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8篇 |
免费 | 46篇 |
国内免费 | 52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6篇 |
地质学 | 183篇 |
综合类 | 14篇 |
自然地理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5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7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1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13篇 |
2008年 | 12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2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0篇 |
2001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利用宽谱系岩墙群进行勘查靶区预测的初步尝试: 以南阿拉套山为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宽谱系岩墙群(WSDS)进行内生金属矿床勘查靶区预测的新方法。南阿拉套山出露有一套由二叠纪煌斑岩质、玄武质、安山质、英安质和流纹质岩墙(脉)组成的岩墙群,可称为宽谱系岩墙群。该岩墙群侵位于花岗质岩基及其围岩中,是区内最晚一期岩浆活动的产物。以下特征暗示岩墙群的形成伴随着大规模含矿流体活动:(1)许多岩墙岩石具有气孔状构造,且含有大量含水暗色矿物; (2)部分岩墙岩石具有多斑斑状结构,基质为隐晶质或玻璃质结构; (3)部分岩墙岩石含有浸染状硫化物; (4)各类岩墙具有相似的不相容元素和成矿元素分配型式; (5)不同时代、不同岩性的地层具有相似的成矿元素分配形式。因此,宽谱系岩墙群及其围岩经受过含矿流体的浸润和改造,可作为确定性找矿标志。岩墙群的空间展布形式同时受区域性裂隙系统和局部性裂隙系统控制,可以解释为岩墙同时侵位于先存裂隙和自生长裂隙中。因此,宽谱系岩墙群是熔体-流体流快速侵位的产物,具有较强的成矿潜力。岩墙的空间展布形式可能暗示了含矿流体的运移方式,因而可以用来预测成矿金属大规模堆积的可能位置:(1)流体在运移路径上与碳酸盐岩相遇的部位; (2)流体在运移路径上与块状少裂隙火成岩体相遇的部位; (3)流体运移路径上适度破碎的断裂交汇部位; (4)流体在运移路径上与高渗透率地层相遇的部位; (5)岩墙密集区的小岩体。据此,可在南阿拉套山划出为六个勘查靶区(A、夏尔敖腊靶区,B、米尔其克岩体靶区,C、勒根乌苏-科克塔舒根乌苏靶区,D、阿尔夏提靶区,E、布图哈马尔西南岩体靶区,F、诺尔特靶区),涵盖了区域矿产调查发现的20个矿点(床)中的8个。如果将预测靶区的范围稍微扩大,则可以涵盖15个矿点(床)。据此,可以认为利用宽谱系岩墙群进行成矿预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2.
湖南白马山复式花岗岩基年代学及对区域构造变形时间的约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雪峰山东麓新元古界-中生界发育有南北向、近东西向、北东-北北东向三组褶皱,它们是华南古生代以来多期构造变形的产物,其形成时代是讨论江南古陆属性的重要依据。白马山复式花岗岩基侵入到这几组褶皱之中,成为限定这三期褶皱时代的重要地质体。岩基中最老的水车超单元花岗岩至少在411 Ma就已侵位并至少延续到381 Ma。该期岩浆侵入到南北向褶皱核部,结合卷入褶皱的最新地层,确定南北向褶皱形成于中志留-晚志留世。北东-北北东向褶皱为晚三叠世岩浆直接侵入,其形成至少在200 Ma之前,结合前人资料,北东-北北东向褶皱形成于晚三叠世。近东西向褶皱被北东-北北东向褶皱和断裂叠加或切割,卷入褶皱的最新地层为下三叠统,该方向褶皱形成时代为中三叠世。近南北向褶皱代表了早古生代末的广西运动,近东西向和北东-北北东向褶皱均形成于印支运动,是扬子地块与华夏地块在三叠纪顺时针旋转过程中不同阶段相互作用的结果。华南内陆的变形受控于板块边缘构造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63.
