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95篇 |
免费 | 461篇 |
国内免费 | 30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26篇 |
大气科学 | 155篇 |
地球物理 | 225篇 |
地质学 | 788篇 |
海洋学 | 160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85篇 |
自然地理 | 9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50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42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60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54篇 |
2015年 | 58篇 |
2014年 | 78篇 |
2013年 | 54篇 |
2012年 | 67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54篇 |
2008年 | 60篇 |
2007年 | 59篇 |
2006年 | 79篇 |
2005年 | 76篇 |
2004年 | 47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45篇 |
2000年 | 37篇 |
1999年 | 42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28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8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9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5篇 |
1958年 | 5篇 |
1944年 | 2篇 |
1936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了加强重点监视地区的地震监测能力,作为768工程的一部分,国家地震局于1981年下达了建设临汾无线遥测台网的任务,并由山西省地震局负责承担组建。在各兄弟单位的大力帮助和临汾中心地震台全体同志的努力下,仅两年时间就建成并投入运转。1983年9月,国 相似文献
62.
63.
利用宁夏及邻区的数字地震波资料,选取2009-05-2010-10月M_L2.6以上的20个台站32次地震事件的268条波形记录,用遗传算法反演了宁夏及邻区介质非弹性衰减系数和台站场地相应.反演得到:宁夏地区介质非弹性衰减Q值与频率的关系为Q(f)=337.67f0.4554.其Q值和山西及浙江地区的结果最相近,可能预... 相似文献
64.
本文采用1978、1991、2001和2015年的Landsat MSS、TM、ETM+和OLI遥感影像,通过遥感图像计算机辅助分类和目视解译等方法提取冰川边界,分析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冰川在1978-2015年间的进退变化。结果表明:1978-2015年间研究区冰川面积由1821.70 km2减少至1675.92 km2,减少145.78 km2,占1978年冰川总面积的8.00%;冰川消融率较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反而呈现出退缩速率由快变慢的趋势。研究区东南向冰川退缩率明显高于西北向,冰川退缩率随冰川规模的增大而减小。研究区内有27处冰川在1978-2015年间发生过特殊的前进现象,面积与长度显著增加。其中,木斯塔冰川西侧冰川末端在1996-1998年间前进速度为904 m/a,乔戈里冰川东侧冰川末端在2007-2009年间前进速度为446 m/a,5Y654D0097冰川末端在1978-1990年间前进速度为238 m/a,初步判定这三条冰川为跃动冰川。以10 a为滞后期分析研究区周边气象站点资料发现:研究区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以1981年为分界点呈现“先减后增”趋势是冰川退缩速率减慢的原因之一;此外,亚大陆型冰川性质、巨大山势条件和高山冷储作用,也可能是冰川退缩幅度较小的原因。 相似文献
65.
应用生态位理论,以北京山区森林资源为研究对象,分析优势林分的空间分布及其资源利用和环境适应能力的差异。基于GIS方法,建立优势林分空间分布数据库以及资源梯度信息数据库,分别采用Levins公式和Smith公式,在水分、热量、光照和土壤质量4维环境因子梯度上测定了研究区8个优势林分的生态位宽度,采用Pianka公式测定生态位重叠。结果表明:Smith公式考虑资源可利用性,得到的生态位宽度更能客观地反映优势林分资源空间利用程度;研究区各优势林分重叠度普遍较大,反映了对环境要求的相似性及资源共享的趋势性。 相似文献
66.
67.
研究水的声吸收所引起的光声脉冲幅度的变化。脉冲声波由激光通过光击穿机制产生。文中给出了光声脉冲峰值声压与传播距离和声吸收系数之间的理论关系式。实验测量结果和理论曲线所描述的变化规律相符合。 相似文献
68.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