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4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44篇
测绘学   93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98篇
地质学   473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71.
为了研究冲击荷载作用下埋地管道的动力响应,自制管道及土箱缩尺模型,开展埋地管道落锤冲击试验,并建立管道冲击模型对冲击荷载作用下埋地管道的动力响应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探讨管道距振源水平距离、冲击能量以及管道埋深等参数对埋地管道动力响应的影响。试验测量得到管道纵向和环向的应变分布特性,同时对比冲击荷载作用下埋地管道数值模拟所得的结果与试验结果,二者较为吻合。研究结果表明:在冲击荷载作用下,管道受土压力的影响随管道距振源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并且管道受影响最大的位置因距振源水平距离的增加而发生偏移;随着冲击能量的增加,管道距离冲击中心点较近区域受到的影响随之明显增大,管道两端距离冲击中心点较远的区域受到的影响较小;管道覆土深度增加,土体缓冲作用随之增强,管道的应变峰值明显减小。研究结论可为埋地管道抗冲击设计规范制订、管道敷设及管道维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72.
微生物沉积作用在前寒武纪地层中普遍发育,在显生宙的一些地层中也较为发育。在碳酸盐岩地层之中,以叠层石为代表的微生物岩尤为引人注目。经过长期研究,2000年Riding曾经将微生物碳酸盐岩分为叠层石、凝块石、树形石和均一石4大类型。实际上,核形石以其较为广泛的发育和特殊的微组构也应该作为一种典型的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而纳入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分类体系之中,而不能简单地作为球状叠层石。而那些纹理石灰岩,较厚的纹理和较深的产出沉积环境与叠层石形成明显的区别,也应该作为一种微生物碳酸盐岩的类型。生物沉积作用所形成的碳酸盐岩,以生物礁岩最为典型,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被Embry和Kloven归为骨架岩、障积岩、粘结岩三大类型,后来又增加了胶结岩,这是对20世纪50年代Folk、Dunham关于灰岩成因结构分类体系的良好补充。这些生物礁岩石以其高能量形成环境而有时又几乎见不到颗粒而与"颗粒含量越高沉积环境的能量越高"的基本理念不相符,所以Wright在1992年将它们归为生物作用类岩石,从而将灰岩划分为沉积作用、生物作用、成岩作用三大类。根据该分类,Folk和Dunham所描述的分类则属于沉积作用类灰岩,而Embry和Kloven所描述的生物礁岩石则归为生物作用类灰岩。微生物碳酸盐岩,总体上构成生物作用类碳酸盐岩中的粘结岩类,以其明显的微生物作用特点而具有自己的分类体系;它不但作为生物礁岩石的主要类型,而且也常常以生物礁、生物层和生物丘三种形式发育在地层之中。因此,上述概念和认识的进步,在强调微生物沉积作用的重要性的同时,有必要将微生物碳酸盐岩重新分为6大类:叠层石、凝块石、核形石、树形石、纹理石和均一石。  相似文献   
973.
“向你们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 “国土资源局在原有良好工作的基础上,2008年又有创新发展。无论是队伍建设、项目建设、信息化建设、环境建设等都取得了积极的、令人瞩目的成效,在全区产生了很好的影响。纠风评优名列全区第四名,不容易。  相似文献   
974.
本报讯 近日,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国土资源局深入开展以干部轮岗交流为主要内容的人事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975.
本报讯 3月21日,大兴安岭行署国土资源局召开党组会议,研究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建立健全保障机制,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76.
对海洋潮汐共振的理论、方法和各海域共振周期的估算进行了综述。对共振的经典理论介绍了阻尼简谐振动、1/4波长共振和Helmholtz共振的基本理论和共振周期的计算公式。对实际海域共振的数值计算方法方面介绍了Platzman简正模态方法和Webb边值方法的原理。还对这些理论和方法在估计近岸和大洋各海域共振周期中的应用工作做了综合性介绍。在国外海域中,共振特征最明显的是位于加拿大的芬迪湾。在中国近海,许多研究认为北部湾较强的全日潮、仁川湾和台湾海峡较强的半日潮均与海湾共振有关,其中北部湾的共振特征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77.