雪峰造山带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呈自南往北由NNE→NE→EW向的弧形展布.笔者近几年来在区域地质调查和有关基础地质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针对雪峰造山带及邻区构造变形和构造演化方面存在的若干地质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新的认识或进展.(1)于雪峰造山带中段东部地区发现新的变形类型即大型膝褶带;造山带南段-中段在加里东期和早中生代均在NW-NWW向挤压下发生过显著的构造变形和隆升;溆浦-靖州断裂东、西两侧分别为区域雪峰推覆构造的根带和中带,变形强度以该断裂为界东强西弱;南段-中段东部在加里东运动和早中生代构造运动中均具有背冲构造样式,但早中生代背冲构造的中轴相对加里东期向西迁移20~25km以上.雪峰造山带北段西部也具背冲构造样式,加里东期逆冲推覆强度和隆升幅度明显大于南段-中段,暗示加里东运动区域挤压应力方向为SN向.(2)前人于沅麻盆地东部及东侧外围地区厘定的多个“飞来峰”实为与逆冲断裂和正断裂有关的断夹块.(3)沅麻盆地中新生代经历了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区域NW-NWW向挤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区域SN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NWW-近EW向挤压、早白垩世区域NW-SE向伸展、晚白垩世SN向伸展、古近纪中晚期NE向挤压以及古近纪末-新近纪初NW向挤压等7期构造事件,其中多数事件在靖州盆地断裂与节理变形中同样得到反映.(4)详细的构造解析确证湘东南印支运动挤压应力方向为NWW向、构造线走向为NNE向,否定了近年来部分研究者提出的该地区SN向挤压观点.(5)湘中盆地西部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为自北西向南东逆冲,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自南东向北西逆冲;盆地西部向SE逆冲主要与雪峰造山带东缘向SE逆冲以及城步-新化岩石圈断裂向西俯冲有关.(6)雪峰造山带以西、齐岳山断裂以东褶皱带内的桑植-石门复向斜具“复杂褶皱”样式,沿河地区褶皱为典型隔槽式褶皱;提出褶皱变形主要受区域水平挤压作用下原地基底和盖层的收缩及其导生的滑脱和逆冲控制,这一新的模型可以较好地解释前人雪峰西推模型难以解释的几个重要地质事实.(7)新元古代中期雪峰造山带经历了880~820Ma的岛弧岩浆作用、820~810Ma的弧-陆碰撞、810~800Ma的后碰撞以及800~630Ma的裂谷盆地等4阶段演化过程,其中裂谷盆地早期板溪期和晚期南华冰期的界线年龄为720Ma,而不是一般认为的780Ma或760Ma.(8)钦杭结合带对应于武陵期古华南洋,湖南境内该带与扬子陆块的分界可能沿浏阳南桥-新化-隆回-城步一线(浏阳-城步汇聚带),与华夏陆块分界可能沿川口-常宁-双牌一线(川口-双牌汇聚带).(9)雪峰造山带及其东侧加里东期花岗岩为后碰撞S型花岗岩,可分为早志留世(约430~445Ma)和志留纪末-泥盆纪初(410Ma左右)两期,分别与奥陶纪末-志留纪初的北流运动和志留纪后期的广西运动有关;城步-新化断裂以东经历了北流运动和广西运动两期变形及早、晚两期花岗质岩浆活动,断裂以西仅经历广西运动变形及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城步-新化断裂以东志留系的缺失为沉积缺失.(10)印支期花岗岩主体为晚三叠世后碰撞S型花岗岩,与中三叠世后期印支运动陆内强挤压变形有关,表明印支运动强度不大的观点难以成立.(11)湘东南晚三叠-早侏罗世盆地不是前人所认为的挤压类前陆盆地,而是区域SN向挤压下先期(印支运动)NNE向断裂产生EW方向伸展形成的拉张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靖州盆地是挤压类前陆盆地,而不是前人所认为的走滑拉分盆地. 相似文献
64.
65.
小墨山岩体侵位于中元古代冷家溪群中,由两期侵入体组成,早期为粗中粒-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末期为细粒黑(二)云母二长花岗岩.通过锆石SHRIMP U-Pb 法测得岩体侵位年龄为122.5±2.1 Ma(2σ),MSWD=1.9,成岩时代为早白垩世.主元素中,SiO2变化于67.20%~75.16%,K2O含量高,且K2O>Na2O,K2O/Na2O为1.16~1.72;ASI值变化于0.96~1.10之间,平均1.02,属准铝质-微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Rb/Sr=0.27~15.13;Nb/Ta=15.9~17.1,为锶和铌亏损型.ΣREE总体较高,重稀土含量相对较高,轻重稀土分馏稍弱,ΣCe/ΣY为 0.49~6.18,(La/Yb)N为0.66~15.54.有较高的εNd(t),为-6.8~-8.7;T2DM相对较小(1.47~1.62 Ga).综合研究表明,小墨山花岗岩石为壳源型富黑云母过铝花岗岩类(CPG),其成因应为下地壳物质和上地壳物质混合而成,与花岗岩底侵作用或注入地壳中的幔源岩浆有关,形成的构造背景为陆内挤压造山向非造山转换的后造山拉张环境,是在紧随侏罗纪挤压造山运动之后的构造松驰和拉张减薄条件下所形成. 相似文献
66.
