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6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藏南海西期以来伸展运动及伸展作用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2  
藏南特提斯域内伸展运动和伸展作用非常普遍 ,根据构造变形分析和伸展不整合、沉积岩相、古地理再造及岩相对比方法 ,对藏南海西期以来的伸展构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厘定 ,确定了海西期、印支期、早燕山期的主动伸展运动和晚燕山期和喜山期的被动伸展作用 ,并对这些运动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2.
华北峡谷珍品--河北野三坡"百里峡构造-冲蚀嶂谷"的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位于紫荆关大断裂北端,河北涞水县境内。百里峡构造一冲蚀嶂谷由3条分裂嶂谷组成,总长达52.5h,发育在紫荆关大断裂东侧的中元古界雾迷山组燧石条带白云岩中。中一新生代4期宏大而直立的构造节理,特别是喜马拉雅期南北向追踪张节理,是嶂谷形成的先决条件;更新世阶段地壳迅速的抬升、外力的物理风化作用,特别是晚更新世间歇性山区洪水的冲蚀,是形成嶂谷的直接原因。百里峡构造一冲蚀嶂谷是喀斯特地貌中一种特殊的类型。  相似文献   
63.
野三坡国家地质公园位于太行山断隆与燕山“台褶带”的结合部,两构造单元以紫荆关大断裂为界。公园内地质遗迹丰富,其地质内涵是华北地质的精髓。发育4期宏大构造节理,分别与印支期华南板块、燕山期伊佐奈歧板块、华北期太平洋板块和喜马拉雅期印度板块的挤压有关。4期节理,特别是喜马拉雅期南北向“追踪张节理”,对园区构造地貌景观的形成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4.
西藏阿里地区火山岩的岩石系列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藏阿里地区冈底斯构造带分布有早白垩世的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系列及晚白垩—第三纪的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系列,它们分别属于拉斑玄武及钙碱性系列。前者主要由地幔导源的玄武岩浆经分离结晶作用形成,而钙碱性系列主要由混合作用及同化作用形成。此外其岩浆房的fO_2与fH_2O高,液相线温度偏低并与地壳导源的岩基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5.
一九七四年以来,笔者等先后在西藏南部及西部的部分地区开展了路线地质调查工作,在沿线所见的中酸性侵入岩及与之有关的变质岩中采集了同位素地质年龄样品。现将上述地区地质概况及部分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数据和讨论分述如下。一、地质概况西藏南部和西部在大地构造上可以分为喜马拉雅、冈底斯、喀喇昆仑三个构造带。(见附图)。前两者为噶尔曲—雅鲁藏布江断裂分隔,后两者以班公湖断裂为界。  相似文献   
66.
本文简述了西藏阿里地区中侏罗—早白垩世遗迹化石的产地地层;复理石相遗迹化石的形态特征及分类;并描述遗迹化石16个遗迹属17个遗迹种,其中3个新遗迹属和6个新遗迹种。文中所研究的遗迹化石是1980年高原地质研究所地质调查大队四分队采集的。在研究过程中曾得到杨遵仪教授热心指导。照片由王树元、孙特和胡昌铭摄。在此一并致谢。一、西藏日土地区遗迹化石产地地层简介  相似文献   
67.
一、产出概况阿里西部地区的放射虫硅质岩相当发育,在北喜马拉雅区、冈底斯区和喀喇崑仑区均有出露.岩石多为棕红色、紫红色和灰绿色,少数为灰色.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于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的地层中,其产出情况各地有所不同,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