的转变,平均气温的增温效应、日照时数和降水日数的减少现象则均在减弱,降水量的增加趋势则先增强再减弱。(2)金华地区平均气温主要呈永康兰溪暖、浦江冷的格局,日照时数表现为金华义乌多、兰溪永康少的特征,降水量呈现出武义浦江多、义乌东阳少的分布,降水日数具有南多北少的特征。随着气候态变化,四者整体呈明显增高、减少、增多、减少趋势。(3)气候态的变化使得金华地区平均气温等级由低向高移动,日照时数等级由高向低移动,降水量等级由4级向3级来回移动,降水日数等级无明显变化。(4)随着气候态转变,除兰溪外整个金华地区均是极端气温的敏感区,兰溪、义乌是极端日照时数的敏感区,极端降水、降水日数基本无敏感区域。  相似文献   
34.
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特征及其与全国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39,自引:13,他引:26  
利用1951-1998年中国160站逐月降水和气温资料,分析了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的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它与全国其他地区降水和气温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降水异常有明显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6-7月降水异常程度大,频数多,以7月为最;在近48年中,该地区的降水异常表现为3个明显不同的气候时段,可选出10个涝年和8个旱年。  相似文献   
35.
36.
太湖和大浦河口风成流、风涌水的数值模拟及其单站验证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介绍了太湖风成流和风涌水的数值摸拟工作。使用两种不同水平分辨率的数值模式,利用中日合作研究组在大浦河口实测的水位、湖流和风的资料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指出,模式对风涌水及流向有较好的预报能力,流速的预报尚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7.
文章结合和借鉴了地价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和自然资源禀赋评价,从理论上探讨了工业用无居民海岛的价格评估方法,为无居民海岛的价格评估提出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8.
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是一种新的适合非平稳和非线性信号的分析方法,由于地震信号一般呈现出非平稳与非线性特性,因此HHT非常适合地震信号的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HHT中关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的实现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几种基于EMD获得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s,IMF)来计算瞬时频率的算法,其中利用了两个采样间隔瞬时频率的平均来计算瞬时频率,较好地反映了地震信号频率成分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将该方法应用于四川东北部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三维地震叠后偏移数据处理,提取"三瞬"地震属性,与传统的希尔伯特变换提取的"三瞬"地震属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HHT的"三瞬"地震属性结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IMF2的瞬时相位能够较好地刻画台地边缘生物礁相,IMF2的瞬时频率亦具有较好的分带性。将IMF2的"三瞬"地震属性与钻井等资料结合分析,能够更好地识别沉积相的分布。  相似文献   
39.
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气藏发育区块。为了深入探索储层特征、物性与岩石类型,成岩作用的相关性,运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结合物性测试数据,测井资料和压汞数据,对储层的岩石类型,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物性特征以及储层展布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优质储层为生物礁白云岩及鲕粒白云岩,经历过重结晶及多期溶蚀,粒间溶孔最为发育。长兴组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5.4%。渗透率平均值为93.41×10^-3μm^2;飞仙关组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平均渗透率为132,76×10^-3μm^2,孔喉结构良好。沉积相控制储层的岩石类型和展布,成岩作用尤其是溶蚀作用控制着储层的物性,而构造作用对储层的形成则有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40.
利用1949~1996年4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TC)的年个数资料和1958~1997年40年南亚高压(SAH)特征参数的月平均资料,讨论了西北太平洋TC年个数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年个数周期和周期能量等特点及其与SAH特征参数的关系和异常TC年前期SAH环流场和100 hPa高度场的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TC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前期SAH对当年TC频数有一定影响,SAH中心位置偏北、偏西,中心强度偏弱时,当年TC偏多,反之,当年TC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