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276篇
海洋学   3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1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71.
近年来,松辽盆地南部的找矿成果突出,HLJ地区是该区新探明的铀矿产地。文章对松辽盆地南部HLJ地区进行钻孔岩心的观察、姚家组Th、U质量分数的统计分析、钻孔连井剖面以及地震-钻井资料对比等研究,结果表明:区内铀矿体多呈板状,具有多期次成矿特征,铀矿化集中产出在河道边缘和河流分叉口的位置;部分褐黄色、褐红色氧化砂体存在后生氧化现象,表现出明显的层间氧化作用;铀矿体与断裂空间关系密切。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HLJ地区铀成矿的主控因素包括多期河道控矿、层间氧化带控矿以及构造控矿3个方面,三者在铀成矿和保矿过程中起到了相辅相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72.
为研究南黄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环境影响因素,于2020年8月(夏季)和11月(秋季)对南黄海进行了两个航次的野外观测和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垂直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类群15个,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在两个航次中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75.6%和84.6%。其他较重要的类群还包括底栖桡足类、轮虫类和枝角类等。夏季和秋季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514.9±32.1)ind./(10 cm2) 和(350.8±30.7)ind./(10 cm2),平均生物量(干质量)分别为(651.7±98.0)μg/(10 cm2)和(589.2±37.1)μg/(10 cm2)。小型底栖动物在时空分布上存在差异。在季节分布上,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类群组成存在极显著差异。结合环境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沉积物中值粒径是引起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在空间分布上,夏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类群组成在不同水深间存在极显著差异,秋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类群组成在不同水深间差异不显著。推测黄海冷水团是影响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本研究中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和类群多样性相较于国内其他对南黄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较低,其中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及有机质含量是引起南黄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丰度比值(N/C比值)评估显示秋季该区域存在有机污染,这一结果与应用大型底栖动物对同一区域进行环境评价的结果不一致,对于应用N/C比值评价环境质量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573.
574.
采用CO1基因特异扩增测序及与GenBank已有序列联配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石首鱼科19属30种鱼类75个CO1基因片段的序列比较和系统进化研究,结果表明,石首鱼科鱼类该片段的平均GC含量为48.3%,其中第2密码子位点含量最高(51%-58.4%,平均56.6%),第1密码子变化范围最大(27.6%-54.1%,平均44.9%),第3密码子差别较小(41.6%-43.6%,平均42.7%)。依据Kimura-2-parameter模型,30种石首鱼科鱼类种内遗传距离平均值为0.006,种间为0.210,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的35倍;在分子系统树上,28个种(93.3%)可形成单系,18个属(94.7%)可聚为独立的分支;与形态学分类不同的是,由黑鳃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与棘头梅童鱼(C.niveatus)的遗传距离(0.004)推断二者遗传变异尚未达到种的分化水平,灰鳍彭纳石首鱼(Pennahia anea)与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的形态学特征相似性和条形码序列同源性都提示二者可能为同种异名,而红牙(Otolithes ruber)印度洋和南海两个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已经达到种的水平。本研究证明线粒体CO1基因可作为DNA条形码对石首鱼科鱼类进行有效的物种鉴定,亦可用于探讨石首鱼科的属、种分类单元系统发育问题。  相似文献   
575.
岩溶地下水系统空间结构复杂, 含水层渗透性强、防污性能差, 一旦发生污染, 污染物扩散迅速且修复难度较大。以南方某岩溶大泉为例, 在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 结合水化学图解及多元示踪技术, 分析岩溶地下水系统边界及暗河管道分布, 识别岩溶泉的主要污染物、来源及污染途径, 探索岩溶地下水污染成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Q1岩溶地下水系统为典型的"多源单汇"地下水循环模式, 存在南北2条主要径流通道; 其主要污染物质为锰、菌落总数、氨氮、总磷, 分别为地下水质量标准阈值的17, 14, 7.2, 3.8倍; 建筑垃圾堵塞原有的暗河通道, 工程勘察和强夯活动破坏了垃圾堆场下部天然黏土防渗层, 生活垃圾及渗滤液进入岩溶管道, 两者共同导致了岩溶地下水的污染。该研究对于岩溶地下水系统污染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76.
