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4篇 |
免费 | 266篇 |
国内免费 | 19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53篇 |
大气科学 | 172篇 |
地球物理 | 134篇 |
地质学 | 630篇 |
海洋学 | 125篇 |
天文学 | 13篇 |
综合类 | 82篇 |
自然地理 | 1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4篇 |
2023年 | 50篇 |
2022年 | 42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33篇 |
2018年 | 38篇 |
2017年 | 32篇 |
2016年 | 35篇 |
2015年 | 40篇 |
2014年 | 82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54篇 |
2009年 | 53篇 |
2008年 | 35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63篇 |
2005年 | 45篇 |
2004年 | 45篇 |
2003年 | 32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9篇 |
2000年 | 13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45篇 |
1992年 | 25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3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12篇 |
1987年 | 19篇 |
1986年 | 17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12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3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101.
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区深部流体He-Ar的系统关系: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流体监测的解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在线监测从泥浆中分离出的气体地球化学组成揭示了一段重要的气体异常,从2004年12月24日夜里开始到12月29日晚上结束。从12月10日到24日晚上11点30分的气体的Ar、He和N2基本上沿着趋势A分布,而12月26日早上7点半到29日晚上7点半的数据沿趋势C分布。相对于趋势A,趋势C中的气体含有相对升高的Ar,Ar/He和Ar/N2的平均值分别为3653和0.0142,明显高于空气的比值1800和0.0119。趋势A中的气体的Ar/He和Ar/N2比值分别围绕1851和0.0118变化,其中的Ar/He比值稍微高于空气的比值,但Ar/N2比值近似于空气比值,表明背景地下流体含非常低的Ar,而He和N2主要是大气组分。在趋势A和趋势C之间的数据(时间段B)具有和空气接近的Ar/N2比值,但平均Ar/He比值为3265,明显高于空气比值,反映了该段气体具有相对亏损的He。苏鲁-大别山地区的热年代学研究已经表明云母和角闪石的Ar/Ar的冷却年龄大大地高于磷灰石或锆石的He的冷却年龄,说明Ar在超高压变质地体折返早期就已封闭,而He一直保持开放状态,直到超高压变质岩接近地表。这种Ar和He对温度变化的不同反应,导致大部分的He在超高压岩石折返过程中脱气并释放到空气中,Ar则相对圈闭在固体岩石或封闭的断裂带中。在He-Ar的系统关系上,表现为来自于超高压岩石或断裂带中的流体具有富集Ar、亏损He及升高的Ar/He比值。气体组分从趋势A向趋势C的骤然跳跃,反映了地下流体组分的强烈变化,即具有相对富集Ar的深部流体的贡献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02.
103.
南海热带气旋的气候变化及强度预测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南海海域1949~2007年6~10月份热带气旋(以下简称TC)年、月频数和TC中心强度的历史资料统计文件,分析TC的年月变化。结果表明:近50年,TC具有10a左右的周期变化,1964~1974年和1985~1995年为南海两个强台风以上级别频发期,1997~2006年为TC频数少且强度弱的时期。同时TC强度的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中沙北部海域和东沙西部海域为强台风多发生区,各月TC强度分布特征明显不同,且其加强通道具有南-北-南阶段性变化。另外,通过分别对1949~2007年北半球500hPa高度场及海温场的格点资料和TC强度历史资料的相关计算,选取高相关格点,根据相关权重组成组合因子,构建二次型预测方程,做年月TC强度预测。预测检验结果显示,冬季的高度场和海温场对次年的TC强度预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4.
南海黄鲷性腺发育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常规的生物学调查方法并取黄鲷性腺做石蜡切片,用显微镜观察黄鲷的性腺发育,进行组织学研究.其结果表明,南海黄鲷精巢可分成6期,精巢5期的成熟度指数为1.62%~2.71%,平均值为1.99%.雌性生殖细胞可见5个时相,卵巢发育也相应分成6期,卵巢5期时的成熟度指数为8.90%~13.90%,平均值为9.45%.南海黄鲷的繁殖期在11月至翌年的4月,繁殖高峰在12月至3月,黄鲷的产卵类型属于在同一繁殖季节中多次产卵类型.本文还对黄鲷的雌雄同体现象、繁殖力、繁殖时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5.
国土资源信息化工作汇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2月19日,国土资源部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七次会议,王广华代表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汇报了十五以来国土资源信息化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思路。现将主要内容予以刊登。 相似文献
106.
107.
108.
109.
TOF-SIMS在源岩单组分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 (TOF SIMS)对源岩单组分进行原位微分析 ,结果表明有机组分(1)二次离子峰集中分布在低质量数一端 ;(2 )无机离子峰强度普遍高于有机离子峰 ;(3)同类型相邻的有机离子峰之间相差一定单位的质量 (14,即CH2 ) ;(4 )不同有机组分峰强度最大的有机离子相同 ,但它们峰的相对强度差异非常明显 ,借助有机离子峰的相对强度可以反映有机组分的化学结构及其生烃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0.
三峡库区规模农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探讨库区农地利用的转型及其机制,可反映中西部结合带、山区、库区的农村变化和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为典型山区的农业多功能转型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三峡库区腹地5个区县为研究区,通过定义“规模农地”相关概念,利用ArcGIS 10.2软件并结合SPSS、地理空间探测器等技术手段对规模农地的变化与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规模农地的转移来源主要由耕地和灌木林地组成,除部分高山反季节蔬菜,规模农地的增长一般发生在低海拔地区,且在坡度30°范围内均有分布;不同类型的规模农地空间变化有所不同,但均与道路和乡镇级行政中心的关系明显。斑块水平上,高程、坡度等自然因素对规模农地的贡献相对较大;乡镇水平上以道路交通、农业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与人文因素驱动力为主;区域水平上,各区县的驱动因子影响力较研究区整体尺度更为显著。规模农地的变化与发展受多种因素驱动,但农业政策始终是各驱动因素的主导,不同水平的行为主体会促使规模农地发展趋向不同的方向,但原则上均受国家农业发展现状与政府政策导向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