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39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6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01.
为计算不同时刻介质中的形变位移,提出用近似模型代替有一定流变和给定作用力系的介质某一边缘问题解.最优化反演问题解带有近似模型的自由参数,为求出模型自由参数系,将反演问题解分解为形变锋族运动学问题解和模型振幅参数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2.
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尺度敏感性及原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模拟精度会受到元胞尺度的影响。以杭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模拟为例,分析了元胞尺度分别为50m×50m、100m×100m、150m×150m和200m×200m时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模拟精度,对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尺度敏感性进行了分析;并从元胞转换规则入手,研究了元胞自动机模型尺度敏感性产生的原因:(1)元胞尺度会对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模拟精度产生影响,元胞尺度越精细模拟精度越高;(2)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尺度敏感性与元胞尺度相关,在有些尺度区间上表现得明显,而在有些尺度区间上表现并不明显;(3)孤立元胞是元胞自动机模型尺度敏感性产生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随着元胞尺度的增大,元胞空间的孤立元胞增多,这些孤立元胞本身及其周围元胞具有较低的邻域函数值和较小的转换概率值,并影响了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模拟精度。  相似文献   
103.
珠江口海域及其邻近的三角洲地区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经济的高速发展严重影响了海洋环境质量,陆源污染物逐年增加,海洋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珠江口海域已成为我国近岸污染严重的海域之一,污染正在成为制约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负面因素.为有效开展珠江口海区综合整治,实现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从珠江口海域的实际情况出发,就如何解决向海洋排污和防止海域污染的问题、该海域目前和将来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珠江口海域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和措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4.
自适应地理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等的发展应用,完全改变了传统地图学的理论、方针和技术体系。各种人机交互的屏幕地图系统大量出现,由于缺少理论指导,目前电子地图产品与可视化系统界面的功能繁多,操作烦琐;随心所欲的用户界面和工具箱的设计,使用户产生极大迷惑。因此,地理可视化技术的应用,迫切需要理论指导和方法的规范,需要对自适应人机界面的设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5.
Land use/cover change is an important theme on the 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earth systems and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National land-use changes of China during 2010–2015 were acquired by the digital interpretation method using the high-resolution remotely sensed images, e.g. the Landsat 8 OLI, GF-2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s across China during 2010–2015 were revealed by the indexes of dynamic degree model, annual land-use changes ratio etc.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uilt-up land increased by 24.6×10~3 km~2 while the cropland decreased by 4.9×10~3 km~2, and the total area of woodland and grassland decreased by 16.4×10~3 km~2. Th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use changes in China during 2010–2015 was concordant with that of the period 2000–2010. Specially, new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s emerged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in 2010–2015. The built-up land in eastern China expanded continually, and the total area of cropland decreased, both at decreasing rates. The rates of built-up land expansion and cropland shrinkage were accelerated in central China. The rates of built-up land expansion and cropland growth increased in western China, while the decreasing rate of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ccelerat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built-up land expansion slowed continually, and cropland area increased slightly accompanied by the conversions between paddy land and dry land. Besides, woodland and grassland area decreased in northeaster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use changes in eastern China were essenti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govern and control requirements of the optimal development zones and key development zones according to the Major Function-oriented Zones Planning implemented during the 12 th Five-Year Plan(2011–2015). It was a serious challenge fo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to effectively protect the reasonable layout of land use types dominated with the key ecological function zones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zones in centraland western China. Furthermore, the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territorial development in future.  相似文献   
106.
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我国气候的若干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东胜 《海洋预报》1993,10(4):23-29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在海-气相互作用方面的研究成果,集中探讨了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气候的若干影响。结果表明:①我国许多地区的降水和气温变化具有明显的准3.5年振荡周期,这一特征与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海面温度也表现出强烈的准3.5年振荡现象有着密切的联系;②我国气温与南方涛动存在着遥相关的事实,可以作为早期识别埃尔-尼诺的信号;③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影响到副热带高压强弱和位置的变化,是导致我国东部夏季  相似文献   
107.
鉴于卫星测高技术在南极周边海域会受到海面浮冰影响,且在利用测高序列分析海平面周期性动态变化时还会受到潮汐周期混叠效应的影响,为此,本文开展了基于GPS和验潮数据联合的南极大陆附近海域从1994-2014年间海平面的绝对变化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围绕南极大陆及附近海域的15个验潮站中,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最大的是Diego Ramirez验潮站,达到11.10±0.04 mm·a-1;在西南极南极半岛的德雷克海峡,海平面变化最为活跃,变化均值在8.31±0.05 mm·a-1;在东南极,从Syowa站依次到Casey站,海平面的绝对变化速度相对平稳,四个潮位站海平面变化均值为3.35±0.04 mm·a-1;在罗斯冰架右下侧的罗斯岛附近,由于冰川崩解入海导致Scott Base站处的海平面上升速度较快,达到了9.61±0.07 mm·a-1.综合15个验潮站计算结果可得南极半岛德雷克海峡和罗斯岛附近海域,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要高于同期南大洋海平面绝对变化速度,而东南极4个潮位站海平面绝对变化均值则与其相当.这也进一步反映了南极不同海域间海平面变化的差异性,相比较于对南大洋海平面变化的一个整体研究,分区研究海平面变化更具针对性,能更好地了解南极不同区域冰盖、冰架崩解和消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8.
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常导致临海经济布局不合理、海域使用效益地区差异明显、海洋生态系统遭受巨大破坏等问题,因此探讨如何实现海域利用结构合理化、提高单位海域面积经济效益、实现海域面积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梳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海域集约利用的概念,并对海域集约利用的内涵进行探讨;总结国内外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相关方法模型,包括统计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模型分析方法、GIS空间分析方法等;构建海域集约利用评价的指标体系。以期为优化海域空间利用结构、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利用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远离大陆海岛的高程传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舟山庙子湖岛短时验潮站上GPS点的大地高,结合EGM2008重力场模型计算短时验潮站的重力大地水准面高,得到GPS点的海拔高。利用同步水位观测技术得到GPS点多年平均海面的1985国家高程。将GPS海拔高与其1985国家高程比较,发现两者相差不超过10 cm。研究结果表明,在没有前期观测数据的情况下,同步水位观测技...  相似文献   
110.
简单介绍本文叙述根据地震反射波时距曲线,利用理论时距曲线量板测定速度的方法。说明用本方法整理单独的、相遇的及时距曲线族的办法。本文供地震队工程师和解释技术员,以及地震勘探范围内其他专家之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