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77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41.
对湖北宜昌埃迪卡拉系牛坪剖面碳酸盐岩进行了高精度的碳、氧同位素分析,微量元素测定。碳同位素演化趋势研究表明,牛坪剖面陡山沱组与灯影组下部存在2 次碳同位素负漂移和3 次显著的碳同位素正漂移。负漂移分别位于陡山沱组底部( EN1) 和陡山沱组中部( EN2) ,δ13C 值分别降低到- 3. 6‰、- 2‰。正漂移分别位于陡山沱组下部( EP1) 、上部( EP2) 以及陡山沱组和灯影组界线处( EP3) ,δ13C 分别上升到6. 7‰、7. 1‰、8. 2‰。牛坪剖面埃迪卡拉系δ13C 的演化趋势可与黄陵背斜周缘埃迪卡拉系碳同位素演化趋势对比,表明至少区域上碳同位素化学地层学在埃迪卡拉系划分和对比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2.
43.
44.
45.
对中国南方贵州瓮安地区上新元古界陡山沱组两种类型沉积:燧石夹层(切片法研究)和磷灰岩/含磷碳酸盐岩(切片法和浸解法研究)中微化石的比较研究表明,磷酸盐化的Megasphaera ornata与燧石中保存的Tianzhushania tuberifera可能代表由不同矿化过程保存下来的同一生物分类。磷酸盐化标本的外层壁经常脱落,而暴露其具纹饰的中问壁。在一些孤立于围岩基质的磷酸盐化标本和在磷灰岩薄片所见到的标本上显现部分带刺的外壳保存,它们可以同燧石夹层薄片中发现的化石进行比较。磷酸盐化标本的中间壁瘤突表面上普遍见到的凹坑,相当于外层壁刺饰所遗留下的附着点。而具有刺饰的外层壁形态是Tianzhushania Yin and Li,1978属的典型特征,因此建议Tianzhushania arnate(xiao等,2000)Yin et al.,2004为该种的有效名称。而主要依据其中间壁的纹饰形态所得出的该种为后生动物休眠卵的认识与目前结果并不矛盾。但是,外层壁具刺饰的形态说明该种为浮游性的,而不是底栖性的生态类型。  相似文献   
46.
47.
48.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球状化石元素地球化学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烽  高林志  尹崇玉  王约 《地质论评》2011,57(2):175-184
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首次分析了采自贵州瓮安北斗山磷矿区陡山沱组外壁呈瘤状及多边形板片状的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元素地球化学含量,包括常量元素氧化物含量和部分稀土元素含量,经初步对比发现:具瘤状及板片状外壁的两类球状化石,由内至外常量元素含量的变化趋势大体相似,表明归人同一生物大门类的可能性较大;与磷块...  相似文献   
49.
本文重点通过研究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碳同位素的变化规律, 来探讨其全球地层对比意义。峡东地区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经历了三次比较显著的碳同位素负漂移(EN1~EN3)和两次正漂移(EP1、EP2)。第一次碳同位素负漂移(EN1)发生在南沱冰期之后陡山沱组底部“盖帽碳酸盐岩”层位及其上部的白云岩, 与世界其他地区Marinoan冰期之后“盖帽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负漂移可进行对比; 第二次碳同位素负漂移(EN2)发生在陡山沱组中部; 第三次负漂移(EN3)发生在陡山沱组顶部, 是该地质历史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期碳同位素负漂移, 同澳大利亚、阿曼、纳米比亚、加里福尼亚、西伯利亚、苏格兰等地碳同位素异常均可进行对比。两次正漂移(EP1、EP2)分别位于第二段中部和第三段的下部, 分别与陡山沱组所含的两个疑源类组合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而EN3则与陡山沱组上部所含的宏体化石组合(庙河生物群)相对应; 表明碳同位素的变化与生物演化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 利用碳同位素变化特征进行埃迪卡拉纪地层洲际对比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0.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中的主要化石类型。研究初期其生物属性被归于绿藻; 随后, 由于发现一些球状化石标本保存有类似后生动物卵裂的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等细胞分裂特征及分裂球规则有序的排列方式, 并且不同分裂阶段的球体大小基本保持一致等特征, 一些学者将其解释为动物的胚胎化石, 并由此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近年来, 又有学者将其解释为巨大的氧化硫细菌。本文在系统介绍这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报道了一些新的球状化 石材料, 包括一些具有出芽现象的球状化石以及Parapandorina和Megaclonophycus之间的过渡分子。新材料的发现显示, 尽管休眠卵和胚胎假说是迄今为止对瓮安生物群中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最佳解释, 但仍 有无法解释的一些问题, 这些球状化石确切亲缘关系的确定还有待于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