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3篇
  免费   232篇
  国内免费   241篇
测绘学   161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183篇
地质学   668篇
海洋学   264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4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85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9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6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21.
富Nb玄武岩在冀北前寒武纪地区的发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冀北太古代麻粒岩带与北侧的古元古代红旗营子群之间,沿古断裂带存在一系列古洋壳残片。最近发现其中广泛存在在其它地区罕见的富Nb玄武岩,Nb含量大于7×10-6,Nb/Th+Nb/La大于0.6,为古洋壳的厘定提供了新的佐证,为早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922.
<正>尕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36°57'10.94"N-37°3'18.60"N、100°31'21.78"E-100°36'55.47"E,位于青海湖东北岸,海拔3196.6m,湖水面积约47.5km2,长轴走向西北,轴长约12km,短轴最宽处约6km,从湖岸向湖中心400 m左右就到湖底,湖水深8-9m,是青海湖的三个子湖之一。周围没有  相似文献   
923.
钦—杭古板块结合带与成矿带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63,自引:4,他引:63  
综合分析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结合江西中部混杂岩带研究的新进展以及深源同熔型中酸性斑岩与有关矿床分布特征,认为钦州湾至杭州湾为扬子古愉与华夏古板块的结合带。该带 四堡-加里东期为-复合型碰撞杂岩带,中生代时茂为华南燕山运动的策源地,发生强烈挤压,是中国东南部最重要的岩浆成矿带之一。  相似文献   
924.
南盘江盆地晚古生代盆地充填序列特征及生储盖组合划分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27  
以米级旋回层序为基本工作单元 ,米级旋回层序在长周期三级层序中的有序叠加形式为基础 ,在南盘江盆地晚古生代地层中共识别出 2 5个三级层序 (沉积层序 ) ;以构造不整合面为准 ,又可进一步归为 4个二级层序 (构造层序 )。根据地层、沉积特征及构造地质涵义 ,把层序界面归纳为 4种类型 :构造不整合面、沉积不整合面、淹没不整合面以及它们的相关面 ,其中构造不整合面类似于类型 界面 ,沉积不整合面类似于类型 界面。晚古生代南盘江盆地存在两个明显的造礁期。于三级海平面上升阶段主要发育礁滩相灰岩构成的储层 ;而在与三级海平面下降相关的强迫型海退过程中则发育白云岩构成的储层。因此 ,可把南盘江盆地区域性的潜在生储盖组合拟定为 3个 :以孤立台地上泥盆系生物礁和加里东运动不整合面为主要勘探对象的下组合 ;以石炭系大埔组白云岩为主要勘探对象的中组合 ;以茅口组上部和长兴组生物礁及礁顶相白云岩、东吴运动不整合面为主要勘探对象的上组合  相似文献   
925.
根据近些年国内外文献资料,综合分析介绍了土壤呼吸的研究进展情况:土壤呼吸是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土壤释放的CO2具有一定的时空特性;土壤呼吸受多种因素影响,不但受生物因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凋落物及微生物等)影响,还受环境因素(温度、土壤水分、气候等)的影响,近年来人类活动改变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壤呼吸;土壤呼吸通量是直接测定从土壤表层释放的CO2通量,测定方法也逐渐由静态气室法向动态气室法完善;作者认为,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区域及全球土壤呼吸释放CO2总量和 C减排对策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26.
The Daning River is a very important tributar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It is also a famous scenic spot. Anomalies appeared after water storage of the reservoir in June, 2003. In September, 2003, eutrophication monitoring in the 135-m backwater reach of the Daning River was conducted and the data were simply analyzed. The assessment result is that water body in the segment from Shuauglong to Longmen was mesotrophic or eutrophic. At the same time, the causes of its nutritional change were discussed, and counter-measures have been proposed.  相似文献   
927.
尖晶石族矿物的热辐射性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姜泽春  陈大梅 《矿物学报》1993,13(4):382-390
本文主要研究晶石族矿物在50-650℃,2-40μm波长范围内的红外光谱发射率和总发射率。文中共研究了三十余种尖晶石族矿物的发射率。测试结果表明,尖晶石族矿物的发射率的大小受其成分、晶体结构、温度和波长的制约。过渡族中的着色离子将大大增加矿物在红外短波段的发射率。  相似文献   
928.
