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2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0篇
海洋学   15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耕地质量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以广东省广宁县为例,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基于全局、局部和方向3个视角,对耕地质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全局来看,广宁县耕地质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县级尺度空间自相关程度强于镇级尺度;局部区域,县域耕地质量存在聚集性分布规律,高质量耕地集中分布在排沙镇北部、江屯镇中部和螺岗镇南部,低质量耕地集中分布在赤坑镇中南部、古水镇东北部以及北市镇东北部;县域耕地质量在各方向上的结构性特征表现不一,在距离1 650 m范围内基本趋于一致,但随距离增加其结构性特征在各方向上呈现不同走势。  相似文献   
22.
本文基于包裹体类型、均一温度、盐度、压力、包裹体成分及氢氧同位素的研究,认为下营坊金矿床具有典型斑岩型矿床的特征,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壳幔混熔岩浆,主成矿期有少量大气降水加入。沸腾包裹体群、含子晶的多相包裹体和富含CO2的包裹体可指示富矿地段。均一温度等值线的三维空间变化可以确定富矿地段及矿体产状。  相似文献   
23.
西天山伊宁地块主褶皱幕鄯善运动的确立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运动时期的重要依据,主褶皱幕是一造山带多幕构造运动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最为重要的一次构造运动。天山的构造运动幕次多且因地而异,前人认识多有分歧,也没有确立主褶皱幕。伊宁地块伊什基里克山一带上、下石炭统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岩石组合、沉积环境、古生物地理区系、构造样式、区域大地构造背景等方面差异最为显著,凸显了鄯善运动对区内构造格架和盆山演化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而是主褶皱幕。鄯善运动记录了西天山沟—弧—盆格局消亡,天山残余小洋盆终结,塔里木板块和准噶尔板块最终拼合在一起,形成了统一大陆的重要演化信息。  相似文献   
24.
太行山南段井陉-内丘一带是河北省重要的铜矿远景区,区内成矿条件优越。已有研究资料多将该区铜矿类型、成矿条件等与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进行类比。由于缺少对铜的成矿时代的精确限定,致使无法对区内铜矿床的形成过程及成因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制约着区域铜矿成因类型对比及找矿勘查工作部署。本文以区内桃园铜矿床及酸枣坪、虎寨口、鹿峪和方垴等四个铜矿化点为研究对象,采用Rb-Sr法测试分析了上述铜矿床及矿化点的矿石硫化物。测试结果显示,桃园铜矿不同硫化物对Rb-Sr等时线年龄在1829.6~1840Ma之间,酸枣坪铜矿点的形成时代为1830.7±5.2Ma,虎寨口铜矿点的形成时代为1844.3±5.9Ma。上述三个铜矿床(点)矿石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测试结果表明,在古元古代晚期区内有一次较为强烈的铜矿成矿作用,成矿时限在1830~1844Ma之间。而方垴和鹿峪两个铜矿化点矿石硫化物测年结果与上述三个铜矿床(点)形成时间有较大差异,Rb-Sr等时线测年结果分别为1402±23Ma和1376±37Ma,说明在中元古代长城纪末期区内仍有一次铜矿化作用发生。结合华北地台构造演化过程,太行山南段古元古代晚期第一次铜矿化与山西中条山胡-篦型铜矿形成时代接近,铜矿床的形成与吕梁运动关系密切。由于太行山南段铜矿(点)分布区地处陆内构造环境的晋豫裂陷带,而山西中条山铜矿富集区处于秦岭-大别活动带的北缘的"秦岭古洋"壳向华北地台俯冲环境,构造环境差异可能导致两区在铜矿形成潜力及规模上存在一定差异。与区内第一次铜矿化作用相比,发生在中元古代长城纪末期的第二期铜矿化在成矿规模及强度上均较弱,其成矿动力学机制有待进一步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25.
依据地质学、岩石学和年代学特征,西天山特克斯达坂一带花岗岩类被解体为早石炭世库勒萨依序列和早二叠世其那尔萨依序列,其同位素年龄分别为347Ma、291~292Ma。通过对该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得出,库勒萨依序列A/CNK平均值为1,K2O/Na2O平均值为0.96,(Na2O+K2O)/Al2O3平均值为0.66,里特曼指数δ平均值为3.2,为准铝质钙碱性花岗岩;其那尔萨依序列A/CNK平均值为1.05,K2O/Na2O平均值为1.17,富钾,为过铝质碱性花岗岩。库勒萨依序列为形成于岛弧环境的钙碱性花岗岩,是古亚洲洋向北俯冲的产物;其那尔萨依序列为形成于后造山期松弛阶段的碱性花岗岩。  相似文献   
26.
