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73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160篇
海洋学   5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地面资料在侦测暴雨天气过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文彦  冯新  杨芙蓉 《气象》2010,36(1):41-48
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自动站加密温度资料以及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2005年7月6—7日和7月9—10日发生在江淮流域及其附近的两次暴雨过程的地面要素分布特征,发现强降水带分布在非锋性斜压带和斜压槽附近。然后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用第二类热成风螺旋度和非地转湿矢量诊断解释了非锋性斜压带和斜压槽产生强降水的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在地面非锋性斜压带和斜压槽处易发生锋生和斜压现象,从而诱发强降水。  相似文献   
52.
选取代表华北地区经常出现的三类飑线系统--拖曳层状型(TS)、先导层状型(LS)、平行层状型(PS)的3次强雷暴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天津塘沽多普勒雷达资料、京津冀ADTD型地闪监测网资料和北京探空资料,在对资料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的基础上,运用粗网格化分析方法,分别以飑线系统整体和飑线系统上局部的强回波块为研究对象,探讨6分钟内地闪频数与雷达回波顶高的关系,找寻雷电预警指标.结果表明:3次过程中,出现在云顶达到8~12km 对流云塔中的地闪频数分别为85.8%、78.9%和80.5%;无论是在飑线系统整体,还是飑线系统上强回波块中,6分钟内地闪频数与对流云回波顶高高于11km或12km的回波面积有正相关关系;而且在飑线系统内的地闪活跃区,回波顶高高于11km的回波面积对地闪活动激烈程度具有预警意义.  相似文献   
53.
针对受高空低槽影响的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一次降水过程,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对此次降水过程进行了模拟与验证,检验分析了降水量、可降水量和云系的垂直结构特征,模式较好地预报出了此次降水过程,帮助提升内蒙古地区降水的预报能力。模式在云系垂直结构、降水落区和雨量等方面的预报效果较好;模式预报的可降水量产品能够把握住可降水量的大值区和高值中心等;而云水含量的预报能给出不同高度层上的变化情况;而模式预报内蒙古东部地区降水量级和范围与观测结果还有一定差距,其原因可能与模式的初始场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有关,以及与所用资料的精度也是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54.
RegCM4.3, a high-resolution regional climate model, which includes five kinds of aerosols(dust, sea salt,sulfate, black carbon and organic carbon), is employed to simulate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EASM) from 1995 to 2010 and the simulation data are used to study the possible impact of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aerosols on EASM.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ional climate model can well simulate the EASM and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aerosols. The EASM index is reduced by about 5% by the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aerosols and the monsoon onset time is also delayed by about a pentad except for Southeast China. The aerosols heat the middle atmosphere through absorbing solar radiation and the air column expands in Southeast China and its offshore areas. As a result, the geopotential height decreases and a cyclonic circulation anomaly is generated in the lower atmosphere. Northerly wind located in the west of cyclonic circulation weakens the low-level southerly wind in the EASM region. Negative surface radiative forcing due to aerosols causes downward motion and an indirect meridional circulation is formed with the low-level northerly wind and high-level southerly wind anomaly in the north of 25° N in the monsoon area, which weakens the vertical circulation of EASM. The summer precipitation of the monsoon region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especially in North and Southwest China where the value of moisture flux divergence increases.  相似文献   
55.
旅游地与主要游客市场的空间结构(距离关系)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游客年内分布、日变化等时间结构。旅游地旅游资源及旅游环境季节性特征也是游客年内分布的决定因子。  相似文献   
56.
湖北省常规天气要素分县MOS预报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借鉴美国MOS预报方法,利用逐步回归法,采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以及湖北省常规天气要素(温度、降水)实况资料,建立了湖北省77个站1~5天温度及降水分级预报方程,并将该预报方程提供给国家气象中心,再由国家气象中心将T106数值预报产品处理后的预报因子代入相应的预报方程中,并通过9210通信系统分发逐日滚动分县预报结果。武汉中心气象台的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预报对下级台站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7.
