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9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72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73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400篇
海洋学   7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7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1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湖南桃源县西安钨金矿床位于湘西矿化集中区西安金锑钨成矿带的中部,距沃溪钨锑金大型矿床约15km,是湖南重要的钨金矿床。前人研究注意到该矿区内含矿地层及断裂构造叠加对矿床形成的控制作用。文章通过矿区地质研究和地球物理测量,结合区域地质演化和对前人资料的分析,发现该矿区还存在重要的褶皱构造。对该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提出了新的认识,该矿床的形成除受地层和断裂构造控制之外,还受到褶皱构造的明显控制,提出了:有利地层和缓倾斜EW向层间滑动断裂带叠加控制了矿化带的形成和分布,高角度NE向断裂是重要的导矿构造,褶皱构造的叠加控制了矿床的形成和分布,次级褶皱尤其是背斜构造的叠加则控制了矿体的形成和分布,该矿床的成矿有利地段是地层和层间滑动断裂带之上叠加了褶皱构造的地段。  相似文献   
182.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Ms8.0)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地区(四川汶川)发生了Ms8.0级地震。震后野外考察表明,5.12汶川地震发生在NE走向的龙门山断裂带上,该断裂带晚新生代以来的逆冲速率小于1mm/a,GPS观察结果表明其缩短速率小于3mm/a。这次5.12汶川地震造成了多条同震逆冲地表破裂带,总体长约275km,宽约15km,发震断裂机制主要为逆冲作用(由NW向SE逆冲)伴随右旋走滑。地表主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映秀—北川断裂发育,长约275km,笔者称为映秀—北川破裂带,破裂带具有逆冲兼右旋走滑性质。地表次级破裂带沿龙门山断裂带的前缘断裂安县—灌县断裂南段发育,长80km,笔者称为汉旺破裂带,破裂带基本为纯逆冲性质。在这两条破裂带之间发育两条更次一级的同震地表破裂带:一条长约20km呈NE走向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深溪沟破裂带,由于这条破裂带靠近主破裂带南段,并且与主破裂带变形特征一致,因此,笔者将深溪沟破裂带划归映秀—北川破裂带;另一条长约6km呈NW走向、由SW向NE逆冲并兼有左旋滑动的地表破裂带,笔者称为小鱼洞破裂带,它连接映秀—北川破裂带和汉旺破裂带,成为侧向断坡。另外,在灌县—安县断裂东侧的四川盆地内,由都江堰的聚源到江油发育一条NE向的沙土液化带,它可能是四川盆地西部深部盲断裂活动的结果。同震地表破裂带的分布特征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断裂具有强烈的逆冲作用并伴随较大的右旋走滑,断裂向四川盆地扩展。在龙门山断裂带上类似2008年5月12日Ms8.0汶川大地震的强震复发周期为3000~6000a。  相似文献   
183.
利用验潮站资料的中国近岸海潮模型精度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全球海潮模型在我国近海海域精度较差的问题,该文采用中国沿岸30个长期验潮站的调和常数,对比了3种全球海潮模型DTU10、TPXO7.2、NAO.99b和1个区域海潮模型NAO.99Jb在中国沿岸的准确度。通过海潮模型与验潮站分潮的振幅中误差、迟角中误差以及8个主要分潮的预报误差,对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北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NAO.99Jb在中国海域精度最高,NAO.99b次之。在渤海海域,DTU10在Q_1分潮精度最高,NAO.99b在K2分潮精度最高,其余分潮均是NAO.99Jb精度最高;在黄海海域,NAO.99b在Q_1分潮精度最高,其余分潮均是NAO.99Jb精度最高;在东海海域,DTU10在Q_1分潮精度最高,TPXO7.2在P1精度最高,NAO.99Jb在O1、M2分潮精度最高,其余分潮均是NAO.99b精度最高;在南海北部海域,DTU10在N2、S2分潮精度最高,其余分潮均是NAO.99Jb精度最高。  相似文献   
184.
邹磊磊  付玉 《极地研究》2017,29(2):270-278
北极航道管理与北极渔业管理都是由气候变化所催生的北极重要事务。由于同处北极,两者面临着一些共性的管理问题,使两者之间具有了一定的可比性。两者的对比研究显示,北极航道管理机制构建过程体现了国际合作的精神,航道管理制度体系在形成之初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以期得到完善,依托国际组织制定航行规则也有利于未来北极全面通航后执行统一协调的航道管理制度,这些北极航道管理实践中所体现的管理理念和路径对北极渔业管理具有启示作用。对比研究也揭示了北极渔业所面临的管理瓶颈,具体表现为北极5国谋求北冰洋公海"领导者"地位的单边主义行为,以及北极渔业现阶段所呈现出的"碎片式"管理格局。为实现北极渔业可持续性发展,北极5国之间、北极5国与北极域外国家之间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同时适时成立相应的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以协调并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5.
