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78篇 |
免费 | 247篇 |
国内免费 | 19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8篇 |
大气科学 | 117篇 |
地球物理 | 120篇 |
地质学 | 662篇 |
海洋学 | 102篇 |
天文学 | 37篇 |
综合类 | 64篇 |
自然地理 | 1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7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31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30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19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32篇 |
2014年 | 57篇 |
2013年 | 52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30篇 |
2010年 | 48篇 |
2009年 | 36篇 |
2008年 | 41篇 |
2007年 | 39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31篇 |
1998年 | 39篇 |
1997年 | 30篇 |
1996年 | 39篇 |
1995年 | 31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25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7篇 |
1983年 | 11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7篇 |
1979年 | 6篇 |
1977年 | 2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8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对汶川8.0级地震震中周围800km范围内73个井孔的表层水温资料进行了分析。根据设定的异常与不确定性异常判定依据,发现有9个井孔出现了前兆异常;有5个井孔的异常不能确定是否为前兆异常;有3个井孔出现了典型非前兆异常变化;其余未出现任何异常变化。分析认为异常存在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表现为缓变、突变和向下的阶梯状变化。对9个异常井孔的同井水位、气氡等其它流体测项以及同台或邻近台站形变仪器(钻孔应变、钻孔倾斜、洞体应变等)在表层水温异常变化时段内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对比,发现地壳形变与表层水温在异常的晚期阶段具有一定的相关关系;而同井水位与表层水温异常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2.
西藏曲珍过铝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地球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对西藏曲珍过铝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岩石中SiO_2、Al_2O_3和K_2O的含量均很高,贫TiO_2和Fe_2O_3;SiO_2变化为72.72%~73.34%,为铝和硅过饱和类型,属典型的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MPG)。稀土元素总量(∑REE)为99.71×10~(-6)-132.85×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显示铕负异常明显,具负铈异常。Nb、P、Ti等高场强元素具有明显的负异常,而La、Nd、Y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有明显的正异常。过铝指数图、微量元素标准化蛛网图、岩石组合R_1-R_2图解、Rb-(Y+Nb)和Nb-Y图解均指示曲珍岩体是产生于同碰撞环境的花岗岩,其定位机制与板片俯冲、碰撞后陆内调整有关。Sr和Nd同位素组成具非常负的ε_(Nd)(t)值(-14.8~-15.4)和非常老的Nd模式年龄,表明其来源可能是古老的上地壳物质,而ε_(Sr)(t)-ε_(Nd)(t)图解也支持其上地壳来源。岩体具有较高~(87)Sr/~(86)Sr初始比值(0.72699~0.73884)特征,据此推断曲珍过铝花岗岩成因是陆壳部分熔融作用产物。岩浆源区可能以粘土岩为主,砂质岩占次要地位,是成熟陆块部分熔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4.
系统研究了西藏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的时空分布、岩相学、元素及Sr、Nd、Pb 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构造环境、源区性质,并与喜马拉雅带二叠纪火山岩进行了对比研究。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近东西向集中分布在冈底斯构造带中北部地带,空间上从东至西火山活动的强度和规模渐次减小,时间上从早至晚火山活动的强度和规模总体由弱到强。冈底斯带石炭纪—二叠纪火山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构造环境,从早到晚岛弧造山作用经历了初始岛弧→早期岛弧→成熟岛弧的发展演变过程,火山岩浆来源于富集型地幔部分熔融作用,原始岩浆在形成和演化的过程中有俯冲洋壳及随带的深海沉积物和再循环进人地慢的地壳物质组分的强烈混染,明显不同于受地壳物质组分强烈混染的喜马拉雅带二叠纪陆缘裂陷型火山岩。综合研究冈底斯带及其邻区近年来的最新调查与研究成果,从北向南拟建了石炭纪—二叠纪冈底斯岛弧→雅鲁藏布江弧后裂谷盆地→喜马拉雅陆缘裂陷盆地的弧盆系时空结构演化模式,探讨了冈瓦纳大陆北缘石炭纪—二叠纪活动大陆边缘的岛弧造山作用与青藏高原古特提斯演化的耦合关系及其动力学机制,讨论了冈底斯带松多乡榴辉岩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5.
16.
德令哈地震台地震前兆测项干扰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德令哈地震台2008年1月—2012年9月钻孔应变、钻孔倾斜、水温、地磁等前兆测项所受到的自然环境、人为、观测技术系统故障等干扰因素进行分析,认为:①自然环境干扰因素有人工湖、黑石山水库、巴音河和灌溉水渠等;②人为干扰因素有前兆仪器的维护维修、调零、标定等;③观测技术系统故障干扰因素有设计缺陷导致的供电故障、探头接触不良或漏油、仪器元器件工作状态的失稳等。 相似文献
17.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涵盖了前身的东特提斯地质构造演化、新生代地质构造演化和高原隆升对气候环境演变的制约,它不仅包含有关全球构造的空间格局、运动状态的历史记录,而且也留下了青藏特提斯洋陆转换、盆山转换构造体制的时空结构、运动形式和发展变化的地质遗迹。所以青藏高原是研究全球构造的窗口,被自然科学工作者誉为解决地球动力学的一把钥匙。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特别是1979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青藏高原地质构造演化、系列编图及综合集成等研究工作。本文以认识现今青藏高原地质历史各阶段重大地质构造事件的结构组成和演化为主线,回顾了40年来历次重大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过程,系统总结了青藏高原新生代隆升过程、碰撞构造效应,以及东特提斯地质调查研究中一系列重要新发现、新进展、新成果,并对相关研究成果和新发现进行了简要的归纳梳理。在此基础上,就青藏高原形成演化模式、科学理论与学术争论观念层次上的问题,以及关键的基础地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讨论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