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51篇 |
免费 | 607篇 |
国内免费 | 56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5篇 |
大气科学 | 504篇 |
地球物理 | 368篇 |
地质学 | 1490篇 |
海洋学 | 375篇 |
天文学 | 29篇 |
综合类 | 182篇 |
自然地理 | 2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8篇 |
2023年 | 81篇 |
2022年 | 99篇 |
2021年 | 103篇 |
2020年 | 68篇 |
2019年 | 102篇 |
2018年 | 82篇 |
2017年 | 71篇 |
2016年 | 67篇 |
2015年 | 69篇 |
2014年 | 128篇 |
2013年 | 108篇 |
2012年 | 123篇 |
2011年 | 129篇 |
2010年 | 114篇 |
2009年 | 127篇 |
2008年 | 104篇 |
2007年 | 126篇 |
2006年 | 126篇 |
2005年 | 107篇 |
2004年 | 111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71篇 |
2001年 | 84篇 |
2000年 | 90篇 |
1999年 | 106篇 |
1998年 | 89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82篇 |
1995年 | 77篇 |
1994年 | 90篇 |
1993年 | 77篇 |
1992年 | 76篇 |
1991年 | 78篇 |
1990年 | 68篇 |
1989年 | 55篇 |
1988年 | 23篇 |
1987年 | 31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14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0篇 |
1974年 | 3篇 |
1966年 | 5篇 |
1964年 | 4篇 |
1959年 | 5篇 |
1958年 | 7篇 |
1957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全新世软体动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江苏宜兴骆驼墩、西溪遗址化石丰富,除软体动物外,还有植物、孢粉、昆虫、脊椎动物等。作者研究的软体动物化石,计有8属17种,其中有一新种:CorbiculayixingensisHuangetCaisp.nov.,隶属于双壳类(Bivalvia)的珠蚌科(Unionidae)、蚬科(Corbiculidae)及腹足类(Gastropoda)的田螺科(Viviparidae)。可分成3个组合类群,一是Unio-Cuneopsis类群,本类群属种个体数量虽然少,但地质历程长,从第三纪晚期中新世至第四纪全新世均有,代表古老的类群。如:CuneopsisspockiLeroy最早发现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二连第三纪晚期中新世通古尔期;UniotschiliensisSherany曾发现于河北张家口岔道口更新世早期,上述二种均未见现生种。二是Arconaia-Lamprotula类群。这个类群从第四纪早期至现代河、湖、池塘、水库中均有分布。其中Arconaia-laneceolata(Lea)见于江苏沭阳钱集西南更新世早期。Lamprotula(Sinolamprotula)leai(Gray)见于河南三门峡更新世早期。三是Corbicula-Bellamya类群。该类群时代长,分布广,适应性强,属种个体数量极多,其中CorbiculalargilliertiHeude从第三纪晚期至现代均有。化石种曾发现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四子王旗第三纪晚期;山西垣曲,陕西大荔更新世早期;但在江苏金坛、江阴、宜兴的全新世时大量发育、繁衍、繁盛。以致现代长江流域太湖、洞庭湖、鄱阳湖及其相通的河流中也有,为中国广泛分布的特有种,本种似乎起源于中国内蒙古,而后向西、向南迁移。Bellamyaquadrata(Benson)见于广西桂林南郊全新世,也有现生种。 相似文献
112.
113.