结合盆地充填和构造演化的整体分析并进行计算机定量模拟, 揭示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断陷盆地的沉降-充填、构造及热演化等对幕式裂陷过程的动力学响应.渤海湾和江汉等盆地的整个裂陷期常表现出3~ 4个裂陷作用幕, 不同裂陷幕的断裂展布方向、岩浆作用、沉降中心以及沉积体系分布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江汉盆地从白垩至新近纪同沉积断裂的展布就显示出从北西向北东向转化的趋势.幕式裂陷构造沉降速率的变化控制着区域性(二级)沉积旋回和层序类型的发育和演化, 强烈裂陷沉降幕常发育深湖盆型层序, 而初始和晚期裂陷幕以发育浅湖和河流-浅湖型层序为特征.幕式裂陷过程不能用经典的单幕裂谷模型进行正确的描述; 通过校正每一裂陷幕的初始条件和拉伸系数, 建立了适用于幕式拉伸裂陷过程的多幕均匀瞬时拉伸模拟模型.应用这一模型对莺歌海盆地的模拟分析揭示了多幕裂陷过程中岩石圈结构及深部热流等的演化趋势, 其结果得到了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佐证.   相似文献   
929.
庞永刚 《探矿工程》2006,33(1):21-23
通过对宁波市镇海金丰阳光住宅小区桩型的合理选择,阐述了在民房密集区域内采取合理的施工工艺和信息化的监测手段,将沉管灌注桩施工时挤土带来的不利影响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930.
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底被形象地称为席底,在席底上由于微生物席的发育使沉积物富黏性而抗水流改造,并在沉积面和沉积层内形成一系列奇形怪状的原生沉积构造,如变余波痕、皱饰构造、微生物席碎片、纺锤状或次圆状收缩裂缝等等,这些构造都归为席底构造;与席底相对应,那些不发育微生物席或微生物膜的沉积面则称为混合底,在混合底上单个沉积颗粒受到水流剪切与变形作用的改造而形成诸如正常波痕等原生沉积构造,这些沉积构造则归为混合底构造。席底和席底构造的概念很重要,用来专指微生物沉积作用的产物而区别于混合底和混合底构造。从沉积学概念的演变方面分析,混合底构造就是1964年Pettijohn和Potter所定义的原生沉积构造,他们曾经将其归为4大类并且沿用至今;席底构造也就是微生物形成的(或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由于其在形成机理和形态上与Pettijohn和Potter所定义的原生沉积构造存在较大的区别,Noffke 2001年认为其应该具有合适的分类位置,所以就将席底构造归为“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并纳入Pettijohn和Potter 1964年的原生沉积构造的分类体系之中。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概念的演变表明了万能的微生物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沉积学家对微生物沉积作用认识的深入。这些相关的沉积构造及其所形成的席底,就像叠层石(被当作正生长原生沉积构造)一样在前寒武纪地层之中较为普遍。随着后生动物的大规模出现而造成的寒武纪“农艺革命”(Agronomic revolution)的开始,显生宙的席底及其相关的席底构造多出现在那些不适宜后生动物居住的地方并大多被混合底及其相关的混合底构造所替代;因此,与微生物相关的原生沉积构造,除熟知的叠层石以外,在席底上发育的一系列原生沉积构造,由于其具有特别的指相意义并有助于古环境重塑而被很自然地归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该类构造由于其在前寒武纪的普遍性和显生宙的局限分布性,特别是在生物大灭绝事件之后的灾难性泛滥,对于研究地球表层环境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从席底构造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是近年来沉积学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较为重要的基本概念。根据这一重要概念,对前寒武纪地层中一些常常被认为是遗迹化石、长期以来存在的“臼齿状构造谜”(Molar-tooth structure enigma)等奇形怪状的沉积构造的成因以及从前寒武纪到显生宙地层中均有分布的特殊的纹理化构造等,将会得到一些更加合理的认识;另一方面,关于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表层生物变化与沉积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会发现更多的新问题而得到进一步的思考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