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质学   2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大别山北坡霍山饶拔寨等地的超基性岩中含有石榴辉石岩的包体。石榴辉石岩为草绿色致密块状 ,呈分米级的块体出现于蛇纹石化强烈的橄榄岩中。运用成因矿物学的方法 ,研究对比了石榴辉石岩的主要矿物组成石榴子石 ( Prp2 5— 3 5 )和钠质普通辉石 ( Jd1 0— 2 5 )等。岩石结构显示退变质作用有两期 :榴辉岩相退变形成的麻粒岩相矿物组合明显地被角闪岩相所切割。石榴辉石岩的寄主岩是尖晶石橄榄岩类 ,包括尖晶石方辉橄榄岩和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由于强烈的蛇纹石化 ,残余的橄榄石 ( Fo92— 93 )仅占 5%~ 4 0 % ,斜方辉石富镁 ( En87— 93)并有解理弯曲等韧性变形现象。采用 Ellisand Green的石榴子石单斜辉石 Fe-Mg交换平衡温度计 ,可计算出石榴辉石岩的 Fe-Mg分配系数 ( KD)为 4 .0 6~ 5.2 8。变质温度 t=84 1~ 94 3℃ ,估算压力 p=1 .5GPa,可以推测该橄榄岩体是从深度约 60 km的地幔 ,固态侵位于下地壳 ,而后与之一起隆升到地表。显然 ,此种石榴辉石岩应属 Coleman所划分的 A型榴辉岩 ,它与地幔岩浆作用有密切关系。石榴辉石岩和橄榄岩的岩石化学特征和稀土配分形式 ,说明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当于地幔部分熔融所形成的玄武岩熔体及其残留体。在侧重探讨石榴辉石岩及其有关岩石中主要造岩矿物的成因矿物?  相似文献   
12.
玲珑花岗岩的成因演化及其与鲁东金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桑隆康  游振东 《地球科学》1992,17(5):521-529
  相似文献   
13.
桑隆康 《地球科学》1991,16(6):651-659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俄罗斯南乌拉尔造山带Maksyutov杂岩的野外考察及资料分析,并与大别HP-UHP变质地体进行对比后认为,两个高压超高压变质产物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如:皆处在起源于微陆、微洋、多岛海环境的俯冲碰撞带、缺乏与超高压变质作用同期的岩浆作用和洋壳消亡证据等。进一步探讨二者形成机制的共性,有利于揭示陆壳俯冲及折返过程中物质的运动特性,查明俯冲带内构造热演化与岩浆作用关系等重要地质问题。Maksyut  相似文献   
15.
九资河—天堂寨地区燕山晚期花岗岩与大别造山带核部隆升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桑隆康  王人镜 《地质学报》2000,74(3):234-246
大面积分布在大别造山带核部九资河-天堂寨地区、构成著名的天堂寨花岗质杂岩体主体的燕山晚期花岗岩,包括九资河片麻状花岗岩、吴家山花岗闪长岩、天堂寨斑状花岗岩、薄力峰细粒花岗岩和笔架山浅色花岗岩等和个岩石类型(单元)。其围岩为遭受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和混合岩化的新太古代大别杂岩。根据其与研究区主体构造-巨型NE向右行走测韧性剪切带的关系,这些花岗岩可分为同构造、无构造和构造后等3个构造类型。从岩石角度看,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类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海南岛中新元古代(~1000Ma)花岗质岩类的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富硅(SiO2含量为67.78%~75.04%),准铝或弱过铝(A/CNK=0.96~1.08),低Mg#值(0.24~0.44)及较低Cr(5.82~13.42μg/g)、Ni(2.74~7.23μg/g)含量,强烈亏损Y(2.85~13.70μg/g)和HREE(Yb为0.26~1.22μg/g),以及较高的Sr/Y(23.75~173.38)和La/Yb(32.11~88.12)比值等特点,类似于TTG或低Mg埃达克岩。结合其低的正εNd(t)值特征,可以认为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是底侵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源区残留相以石榴子石为主,并可能有少量角闪石,其源岩很可能是古中元古代高钾和低Cr、Ni的斜长角闪岩。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形成于格林威尔造山作用晚期,这一结果支持华南统一大陆形成于~1000Ma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秦岭大别碰撞造山带中隆升最高的结晶基底便是大别杂岩,在超高压变质岩和某些高级变质岩中均发现典型的近等温减压(ITD)型的退变质结构,多呈后成合晶或冠状体的形式取代或包绕原生矿物晶粒(主晶),显示退变质不平衡反应的过程.然而超高压变质岩与大别杂岩中的高级变质岩,变质地温梯度截然不同,暗示它们形成的构造条件极不相同,超高压变质岩早期由岩石圈深处(120km±)折返到下地壳与那里的高级变质岩构造混合,平行并置,而后才一起隆升.退变质不平衡结构与寄主岩的面理无关,说明这种近等温的减压退变质作用发生于后造山时期近绝热条件下的隆升体制,近绝热隆升的热源可能是中生代以来大别山地区岩石圈减薄所引起  相似文献   
18.
