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篇 |
免费 | 69篇 |
国内免费 | 2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6篇 |
大气科学 | 42篇 |
地球物理 | 62篇 |
地质学 | 125篇 |
海洋学 | 11篇 |
综合类 | 12篇 |
自然地理 | 1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6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21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9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1983年 | 3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歧口凹陷构造-层序-沉积一体化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大量地质、地化和物探资料的处理和分析,探讨了新生代歧口凹陷的构造演化、层序格架样式和沉积体系的时空配置。新生代歧口凹陷包括5个负向构造单元、5个正向构造单元,经历了两个构造演化阶段、四个构造活动幕;对歧口凹陷的古近系及新近系进行了系统的层序地层研究,划分了4个二级层序和17个三级层序单元,并识别出断裂陡坡带、多级断阶带、断阶陡坡带以及挠曲坡折带等坡折带类型,建立了相应的层序发育模式和垂向演化模式;明确了歧口凹陷4大主物源体系(北部燕山物源、西部沧县物源、南部埕宁物源和东部沙垒田物源),并按三级层序单元重建了各个时期的沉积体系配置。 相似文献
142.
黄河上游玛曲草原湍流统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湍流运动是大气最基本的运动特征,是大气能量物质交换的主要方式。利用玛曲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12月至2007年1月的湍流观测资料,分析了湍流方差特征、湍流动能及湍流强度等湍流统计特征,结果表明:无量纲化的风速脉动σu/u*,σv/u*,σw/u*与稳定度z/L符合1/3次方规律;大气处于中性层结时,在近中性条件下,无量纲化风速方差σu/u*,σv/u*,σw/u*分别趋于常数A=3.42,B=3.34,C=1.02;无因次化温度脉动方差σT/|T*|和湿度脉动方差σq/|q*|与稳定度z/L的变化都比较离散,基本上不能拟合出-1/3次方规律。湍流动能随风速增大而增大,白天比夜间明显,相比之下,夜间湍流动能较小,且随风速的增大比较缓慢;湍流动能随稳定的变化是非常明显的,在稳定度近中性时湍流动能取得最大值。湍流强度Iu,Iv,Iw随风速的增大而减小,当风速在0 m/s5 m/s时,湍流强度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143.
本文介绍硝酸盐标准溶液的研制工作程序以及探讨了此溶液在贮藏期的稳定性,经有关专家的分析鉴定,其浓度准确可靠,稳定期可达一年以上。图2,表8,参考文献3。 相似文献
144.
145.
146.
147.
针对大规模点云数据配准拼接中存在的运算耗时长、结果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基于累加投影图匹配的点云自动配准算法,该算法首先将三维点云累加投影到二维平面,之后利用尺度不变特征变换算法匹配累加投影图得到匹配点对。在此基础上,根据匹配点对与三维点云数据之间的关系得到三维点云块,最后利用迭代最近点算法匹配三维点云块得到配准结果。实验表明,与Super4PCS算法和基于累加投影图线特征匹配算法相比,本文算法在车载和固定站点云数据配准中都能得到有效的结果,针对大规模点云的处理速度能够提高20倍以上,且能将配准精度提高到0.1 m以内。 相似文献
148.
云是地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分析黄土高原地区云特征,利用2007-2016年搭载首部云探测雷达云卫星(CloudSat)与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者观测卫星(The Cloud-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CALIPSO)资料,选取黄土高原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寒旱四个区域,对云的宏、微观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各区域云出现频率年均值达到了55%以上,其中,春、夏季云出现频率最高,秋冬两季相对较低;半湿润区云出现频率高于其他区域,但其他三个区域云出现频率最高的月份均早于半湿润区.(2)各区域中单层云出现频率最高,占到总云量的60%以上,多层云中主要是双层云,约占总云量的25%.云层高度在不同区域表现为春、夏季节大于秋、冬季节,半湿润区的云层高度在四季均大于其他区域.各区域云几何厚度季节变化不显著,均在1~4 km之间,主要以薄云为主,且78.13%的云几何厚度不超过2 km.(3)各区域的云液态水含量年均值均达到了220.5 mg·m-3,约为冰水含量年均值的6.5倍,主要分布在8.5 km以下的高度层.随着高度的减小,液态水含量逐渐增多,其中半湿润区云液态水含量大于其他区域.各区域全年冰水含量占比较小,主要分布在16.5 km以下的高度层.(4)液滴有效半径在各区域的值主要集中在12~16 μm,在半干旱区的春季出现了最大值,约为24 μm;冰粒子有效半径最大值出现在半湿润区的夏季.液滴数浓度在各区域的值集中在60~80 cm-3,均小于冰粒子数浓度平均值,其峰值出现在各区域的夏季,冰粒子数浓度的峰值出现在半湿润和半干旱区的春季.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黄土高原云的特征,为区域气候模式对黄土高原地区云特征的模拟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9.
2022年3月16日,日本本州东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强烈的地面运动造成了严重的工程结构破坏及经济损失。为深入了解此次地震的地震动特征,采用精细化的三维速度结构模型及震源运动学破裂初步反演结果,利用交错网格有限差分法模拟了此次地震中地震波的传播过程,给出了地震动场的数值模拟结果,并与研究区域内K-NET台站记录的观测记录进行对比。模拟速度波场快照表明研究区域内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十分复杂,海底界面复杂的散射波显示地震波在海底高速介质与表层介质间的多次反射;关东、新潟等地区的区域放大效应体现了深厚沉积层是影响地震动的重要因素;平行于断层迹线的部分台站的观测与模拟速度时程波形具有较为一致的波形与幅值。模拟与观测记录的地面峰值速度空间分布特征较为相似,近断层台站模拟记录的水平向峰值地面速度约2~8 cm/s,普遍小于观测记录峰值(约6~20 cm/s),可能与采用的三维速度结构模型中低速海水层的吸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0.
加卸载响应比与应变能加速释放的临界现象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发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8次地震, 用不同的区域半径分别进行应变能释放的幂率拟合和加卸载响应比计算, 发现最佳幂率拟合的区域半径与加卸载响应比最大值所对应的区域半径的对数与地震的震级呈线性关系, 且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因而认为两者之间可能具有相同的物理机制, 是孕震系统进入临界状态的不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