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7篇
  免费   343篇
  国内免费   207篇
测绘学   138篇
大气科学   188篇
地球物理   158篇
地质学   734篇
海洋学   147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157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9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3篇
  1965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5篇
  195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龙头山金矿的主要矿体受火山机构构造、断裂构造和雏形断裂构造三种成矿构造控制。火山机构构造控制了产于火山与围岩的接触带部位的火山岩型金矿,该类金矿以Ⅸ号矿体最为典型,表现为矿体围绕火山机构引起的塌陷式断裂产出,矿体的形态和品位变化受火山机构构造发育程度的影响;断裂构造控制了产于泥盆系砂岩中的断裂裂隙充填型金矿,以Ⅰ号矿体最为典型,表现为矿体沿NW向断裂分布,其产状与断裂一致,向SE方向侧伏明显;雏形断裂控制了矿区南部含金富矿体的就位,表现为矿区花岗斑岩南部的富矿体沿近EW向断续展布。矿体的形成与定位都离不开这三种控矿构造,因此在靠近火山机构一定范围内,向SE方向的深部及在已知富矿体的东西两侧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62.
安徽淮北煤田二叠系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大量钻孔资料分析,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淮北煤田二叠系的沉积特征、沉积序列和沉积环境及其演化,鉴别了沉积相,初步进行了聚煤规律分析。研究表明,淮北煤田二叠系广泛发育三角洲沉积体系,而且三角洲沉积体系的废弃阶段是聚煤作用的最佳时期,三角洲平原是聚煤的最佳场所。  相似文献   
963.
德日乌兰哈达中心式破火山机构是晚侏罗世时火山活动产物,围斜内倾,环状、放射状断裂发育,环状断裂以各种岩脉充填.火山通道为粗面岩所占据,测其同位素年龄140.8±2.0 Ma.  相似文献   
964.
福建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以陆相盆地沉积为主,仅闽西南局部有海陆交互相沉积。地层分区大致以政和-大埔断裂为界,分为闽西地层小区和闽东地层小区。根据各盆地地层序列及岩石组合特征,岩石地层单位可划分为陆相沉积的大坑村组、文宾山组、焦坑组、梨山组及漳平组和以海陆交互相沉积的象牙群,包括下村组和藩坑组。其中大坑村组相当于年代地层单位的上三叠统卡尼-诺利阶,文宾山组、焦坑组相当于诺利阶上部-瑞替克阶,梨山组相当于下侏罗统赫塘-托尔阶,漳平组相当于中侏罗统巴柔-卡洛阶中下部,下村组相当于下侏罗统赫塘-辛涅缪尔阶,藩坑组相当于辛涅缪尔-托尔阶。此外,文中还论述了各门类生物群的组合特征及其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965.
引言 在地震多发的国家日本,全社会对地震预测的呼声极为强烈,因此进行可靠的地震预测非常重要。为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地震预测、预测方法是否有效,或者在什么条件下有效等问题进行科学严谨的论证。另一方面,作为防灾信息的地震预报预测上,  相似文献   
966.
应用构造运动学理论,以地质、地球物理和钻井资料为基础,对汤原断陷基底和各断块体的运动特征进行研究,证实断陷内第Ⅳ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大,第Ⅴ块体的基底伸展量最小;通过对15个块体的实例计算总结出不同构造、不同时期断块体的翘倾运动程度存在很大差异;汤原断陷构造运动控制了油气藏类型。伸展运动和压扭性挤压运动形成构造油气藏,伸展运动早、中期在向斜部位形成岩性油气藏,断块体翘倾运动和抬升剥蚀作用形成地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967.
青海西部祁漫塔格地区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床分布广泛,主要发育两类矽卡岩,即钙矽卡岩和锰质矽卡岩,少数矿区还有镁矽卡岩.钙矽卡岩的组成矿物主要有透辉石、钙铁辉石、钙铝-钙铁系列石榴石、绿帘石、阳起石和方柱石,常伴随Fe、Cu、Mo矿化,构成钙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或铜(钼)矿床,而锰质矽卡岩主要由锰钙铁辉石组成,含少量锰三...  相似文献   
968.