重复重力测量结果计算垂线偏差的时间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滇西和华北地震重力监测网28期和39期重力测量资料,利用Vening-Meinesz公式,分别计算了下关和北京两地垂线偏差的时间变化.结果表明:① 垂线偏差的时间变化幅度一般在0.1以内,年际变化幅度在0.02以内;② 重复重力测量方法可在0.01的可信度范围内确定垂线偏差的时间变化,对比计算结果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③ 不同地点和方向的垂线偏差变化既存在相同点也存在不同点,它们将有可能为区域性的地球物理事件和大范围或全球性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6.
近景摄影测量用于直接生成塑像施工图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高 6.1 9m的塑像模型实施近景摄影测量以直接生成高 61 .9m铜表面塑像的施工图纸。本文报道此工程中建立精度为± 0 .0 5 mm的特高精度工业测量控制网、在解析测图仪上同时处理 4个像对、对塑像进行表面处理、统计塑像耗铜量以及直接提供铜塑像施工图纸等项研究成果。与相仿工程相比较 ,本工程的资金投入与耗时有大幅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187.
最近几年,一些消减带内的俯冲大地震再次破裂了以前巨大地震曾破裂过的板块边界地段引人注目。有关破裂了板块边界同一部位的相继发生的两次大地震的已有地震资料,提供了比较这两次地震的地震矩释放空间分布的机会。本文对发生在板块边界地段的地震作了此种比较,这些地段曾在下列地震中遭到破坏;(1)1957年(MW=8.6),1986年(MW=8.0和1996年(MW=7.9)的阿留申群岛地震;(2)1963年(NW=85)和1995年(MW=8.5)和1995年(MW=7.9)的千岛群岛地震;(3)1971年(MW=8.0)和1995年(MW=7.7)的所罗门群岛地震;(4)1968年(MW=8.2)和1994年(MW=7.7)的本州北部地震。以前的研究已经确定了4次初步大地震和2次复发地震的矩释放的空间分布。这里,运用长周期面波和宽频带体波的经验格林函数分析得到的震源时间函数,反演确定了最近3次地震的滑动分布。通过比较相继地震破裂矩释放的空间分布,发现断层重复滑动图象有很大差异。1994年本州北部地震和1995年所罗门群岛地震,基本上填充了以前地震遗留下来的没有滑动的地区,而不是同一凹凸体的重新断裂。1995年千岛群岛地震和1996年阿留申群岛地震重新破裂了先前地震确定的凹凸体分布地段,但具有不同的滑动量。本研究提供了环太平洋板块边界的大震的复发性质比主要凹凸体的重复破裂更为复杂的一个直接的证据,无论是从整个断分段上发生的破裂是通过重复发生的具有接近相同的破裂长度、破裂地点及滑动大小的事件来实现这一点来说,还是从各个凹凸体在后续的地震循环中以相同的滑动函数发生破裂这一点来说,所研究的4个板块边界的断层滑动都不支持特征地震式的滑动模型。这些连续发生的滑动图象与滑动复杂性仅取决于不变的几何和构造的非均匀性的物理模型不符,而表明考虑动力学同样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8.
施甸地震强震观测记录及其初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2001年4月12日发生的施甸5.9级地震中,依据地震预报意见布设在滇西的短临跟踪临时强震台网获取了该次地震的强地面运动记录,最大加速度峰值达515gal(未校正),获取大于500gal主震记录,这在我国还是首次,对记录的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89.
利用两种天然构造变形估算岩石古流变参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佐勋  付永涛 《地球科学》1997,22(4):390-394
肿缩石香肠构造和能干层褶皱作为自然构造有的产物,其几何形态理所当然地能够反映构造变形时温压条件下岩石的流变性质,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对北京西北部分肿缩石香肠构造进行了测量,得以方解石石英脉的应力指数为3.61~7.69,与云母大理岩的粘度比为8.74~18.32;板岩中的石英脉的应力指数为2.57~4.75,与板岩的粘度比为94.8~175.8,白云岩中硅质条带的应力指数为2.25~3.93,对白  相似文献   
190.
钠木钦金多金属矿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区域成矿以铜、金、铁矿为主.研究认为,钠木钦铜矿体受中二叠世下拉组地层与早白垩世中酸性侵入岩接触带——夕卡岩控制,而金矿体则主要受近东西向断裂构造控制,铜矿成矿类型为夕卡岩型,金矿成矿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矿区Ⅰ、Ⅱ、Ⅲ号矿体的深部及Ⅱ号铜矿体的西部还具有较大的找矿空间.对矿区矿床特征的研究发现,钠木钦矿与区域上的尕尔穷等矿床具有较为相似的地质背景及成矿特征,但也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