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低温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低温休克法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实验结果表明,2~7℃的低温均可获 得三倍体,其中4~5℃的效果较好,最优水平组合为,处理温度为4~5℃,处理时刻为受精 后15min,处理持续时间为15min,最高三倍体率为36.8%。影响三倍体诱导率的3因素的顺序为处理持续时间→处理时刻→处理温度。  相似文献   
62.
1996~1997年,在进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诱导太平洋牡蛎产生三倍体的实验过程中,发现一定数量的四倍体。解剖法获取精卵,人工授精。染色体倍性鉴别采用染色体计数法。(1)三因素四水平L16(45)正交设计。试验平行重复2次。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40.0±0.0%。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诱导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当精卵混合20min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450μmolL-1的海水中10min;决定四倍体产生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6-DMAP浓度→诱导时机→诱导持续时间。(2)三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设计。试验平行重复3次。最高四倍体诱导率为9.6±4.9%。诱导太平洋牡蛎四倍体各因素的最优水平组合:当50%受精卵出现第一极体时,将受精卵浸泡在含6-DMAP450μmolL-1的海水中15min;决定四倍体产生的三因素的主次顺序:诱导时机→6-DMAP浓度→诱导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63.
微藻在农业、食品、医药及可再生能源生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获得性状优良的新种质,微藻育种技术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诱变育种技术是一种采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引起微藻发生遗传变异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有价值的突变藻株的育种方法。诱变育种已经广泛应用于微藻育种中,成为提高育种效率、获得优良新种质的重要手段。本文概述了物理诱变、化学诱变、复合诱变的诱变机理及其优缺点,总结了诱变技术在微藻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展望,旨在为微藻诱变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4.
本文研究了不同浓度柠檬酸(0(对照组)、0.05、0.1、0.2和0.4g/L)对海绿球藻(Halochlorococcum sarcotum)和微绿球藻(Nannochloris oculata)生长、叶绿素荧光参数(PSII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_v/F_m、光化学淬灭qP、非光化学淬灭NPQ、最大光合作用效率P_m、快速光曲线的初始斜率α、最小饱和光照强度I_k)、总脂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研究表明,2株绿藻对照及低浓度处理组(0~0.1g/L)的F_v/F_m、P_m、I_k、细胞密度、叶绿素含量、总脂产率均显著高于高浓度处理组(0.2~0.4g/L)。其中,海绿球藻0.1g/L处理组的细胞密度最高,比对照组增加了21.26%;0.4g/L处理组的总脂含量最高(35.20%),比对照组增加了17.77%;0.1g/L处理组的总脂产率最大(0.018g/(L·d)),比对照组增加了14.19%。微绿球藻的细胞密度在柠檬酸浓度为0.1g/L时达到最大值,比对照组增加了15.34%;总脂含量随柠檬酸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0.4g/L时达到最大值(40.42%),比对照组增加了36.97%;总脂产率在柠檬酸浓度为0.1g/L时达到最大值(0.025g/(L·d)),比对照组增加了12.84%。与对照组相比,0.05~0.4g/L的柠檬酸能够显著促进2株绿藻的18:1n-9和MUFA(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和)合成,而高浓度柠檬酸(0.2~0.4g/L)能够显著抑制16:3n-3和PUFA(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和)的积累。研究结果显示,适合2株绿藻生长及产脂的最佳柠檬酸浓度均为0.1g/L,该研究为2株绿藻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重金属胁迫对杜氏盐藻生长及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帅  梁英  冯力霞  田传远 《海洋科学》2010,34(10):38-48
研究了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在不同浓度的Cu2+、Zn2+、Cd2+等重金属离子胁迫一段时间(24、48、72和96 h)后,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变化情况。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SII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PSII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Yield)、相对光合电子传递效率(rETR)、光化学淬灭(qP)和非光化学淬灭(NPQ)。研究结果表明,当Cu2+浓度范围在600~800μmol/L时,杜氏盐藻的Fv/Fm、Fv/Fo、Yield、rETR和qP均明显降低,NPQ变化不规律,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除qP在96 h时有所上升外,各荧光参数均逐渐降低;Zn2+胁迫下Fv/Fm、Fv/Fo、Yield和rETR随着浓度的增加而降低,NPQ先下降后上升,qP仅在Zn2+浓度范围(800~3200μmol/L)下明显下降,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各荧光参数均逐渐降低;Cd2+胁迫下各荧光参数均明显下降,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Fv/Fm、Fv/Fo和NPQ先下降后上升,在48 h时达到最低值,Yield、rETR和qP均逐渐降低。在3种重金属离子胁迫下,细胞密度和叶绿素相对含量也显著降低。根据3种重金属离子的半抑制浓度(EC50),其毒性大小顺序为Cu2+Cd2+Zn2+。  相似文献   
66.
温度对雨生红球藻叶绿素荧光特性及虾青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不同温度(5~35℃)对雨生红球藻(Haematococcus pluvialis)叶绿素荧光特性及虾青素含量的影响.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SII的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SII的潜在活性(Fv/Fo)、PSII的实际光能转化效率(ΦPSⅡ)、光合电子传递效率(ETR)、细胞密度、叶绿素相对含量以及虾青素含量.单因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整个培养周期中,温度对雨生红球藻各叶绿素荧光参数、叶绿素相对含量、细胞密度以及虾青素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雨生红球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0℃,其单位体积虾青素含量以20℃处理组为最高,而单个细胞中的虾青素含量则以5℃和30℃为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培养天数为3~10天时,叶绿素相对含量与细胞密度均成显著正相关关系.本文还初步探讨了叶绿素荧光技术在筛选耐高温或耐低温微藻品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7.
重金属对微藻胁迫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重金属对微藻生长繁殖、生理生化、叶绿素荧光的影响等方面综述了重金属对微藻胁迫的研究现状及前景,并对叶绿素荧光技术在重金属对微藻胁迫研究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8.
泥蚶人工育苗高产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泥蚶人工育苗的若干技术。提出一些高产措施:如优选亲蚶;高密度来卵再分地洗卵、孵化,高密度培育面盘幼虫;无“底质”采集眼点幼虫,细砂(含极少量泥质和有机质)底质培育稚蚶,加大投饵量和换水量;严格防病等。在生产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平均单产稚蚶(壳长0.9±0.2mm)32.90万粒/m2,最高单产59.44万粒/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