中国极端气候变化观测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评述、总结了近年有关中国极端气候变化的观测研究成果,讨论了尚未解决的科学问题和今后应重点加强的工作方向。已有研究表明,1951年以来中国大陆地区极端气候事件频率和强度发生了一定变化,但不同类型和不同区域极端气候变化存在明显差异。从全国范围看,与异常偏冷相关的极端事件如寒潮、冷夜和冷昼天数、霜冻日数等,显著减少减弱,偏冷的气候极值减轻;与异常偏暖相关的暖夜、暖昼日数明显增多,暖夜日数增多尤其明显,但高温事件频数和偏热的气候极值未见显著长期趋势;全国平均暴雨和极端强降水事件频率和强度有所增长,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西部特别是西北地区有较明显增长,而华北、东北中南部和西南部分地区减少减弱;多数地区小雨频数明显下降,偏轻和偏强降水的强度似有增加;全国遭受气象干旱的范围呈较明显增加趋势,其中华北和东北地区增加更为显著;登陆和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台风频数有所下降,其造成的降水总量有较明显减少;北方地区的沙尘暴事件从总体上看有显著减少减弱趋势;我国东部部分地区夏季雷暴发生频率也存在较明显下降趋势。现有工作表明,在涉及极端气候变化研究的资料处理和分析方法方面还有改进余地。观测资料的非均一性,以及观测环境改变和城市化对地面气候要素变化趋势的影响偏差,需要进行深入评价和客观订正。此外,目前对于区域极端气候变化的综合分析还较薄弱,在极端气候变化机理的研究方面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4.
CFG桩是水泥粉煤灰碎石桩的简称.长螺旋钻孔泵压灌注CFG桩在层状土层的软硬分界处及软土中出现缩径,通过降低提钻速率和设置降水井点,缩径问题有所缓解,采取复打技术后彻底解决了缩径问题. 相似文献
115.
116.
软岩边坡变形破坏规律及其对城市设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抚顺西露天矿大规模倾倒滑移变形体变形规律研究为例,受软弱夹层控制的软岩边坡变形破坏规律及其变形破坏对城市工业设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7.
青藏高原东部新生代钾质碱性系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岩石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东部新生代钾质碱性系列的岩石,包括深成岩、火山岩和煌斑岩,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岩石化学成分均富碱、高钾、K2O/Na2O比值远大于1,高度富集Sr、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HFSE),及物质来源于富集地幔源区的Sr、Nd、Pb同位素组成等,均显示钾质碱性系列的岩石特有的特征,其形成与印度和欧亚两大陆碰撞,导致青藏高原北、东部在40Ma左右出现的大型走滑拉分带,致使地壳变薄以及地幔上拱的构造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18.
本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五国及毗邻的中国西南地区地层的对比研究,依据研究区构造演化、沉积岩石组合和古生物群特征将整个区域划分为5个地层分区:冈瓦纳型的印度地层区、过渡型亲冈瓦纳的滇缅马地层区、过渡型亲华南的印支地层区、属劳亚大陆的扬子地层区和华夏地层区。论述了地层区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对各地层区间做了沉积演化对比,进而阐明了区域的重要构造事件与洋盆沉积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19.
东海陆架前缘斜坡(冲绳海槽西坡)北部的断块隆脊地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陆架前缘斜坡(冲绳海槽西坡)北部的断块隆脊,是呈长条形的脊状台式隆起,位于29°30′N-31°10′N;128°00′E-128°20′E之间。其由NNE向链状排列的断块山地组成,且与NNE向的断裂构造相一致,其顶部水深约300m~400m左右。从实测单道地震剖面看,隆脊的东西两侧均有断层出现。隆脊西坡倾向陆架一侧,坡度大,有的地方坡度超过10°;而东侧坡度较缓,仅1°左右,缓倾至海槽西坡坡底,并以沟坎式与冲绳海槽槽底相连。冲绳海槽地区的构造运动,使隆脊地区受到断裂构造的作用。NNE向的大断裂使该隆脊位置的东西两侧断裂下降而中间抬起,加之下部岩浆上侵,显现出链式排列的断块山地,表现为一条长形的断块隆脊构造地貌体。推测该地貌体形成的时期较晚,它是与断层的发生同时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120.
利用区域加密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对泸州2014~2021年共计70次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概念模型分型和预报指标研究。结果表明:根据不同分型建立预报概念模型,共可分为西风大槽移动型、低涡切变型、东风波扰动型、南风型,以前两种类型为主,其它为辅;通过对极端性暴雨的研究发现,泸州北部区县的极端暴雨与西面的低槽、低涡、切变线的稳定少动有关,且形成这些系统的500 hPa、700h Pa风速均达到了12 m/s;而南部区县的极端暴雨与东风波扰动、台风外围偏东气流的移动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