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35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攀枝花红格地区变质岩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万区调发现,红格地区变质岩不是前震旦系区域变质岩,它与邻近的会理群变质岩特征有明显的不同,而与把关河地区震旦系上统把关河砂岩、观音崖组和灯影组在岩性组合特征、岩石化学特征和稀土元素特征方面比较,则有惊人的相似。它们是震旦系的沉积岩受华力西—印支期岩浆作用的影响而变质的热接触变质岩。  相似文献   
272.
南苏鲁造山带根部的物质组成及变质作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在南苏鲁地区,大陆造山带根部主要由5种不同化学成分的岩石类型组成,分别以石榴石橄榄岩、榴辉岩、片麻岩、石英岩和大理岩为代表。它们的原岩是古老的花岗质侵入岩、表壳岩和基性一超基性侵入岩,并一起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正变质的花岗质片麻岩是超高压变质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构成了花岗质和奥长花岗质岩石组合,不同于典型的TTG岩系。变质火山岩具有双峰式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很可能形成于大陆裂谷环境。除幔源石榴石橄榄岩以外,其他各种岩石都具有可变的、但均低于正常变质岩的氧同位素值,表明其原岩曾在地壳浅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水—岩交换作用,并在整个超高压变质过程中保持其米级尺度的不均匀性。新的温、压计算结果表明,石榴石橄榄岩的形成条件可能是1100—1200℃和6.5—8.0GPa,地热梯度等于或小于5℃/km,即以前认为变质作用不可能达到的“禁区”。  相似文献   
273.
青藏高原冻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湿地分布区之一,其碳循环系统在陆地生态环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系统地研究青藏高原冻土区湿地甲烷排放特征,采用静态箱采气法,通过对近地表游离气甲烷碳同位素含量进行现场测定;结合吸附气烃类气相色谱分析,利用已有的天然气气源判别图解,对研究区甲烷气源成因进行判别。结果显示,在青藏高原冻土区木里地区,土壤甲烷排放在春季最高,以生物成因为主,夏季为混合成因,秋季较低,且以热成因为主,生物作用是影响该区甲烷排放的主要因素,同时地下天然气水合物中的气体逸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区地表甲烷浓度。  相似文献   
274.
南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中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记录   总被引:14,自引:11,他引:14  
通过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原岩重塑.揭示超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形成于由大陆玄武质岩石、辉长岩、表壳岩和花岗岩组成的被动陆缘拉伸构造环境。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中不同类型超高压变质岩石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表明。花岗质片麻岩原岩年龄为780~680Ma;榴辉岩、石榴角闪岩的原岩年龄为765~730Ma,副片麻岩中包含了730Ma、680Ma、621Ma和较年轻的继承性碎屑锆石和结晶锆石年龄。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表明,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正片麻岩类和榴辉岩的原岩所代表的花岗岩浆和基性岩浆活动为罗迪尼亚超大陆形成后的新元古代裂解事件的产物.而副片麻岩的原岩为新元古代.古生代时期形成的扬子被动陆缘的沉积-火山表壳盖层,它们与结晶基底一起在240~220Ma期间经历了超高压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275.
柴北缘大柴旦榴辉岩呈透镜状产于以角闪岩相变质条件为特征的片麻岩中.选择新鲜的保存较好的榴辉岩分别进行U-Pb和Ar-Ar同位素年代学测定,含石榴子石的白云母片麻岩(此榴辉岩的围岩)被选用于白云母的Ar-Ar测定.榴辉岩的U-Pb测定显示206Pb/238U表面年龄统计权重平均值为(494.6±6.5)Ma,代表榴辉岩的峰期变质作用年龄.同样榴辉岩样品的多硅白云母被分选出用于39Ar-40Ar年代学测定.测定结果获得的坪年龄为(466.7±1.2)Ma,等时线年龄为(465.9±5.4)Ma,代表榴辉岩在退变过程中的冷却年龄;围岩中白云母的39Ar-40Ar年代学测定,获得等时线年龄为(477.67±17.72)Ma.相似的Ar-Ar年龄值表明,榴辉岩和围岩在抬升过程中经历了一致的冷却及退变质历史.  相似文献   
276.
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的长期俯冲过程中,而且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过程中叠加了强烈的新生代岩浆作用,是世界上典型的复合型大陆岩浆弧,已经成为研究汇聚板块边缘岩浆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与再造的天然实验室。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我们将冈底斯岩浆弧的岩浆构造演化划分为5个阶段:第1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之前,以新特提斯洋岩石圈长期正常俯冲和钙碱性弧岩浆岩的发育为特征;第2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时期,以活动的新特提斯洋中脊发生俯冲和强烈的岩浆作用与显著的新生地壳生长为特征;第3阶段发生在晚白垩世晚期,以残余的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和正常弧型岩浆作用为特征;第4阶段发生在古新世至中始新世,以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岩石圈回转和断离,及其诱发的幔源岩浆作用、新生和古老地壳的强烈再造为特征;第5阶段为发生在晚渐新世到中中新世的后碰撞阶段,深俯冲印度岩石圈的回转和断离,或加厚岩石圈地幔的对流移去导致了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和埃达克质岩石的广泛发育,同时伴随幔源钾质超钾质岩浆作用。冈底斯弧岩浆作用与岩浆成分的系统时空变化很好地记录了从新特提斯洋俯冲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完整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77.
冈底斯岩浆弧东段沉积岩的早新生代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藏高原南部冈底斯岩浆弧形成于中生代以来新特提斯洋俯冲和新生代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过程中。岩浆弧东部出露的中—新生代变质岩是研究大陆地壳组成、生长和再造的理想窗口。本文选择早新生代的变质沉积岩——石榴子石矽线石云母片岩和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进行了岩石学和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石榴子石矽线石云母片岩由石榴子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矽线石、石英和金红石组成,峰期变质条件为730~750℃和0.78~0.81GPa。片岩和片麻岩中的锆石由继承的碎屑核和变质边组成,变质边给出的~(206)Pb/~(238) U年龄为51~72Ma,继承碎屑核给出的~(206) Pb/~(238) U(或~(207) Pb/~(206) Pb)年龄在314~3286 Ma之间,并具有340Ma、550Ma、1100~1200Ma、1500~1600Ma和1800Ma年龄峰值,表明这些变质岩的原岩可能形成于晚石炭世。本文研究表明,冈底斯弧东段的古生代沉积岩在早新生代的碰撞造山过程中被埋藏到约25km深的中-下地壳,经历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和部分熔融,由此导致了岩浆弧中-下地壳组成和同碰撞岩浆岩化学成分的变化。  相似文献   
278.
地球化学基线是区分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的重要参数.在采集和测试自贡市龙潭镇内168个表层土壤样品的基础上,采用了地质统计学方法建立了研究区内重金属元素As、Cd、Cr、Pb、Hg、Cu、Ni、Zn的地球化学基线.在此基础上,应用地质累积指数方法评价了表层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状况.结果表明:区内各重金属元素基线值为As(3.86 μg/g)、Cd(0.183μg/g)、Cr(66.41 μg/g)、Pb(28.19 μg/g)、Hg(0.037 μg/g)、Cu( 23.1 μg/g)、Ni(24.5 μg/g)、Zn(62μg/g);研究区内Cd和Hg的污染较突出,各重金属元素的地质累积指数排序为:Cd>H g>Zn>Cu>As>Cr>Ni>P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