南海东北部末次冰期-全新世古海洋学   总被引:36,自引:6,他引:30  
据加速器质谱仪14C测年,RC26-16孔提供了南海北部近15200a来古海洋学的连续沉积记录。其古海洋学发展过程可分为3期,(1)最后冰期(15.2~13.3ka);(2)冰消期(13.3~9.0ka);(3)间冰期(9.0ka~现代)。末次冰期至全新世时,冬季海水表层温度由18℃上升至24℃,夏季则保持在27~29℃之间。在11ka时,冬季水温曾短暂的一度变凉(约3℃),此可能代表区内新仙女木事件。末次冰期时,夏季与冬季温度差约为9℃,它的变化幅度较全新世的5℃要大。末次冰期时,表层水(0~50m)与次表层水(50~100m)间碳、氧同位素递减梯度较全新世的为小。15~13ka时大洋表层动物衍生营养含量相对较高,推测这与较强的冬季风导致较强的上升流,而造成高养分和高生物生产率有关,全新世时冬季风变弱。全新世碳酸盐补偿深度和有孔虫溶跃层较浅,5.3ka时有短暂的变深,浮游有孔虫保存高峰和碳酸钙高峰值发生在14~12ka间,相当于全球性的TerminationⅠ事件。  相似文献   
58.
基于标志的人机工程学原则,对GB/T24362—2009中地震公共信息图形标志的有效性进行测试评估,结合理解率、熟悉度、物理相符性、概念相符性的测试数据,评估本标准中的标志符号是否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评估标准,重点分析该标准中高理解率标志和低理解率标志的影响因素,探讨物理相符性、概念相符性和熟悉度影响标志理解率(P<0.001)的机制机理。通过对测试数据的研究发现,物理相符性和熟悉度是影响标志理解率的最大因素,进而得出提升标志的有效性首先要提高标志图形的物理相符性、概念相符性和熟悉度的结论。最后结合人机工程学原则对GB/T24362—2009中的部分理解率较低的标志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的改良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59.
王金星  李春彦  王逸 《北京测绘》2023,(11):1567-1572
为深入探讨超大型深基坑施工引起的变形特性和影响因素,本文以北京某居住及商业金融用地项目深基坑监测为例,全面结合大型深基坑施工的地质、环境、受力条件等影响因素,通过选取深基坑的特征部位变形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L型超大深基坑监测的桩顶竖向位移、水平位移、桩体深层水平位移和锚杆应力变化特性及相互作用关系,结果表明:桩顶竖向位移变化趋势整体向上隆起;桩顶和桩体最大位移量平均值分别为0.056%和0.054%He(He为开挖深度),两者的位移量基本一致;L型中单个桩体锚杆损失值占锁定时应力的10%~20%。通过分析提出桩锚作用下的L型超大深基坑在基坑开挖土体卸载回弹和锚杆拉力随深度增大等作用下,引起桩体实际产生的位移量更大,危险性系数更高,最终形成桩体围护结构和土体的结合体呈一种向上托举状态。  相似文献   
60.
陈薪凯  刘景彦  陈程  马骁 《沉积学报》2020,38(1):205-217
单砂体的识别始终是曲流河储层描述中重点与难点。构型理论极大地丰富了单砂体描述的方法与内容,然而主要构型要素内部多样的测井相类型与组合特征严重干扰了油藏精细描述的结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Bridge的基础理论简化到油藏描述范畴,简述同一点坝(以及与之相伴生的河道)不同位置下的流体特征与沉积序列,并探讨如何利用测井相组合来识别砂体叠置的6种类型,并应用于油田实践。研究结果表明:1)小层范围内主力砂体内部测井相类型的复杂多变反应了沉积过程中复杂的水动力特征,由于环绕单一点坝砂体的最大流速靠近坝头一侧而远离坝尾一侧,使得坝头以箱型韵律为主,坝尾以钟形韵律为主,并以此作为油藏描述中刻画点坝展布的理论基础;2)在研究砂体叠置类型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剖面上测井曲线的变化情况来识别砂体的不同部位和不同拼接方式,从而建立更为精确的砂体叠置样式类型;3)该理论与露头调研的吻合度较高,在储层应用过程中,在曲流段保存相对完整的层段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