67.
在阿尔金山南、北两侧发现2类榴辉岩,即浅色富镁铝型榴辉岩和暗色富铁型榴辉岩,表明阿尔金构造带是由多个前寒武纪地块在显生宙初与塔里木地块东南缘多次俯冲-碰撞拼贴的产物.发现或识别出测区南部为主夷平面残留区,并通过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确定主夷平面在13Ma左右前即已基本形成,上新世末3.7Ma左右解体,对颇有争议的青藏高原主夷平面发育与解体的时代问题的探讨补充了重要资料.查明银石山地区(青藏高原北缘)晚新生代区域构造体制总体为南北向挤压,在区域上首次发现逆冲断裂导致差异抬升,为客观、全面地认识青藏高原隆升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构造机制补充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68.
1∶25万常德市幅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对洞庭盆地第四纪地质特征及演化进行了重点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进展及成果:①厘定了洞庭盆地及周缘隆-凹构造格局,并分别对洞庭盆地各次级构造单元及其周缘地区的第四纪地质特征及演化进行了详细解剖。②通过孢粉组合和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重塑了第四纪气候演化过程;通过重矿物组合探讨了洞庭盆地南部河湖变迁以及构造沉降过程。③确定洞庭盆地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处于断陷阶段、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处于拗陷阶段,并详细查明了各阶段构造活动特征,提出了新的构造活动动力机制模式。④新提出“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概念,对图区进行了构造-沉积地貌类型的划分。 相似文献
69.
长株潭地区第四纪断裂发育,但与其相关的研究工作非常薄弱.本文根据野外观测资料和第四纪沉积等厚图,结合前人已有资料,对长沙—湘潭一带第四纪断裂发育特征进行了归纳总结,初步厘定了第四纪断裂活动期次,探讨了断裂活动的时代和构造背景.区内第四纪规模断裂以NE 向为主,次为NNE 向和NW 向,个别EW 向~NW W 向;不同走向断裂均可为正断裂或逆断裂;部分断裂为晚更新世以来仍有活动的活动断裂.湘潭九华奔驰路开挖剖面上产状陡倾的小断裂发育,并可分为NW 向左行走滑断裂、NE 向右行走滑断裂、EW 向左行走滑断裂以及NNE 向正断裂等4组.根据奔驰路小断裂的活动期次,结合规模断裂的发育特征和区域构造背景,初步总结提出长沙—湘潭地区第四纪断裂活动可分为4期:第一期为NE 向、NNE 向、NW 向、EW 向的规模正断裂和小型正断裂,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更新世中期的区域伸展构造环境;第二期为NE 向~NNE 向规模逆断裂,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区域NW 向挤压应力;第三期为奔驰路NW 向左行走滑与N E 向右行走滑小断裂,形成于中更新世末—晚更新世区域EW 向挤压应力;第四期为N W 向逆断裂及奔驰路EW 向左行走滑小断裂,形成于晚更新世—全新世区域NE 向挤压.上述第一期断裂可能与地幔上隆背景下深部物质迁出导致洞庭盆地及周缘产生伸展断陷有关;后3期断裂可能分别与菲律滨板块、青藏块体、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挤压有关.本文研究反映出区域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构造体制及动力机制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0.
湖南炎陵印支期隔槽式褶皱形成机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查明湘东南印支期褶皱特征及形成机制,对炎陵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地质填图和野外观察。调查表明,泥盆纪跳马涧组与前泥盆纪褶皱基底间不整合界面在空间上组成背、向斜,表明褶皱基底参与了印支期褶皱作用。平面上,向斜出露宽度及延伸规模明显较背斜小,向斜转折端表现清楚且狭窄尖长,而背斜转折端没有清楚显示;剖面上,不整合界面靠近向斜核部产状陡,向两翼方向迅速变缓。反映出背斜平缓开阔、向斜紧闭狭窄且侧翼呈上拱尖棱状的隔槽式褶皱特征。印支期褶皱呈北北东向,横跨在前泥盆纪褶皱基底中加里东期北西向褶皱之上,但未对加里东期褶皱造成明显地叠加改造效应,说明前泥盆纪地层在印支运动中没有发生明显地弯滑褶皱作用。露头显示,褶皱过程中盖层未沿不整合界面产生明显滑脱。因此,认为炎陵地区隔槽式褶皱形成于基底(厚皮式)横向收缩与压扁作用,并从理论上论证了其隔槽式褶皱不可能是盖层沿基底滑脱的产物,纠正了前人的薄皮式观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