桐柏-大别造山带随县群变质变形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新元古代随县群分布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部,是一套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中的砂页岩—流纹英安质火山碎屑岩建造,并在拉张环境中受到了辉长辉绿岩墙侵入.从新元古代末开始经历了多期变质和变形作用改造,记录了华北与扬子两大陆块及其造山作用的复杂演化历史.以现代变质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岩石学与构造学,宏观与微观研究,确立了随县群的地质事件序列.其主要有3个变形和变质演化阶段:晋宁期伸展滑脱固态流变,低绿片岩相变质;印支期韧性剪切,绿帘—蓝片岩相变质;早燕山期逆冲推覆,低绿片岩相变质  相似文献   
19.
自1967年Kübler用X射线衍射(XRD)法测量伊利石结晶度以划分极低级变质带以来,伊利石结晶度一直是划分极低级变质带的主要指标。但是不同的人用伊利石结晶度Kübler指数划分变质级的方案不同。因此,尚需要结合岩石学分析方法判定变质级。作为一种尝试,对川西北松潘—阿坝地区红参1井5975m深度内的变泥质岩进行了矿物共生分析。结果表明,钻遇地层遭受了高级近变质作用,只是由于岩石化学成分原因,未能出现泥质岩近变质指示矿物黑硬绿泥石,并未达到浅变质级别,不至于破坏油气的保存。Kisch(1990)提出的变质级划分方案比较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在极低级变质研究中应用矿物共生分析,一方面可以解决类似的结晶度研究的分歧,另一方面对于指导薄片观察以及X衍射物相分析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20.
在详细的野外工作及室内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了湖北广水蔡家河地区较为广泛分布的条带状混合岩的成因。 本区条带状混合岩主要分布于桐柏造山带根部的桐柏杂岩内的表壳岩系中。表壳岩系在工作区主要分布于杨家西湾及曾家老门,由5大类岩石组成: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绿帘石英岩、斜长角闪岩、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表壳岩系早期经历了区域性混合岩化,后期随元古代及中生代花岗岩侵入还分别发生了边缘混合岩化作用。在杨家西湾混合岩化作用由南西向北东逐渐增强,在曾家老门混合岩化作用较为均一.条带状黑云斜长片麻岩基体的岩石类型为: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黑云斜长片麻岩、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黑云二长片麻岩、绿帘黑云斜长片麻岩。脉体的岩石类型有:石英岩、富石英花岗岩、石英闪长岩、闪长岩、英云间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伟晶岩。条带状混合片麻岩的主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绿帘石、斜长石,它们均未因母岩的不同及是否经历了混合岩化作用而显示成分的显著差。基体中的斜长石牌号较脉体中的斜长石牌号稍高,但彼此有重叠。本区斜长石延性系数分布型式相似,没有指示出热液中心.条带状混合岩中发育着极为丰富的变晶结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