系统采集了石家庄市区范围近地表降尘并分析了As、Cd、Cr、Cu、Hg、Ni、Pb、Zn重金属元素的含量,通过元素含量统计分析,发现它们存在较大的变异性,表明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应用地统计模块中的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方法和成图分析,可以看出市区内As、Cd、Cr、Cu呈大面积高值分布,Hg、Ni、Pb、Zn多呈点状污染分布。利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和重金属元素源指示分析,认为石家庄市区近地表降尘重金属的主要贡献源以燃煤和交通为主。这为全面了解石家庄市区的空气质量状况并为该市大气环境污染治理、城市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7.
石家庄污灌区土壤中As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石家庄污灌区土壤的平面和垂直剖面土壤样品中As含量数据,制作了As分布图,总结当地As元素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石家庄污灌区内表层和深层土壤中As的分布都受到强烈的外源影响:表层As的分布受到污水排放源位置的控制,深层土壤也受纳了从上层向下迁移的外源As,在表层和深层都形成了若干高值区,各高值区具有独立成因;垂向分布上As主要富集在深部粘土层。  相似文献   
28.
冀中南平原土壤氟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研究了冀中南平原土壤氟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其控制因素。冀中南平原整体氟含量较高,且分布不均匀,具有明显分带性,分别出现4个高氟带和4个低氟带。氟在该区的分布明显受自然地理、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控制,且以自然地理、地质因素为主。在自然地理、地质因素中地貌起主导作用,而在人为因素中化肥为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9.
廊坊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北省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资料,研究了廊坊地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元素As、Cd、Cr、Hg、Pb的富集特征与污染程度.与我国土壤元素背景值相比,廊坊地区表层土壤中Hg的富集系数较大;与研究区元素背景值相比,Cd、Hg富集系数较大,富集程度依次为Hg> Cd> Pb> Cr> As.地积累指数污染评价结果表明,以全国土壤...  相似文献   
30.
利用C,N稳定同位素分析法鉴别家猪与野猪的初步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物考古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探索家猪的起源已取得丰硕的成果,但如何科学鉴别驯化初期的家猪,至目前为止一直缺乏有效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与野猪的食物主要源自自然环境相比,家猪的食物则更容易受人类饲喂活动的影响,故此,理论上,探索猪群间的食物结构差异,了解人类的饲喂活动对猪食物的影响,可望科学地辨别家猪与野猪.对山东后李文化时期(约8500~7500年前)小荆山遗址的人骨以及月庄遗址的动物骨进行了C,N稳定同位素分析,探索猪群食谱差异,并通过与先民以及其他动物的同位素数值比较,尝试科学地鉴别家猪与野猪.先民的δ^13 C(平均值-17.8‰±0.3‰和δ^15 N(平均值9.0‰±0.6‰)表明,先民虽已开始从事粟作农业,但粟作农业在人类的生活方式中尚不占主导地位(因为粟类植物是一种典型的C4植物),先民还主要以采集、狩猎或驯养家畜为生.牛的δ^13 C值(-16.1‰)和δ^15 N值(6.9‰),表明其食物主要以C3类植物为主,兼具少许C4类植物.与牛相比,鱼的δ^13 C值(-24.9‰)更低而和δ^15 N值(8.8‰)更高,显示出欧亚大陆淡水鱼的同位素特征.依据δ^13 C值和δ^15 N值的不同,猪可分为3组:A组,由两头猪组成,具有低的δ^13 C值(-18.1‰,-20.0‰)和δ^15 N值(4.7‰,6.0‰);B组,仅有一头猪,具有最高的δ^13 C值(-10.6‰)和居中的δ^15 N值(6.4‰);C组,仅有一头猪,其δ^13 C值(-19.0‰)较小而δ^15 N值(9.1‰)最高.现代或古代野猪骨的C,N稳定同位素分析研究已经表明,野猪主要以C3类植物为主,其δ^15 N值更接近于食草类动物而远离食肉类动物.通过与小荆山遗址先民、野猪及河南西坡遗址(仰韶文化,6000—5500年前)和康家遗址(龙山文化,4500~4000年前)家猪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