针对饱和多孔介质中热弹性波的传播特性问题,基于多孔介质理论和广义的热弹性模型,研究平面S波在饱和多孔热弹性介质边界上的反射问题.以考虑流-固耦合的饱和多孔介质波动方程和热-弹耦合的广义热弹性基本方程出发,建立饱和多孔介质的热-流-固耦合弹性波动模型.通过引入势函数并考虑自由透水和绝热的边界条件,经过理论推导最终给出在饱...  相似文献   
577.
激发极化法具有观测参数多、观测装置灵活以及对电子导电矿物反应灵敏等特点,在矿产资源勘探中优势明显。为提高激电法对中深部矿产资源的探测能力,这里借助井地观测空间与钻孔揭露的地质信息,系统研究了井中激电阵列观测方法、正演模拟与反演成像技术。首先,设计了两种井中激电阵列观测方法;然后,推导了连续介质模型井中激电2.5维有限元正演模拟的理论公式,给出了井中激电多装置联合约束反演的线性方程;最后,对复杂地电模型的模拟数据和水槽实验数据进行反演试算,验证了本文研究的井中阵列激电法在中深部矿产资源勘探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78.
利用地面加密自动站、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两种模式产品,对发生在宜昌峡谷地区2016年7月7日局地极端短时强降水过程和2018年4月22日稳定性极端降水过程形成原因及模式预报性能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强的块状回波稳定少动,造成7月7日高效率的对流降水。4月22日降水既有沿山中尺度对流回波造成的对流降水,也有螺旋状涡旋回波形成的锋面层状云降水。(2)山谷风形成中尺度切变线,触发对流,中尺度切变线发展为中尺度涡旋使对流加强是极端短时降水形成的主要原因。(3)地形强迫抬升使对流降水强度明显增大,锋面层状云回波受地形阻挡影响长时间维持是稳定性极端降水形成主要原因。(4)地形相差大的地区模式预报性能差异较大,模式对复杂地形下的对流降水预报偏弱,导致系统强度出现差异,进而影响降水强度预报。  相似文献   
579.
安林地区铁矿属典型的接触交代型铁矿,与成矿作用有关的岩浆岩为燕山期闪长岩,奥陶系马家沟组第三岩性段是主要的赋矿地层。通过对该矿区与成矿相关的岩矿石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闪长岩w(ΣREE)平均=114.12×10-6,灰岩w(ΣREE)平均=11.98×10-6,磁铁矿石w(ΣREE)平均=26.13×10-6,矽卡岩w(ΣREE)平均=65.67×10-6,磁铁矿石和矽卡岩的稀土总量介于闪长岩与灰岩之间;稀土配分曲线总体上都表现为轻稀土相对富集的右倾型;闪长岩一般具有极弱的正Eu异常,灰岩具有较明显的负Eu异常,矽卡岩具有较弱的负Eu异常,磁铁矿石具弱的正Eu异常或Eu异常不明显;岩矿石的δCe值非常接近,且均不显示或显示极弱的负Ce异常;铁矿石和矽卡岩继承了来自闪长岩和灰岩的稀土元素特征,结合S、Pb同位素特征,认为闪长岩提供了主要成矿物质,赋矿地层也可能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580.
本文基于NOAA再分析逐日降水数据和22个CMIP6模式的降水模拟数据,选取了6个极端降水指数,从气候态和相对变率两个角度对CMIP6模式在中亚地区极端降水方面的模拟能力开展了评估。结果表明,在气候态方面,中亚地区降水的空间分布表现为由西南向东北递增,其东南部山地迎风侧降水偏多;多模式集合对SDII(简单降水强度)和CDD(最大无雨期)模拟的平均误差分别为-5.43%和0.45%,对PRCPTOT(年总降水量)、R1mm(有雨日数)、Rx5day(最大连续五日降水)和CWD(最大雨期)的模拟结果存在明显高估,且在中亚东南部高海拔地区误差偏高。在相对变率方面,多模式集合模拟的中亚极端降水的相对变率偏小,其中对CWD的模拟效果相对较好,平均误差为-4.78%;对R1mm的模拟效果最差,平均误差为-36.16%。模式间进行比较,TaiESM1、EC-Earth3-Veg-LR和GFDL-ESM为22个CMIP6模式中模拟能力最好的前3个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