矿用钻孔机器人加卸钻杆位置会随主机的调姿而变化,同时在加卸钻杆路径中还存在障碍物.因此,钻孔的加卸钻杆过程存在变目标的避障轨迹规划问题.根据防爆六自由度机械手的性能参数建立DH参数表,并提出三自由度主机调姿前后加卸钻杆位置变化的函数关系.利用凸包络体结合简单几何体的包络法建立了加卸钻杆系统的碰撞检测模型,可通过欧氏距离判断是否发生碰撞.提出了三段式的加卸钻杆避障轨迹规划策略,第一段和第三段在笛卡尔空间下采用直线规划,第二段在关节空间下采用多项式插值算法进行规划,并可通过增加过渡点解决避障问题.开展了基于七次多项式插值的最小冲击避障轨迹规划算法研究,由仿真分析可知,关节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和角加加速度都是连续的,但绝对值峰值很大且路径较长.进一步开展了基于改进双树RRT算法、B样条路径优化及七次多项式插值的冲击优化避障轨迹规划算法研究,由仿真分析可知,不仅可保证关节角度、角速度、角加速度和角加加速度的连续性,且路径较短,角加加速度的绝对值峰值降低了 98.2%.通过示教试验验证了冲击优化避障轨迹规划方法在避障、加杆轨迹规划等的可行性,机械手各关节运行曲线及运动路径与仿真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度.研究结果可为钻孔机器人加卸钻杆系统控制程序提供借鉴,对钻机智能化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69.
众所周知,构造控制沉积,沉积控制储层,但多数沉积相图的编制并没有系统考虑构造对沉积的控制作用,因而造成沉积相或古地理图与同生构造格局不匹配的严重缺陷。这里所指的构造主要是生长断层,而活动方式会对沉积地层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深县凹陷的生长断层可以划分为4种模式:晚期活动模式、持续活动模式、间歇活动模式及深部扩展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断层的活动变化特点并结合区域物源分析,系统地讨论了深县地区的生长断层对该区沉积格局的控制作用,在总体沉积格局表现为"南部水下扇、北部三角洲"的基础上,两大沉积体系前缘的同生断层分布控制砂体的进一步展布,呈现出平面顺断朵状分布、剖面垂向楔形叠加的沉积特点。  相似文献   
970.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的实施,揭示了深俯冲陆壳的三维结构。超高压变质岩的岩相学详细观察,发现榴辉岩类岩石占0—2000米岩心的60%。大多数榴辉岩的原岩具有长期居留地壳的历史,但是分布在607~783米附近的石榴单斜辉石岩,在成因上与石榴橄榄岩关系密切。从矿物成分,岩石化学特征上看他们构成超镁铁-镁铁质的岩浆杂岩,是俯冲过程中,地幔物质加入于深俯冲的岩片并一起遭受超高压变质作用。榴辉岩质的片麻岩,部分相当于所谓的副片麻岩,在主孔也占一定的地位。实际是中酸性成分的火成岩超高压变质的产物。花岗质片麻岩有多种类型,根据其中所夹的角闪黑云片岩残留体看来大部分应属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选择性部分熔融的产物。榴辉岩类的变质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M1约230—240Ma)是超高压变质的峰期,其证据是石榴石、绿辉石、金红石中均发现柯石英的微粒包裹物,石榴橄榄岩中的钛斜硅镁石是其超高压变质历史的见证。第二阶段(M2,226—219Ma)早期退变质阶段,超高压变质岩退变为高压榴辉岩相和角闪岩相岩石,冠状体和后成合晶的生长是此阶段的标志,这些特征性结构反应了岩石的不平衡和再平衡的历史,说明了超高压变质地体的快速隆升。后来(219~180Ma)超高压变质地体长期处于中下地壳,在流体影响下,榴辉岩质片麻岩退变成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及绿帘黑云(角闪)片麻岩,他们经选择性部分熔融或经超临界流体的K交代作用转变为黑云角闪二长片麻岩(即所谓正片麻岩)。其中多含有铈褐帘石,成分环带明显,La/Ce=0.42—0.72,且边沿均有绿帘石的边,代表后期叠加的绿帘钠长角闪岩相退变质。第三阶段(M3:170—180Ma)以糜棱岩和构造角砾岩的出现为特征,代表与二次隆升的脆韧性脆性变形的过渡,这些构造岩的基质普遍发育绿泥石、阳起石和方解石,说明了绿片岩相的退变质。所有上述3期的变质作用均与榴辉岩所经历的构造过程相关。显微结构分析可以揭示结晶作用和变形作用之间的相对时序。基于现今已发表的同位素年代学数据可以将苏鲁地区中生代不同阶段的变质作用与构造过程相互联系起来。CCSD主孔所见的变质演化和相关的变形事件对中国大陆中生代大陆动力学提供如下启示;可以肯定华北和杨子两个板块在三叠纪的碰撞(-240Ma)必然引起巨量地壳物质深俯冲至地幔深度,发生超高压变质。超高压变质岩的早期退变质是一个绝热隆升的过程,而后长期滞留中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接着引发进一步的隆升导致伸展体制,伴随以绿帘钠长角闪岩至绿片岩相的退变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