利用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风廓线雷达及微波辐射计资料,对2020年8月4—5日第4号台风“黑格比”在浦东机场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副热带高压的强势稳定与台风挤压,导致浦东机场维持长时间的强风;(2)4日中午12:00以后,平均风速稳定在10 m/s以上并伴有阵风,约离台风距离浦东机场同纬度前后9 h,风向在4日21:00以后由东南风转为偏南风,12 h(4日21:00至5日09:00)累计降水量达57.9 mm;(3)云系结构在未登录之前,基本维持“9”字形,“黑格比”的螺旋云带主体位于台风的东南象限,北侧云带边界清晰,先向西北方向移动,逐渐影响浙江东南部沿海,其后又向正北方向移动,影响上海、江苏,于4日晚上21:00到达上海同纬度正西侧,且台风主体结构开始减弱松散;(4)出现明显降水过程时,5 km以下高度层垂直速度出现相应的显著大值区,垂直速度最大值接近9 m/s且高度可以达5 km以上,其数值与降水强度成正相关的关系;(5)当1 km以下高度层出现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n2高值区,且在2~6 km高度层出现次高值区时,对应着强降水,当高值区逐渐减弱时,表示强降水...  相似文献   
978.
莫桑比克阿尔特里哥纳是世界著名的伟晶岩区之一,蕴藏着丰富的稀有金属、稀土、水晶和宝石等矿产资源。伟晶岩脉及其矿体的分布受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控制,北北东—北东向分布的伟晶岩矿床以稀有金属矿种为主,北西向分布的伟晶岩矿床以稀土金属矿种为主。伟晶岩体及其矿体呈脉状和透镜状等,规模大,富含钽铁矿、铌铁矿、锂云母、锂辉石、绿柱石、独居石、铌钇矿、烧绿石和泡铋矿等矿物。伟晶岩年龄410M a~560M a,是泛非构造运动的产物。按岩浆凝固浓度等分类,伟晶岩类型为稀有金属伟晶岩,部分为浅成、晶洞状伟晶岩;按化学成分等分类,伟晶岩以钠锂型为主,部分为钾型。伟晶岩体有明显的结构分带。  相似文献   
979.
梅冥相 《地质论评》2011,57(3):419-436
当蓝绿藻被修正为蓝细菌的时候,多年使用的藻席的概念就被修正为微生物席。科学家们长期观察和研究的结果表明:微生物席实际上是一种多种生物共生的、而且是同营养生物的同生微生物群落,这个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几乎包含了曾经出现在地球上的所有的新陈代谢途径。尽管还存在一些争议,多年来认为碳酸盐叠层石是“藻席”(微生物席)的建造物的理念,促使沉积学家们在碎屑岩中寻找微生物席的生命活动留下的痕迹。随着对早年描述的一些可疑的遗迹化石的重新解释,产生了席底和席底构造的新概念;也随着现代和化石记录中更多的与微生物席相关的沉积构造在碎屑岩中的发现,从而出现了将碎屑岩中的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Microbial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简称为MISS构造)归到第五类原生沉积构造的新认识;在强调了包含一个较宽泛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基础上,微生物诱发的沉积构造还被进一步归为微生物席生长、新陈代谢、破坏、腐烂和成岩过程几个大类。成因类型的挖掘和分类体系的建立,促进了在地球生物学框架下的碎屑岩微生物席沉积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980.
海洋雾状层的成因及其对海洋碳循环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雾状层既是陆源物质进入海底的输送通道,又是海洋水体中沉降颗粒及底部再悬浮颗粒物的停留场所。雾状层物质来源主要有陆源、生源以及海底表层沉积物的再悬浮,不同海区、不同层位的雾状层的物质来源有所差异;雾状层的成因具有复杂性,既有物理作用,又有生物及化学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海底洋流、内波(潮)等物理作用是雾状层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雾状层中碳的存在形态主要有颗粒有机碳(POC)、溶解有机碳(DOC)、胶体有机碳(COC)以及无机碳,雾状层与其上下海水之间、雾状层与海底表层沉积物之间不同形态碳在生物-化学-物理动力系统作用下不断发生物质交换与迁移,对海洋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起重要的控制作用,是整个海洋碳循环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