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4篇 |
免费 | 63篇 |
国内免费 | 1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篇 |
大气科学 | 95篇 |
地球物理 | 71篇 |
地质学 | 137篇 |
海洋学 | 120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13篇 |
自然地理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5篇 |
2020年 | 17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12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9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9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12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16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4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7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2018年4月在“福建省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及其邻近海域布设31个站位进行底拖网调查取样,共鉴定渔获物45种,其中甲壳类21种、贝类14种、鱼类10种。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的站位出现率为38.71%。站位的质量密度平均为975.68 kg/km2(0~23 384.53 kg/km2),个数密度平均为2.983×104个/km2(0~59.607×104个/km2)。西施舌种群在渔获物中的IRI值高达 1 556.5 \[仅次于截形白樱蛤(Psammacoma gubernaculum)],为优势种,表明西施舌在保护区生物资源组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保护区内西施舌的站位出现率及质量密度明显高于区外,表明西施舌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保护区范围内;西施舌种群的年龄组分布较广,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大部分西施舌均达到性成熟年龄和大小,表明资源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潜力。与2006年和2012年的调查结果相比,保护区2018年西施舌资源比2012年有显著提高,分布范围亦有明显扩大,但尚未恢复到2006年的总体水平。综上可以看出,西施舌资源保护区范围总体界定合理,西施舌资源保护显见成效;“福建省长乐海蚌资源增殖保护区”范围内不同区块实行不同程度的禁捕、限捕管控,2011年以来累计放流西施舌种苗253.07万粒,对于西施舌资源恢复和养护管理是有效的举措。 相似文献
82.
83.
2001年冬季渤海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研究了2001年冬季覆盖渤海56个测站的浮游植物物种及其群落特征。共发现浮游植物3门37属72种(不包括未定名物种)。物种主要以温带近岸型硅藻为主,优势种主要尖刺伪菱形藻、浮动弯角藻、偏心圆筛藻、具槽帕拉藻(Parnlia sulcata)和环纹劳德藻。其中的尖刺伪菱形藻、偏心圆筛藻和具槽帕拉藻是冬季渤海浮游植物的关键种。分析认为: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由浮游硅藻的分布所决定。同1983年同期资料相比发现,优势种没有较大变化,但其优势程度顺序和细胞丰度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整个浮游植物群落的细胞丰度有大幅度增加。冬季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的多样性程度是低的。 相似文献
84.
85.
86.
近30年中国暴雨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利用1981—2010年全国2400多个站的降水资料,分析了暴雨过程和暴雨日的年、季、月气候分布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南方地区暴雨过程明显增多,但以短持续性强降水过程为主,尽管总暴雨日较多,但总降水量不及20世纪90年代。年(月)降水量与年(月)暴雨日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江南春雨阶段平均雨量大,暴雨日数相对较少。最大年暴雨日数分布与年平均暴雨日数分布极为相似,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但数值上是平均暴雨日数的两倍,甚至更多,并且受地形影响,呈现出多中心特点。由于受影响的天气系统不同,即使是同一省的不同地区最大月平均暴雨日数出现的时间也不尽相同。2000年以后暴雨日数总体呈增加趋势,一年中暴雨开始时间早,结束晚,暴雨出现的时段较以往更长。在近年来极端降水事件及次生灾害频发的背景下,详细了解暴雨的年、季、月平均分布、最大值分布及时空变化特征,可以为定量强降水的预报提供更好的气候背景参考。 相似文献
87.
吉林省大黑山条垒南段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大黑山条垒南段的地质建造及构造形变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将本区古生代晚期一中生代构造演化史划分为3个构造阶段,即海酉一印支期、燕山期和四川期。不同时期的构造变形、岩浆活动和应力场等特征不同:海西-印支期以SN向挤压为主;燕山期为NW-SE向挤压,平均差应力值为112.5MPa;四川期最大主压应力轴呈NNE-SSW向,平均差应力值为101.4MPa。四川期为本区构造格架基本定型的时期。 相似文献
88.
89.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程领域面对坚硬岩石的情况越来越多,传统机械开挖方式的效率和经济性难以保障,而微波辅助破岩具有较好的工程应用前景。岩石是由不同矿物组成的,不同矿物对微波的敏感程度不同,其敏感程度与矿物的族类、晶型和铁元素含量有关。当岩石处于微波场中时,不同敏感性矿物间的差异性膨胀能够在矿物边界和内部产生热应力,从而有效弱化岩石。影响岩石弱化效果的主要因素可分为微波条件和岩石条件两大类。一般而言,岩石强度随着微波功率与照射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相同能量条件下,高功率短时间的微波照射能够产生更好的弱化效果。岩石所含矿物的微波敏感性越高,敏感矿物的颗粒尺寸越大,及含量适当时,微波照射岩石的弱化效果越好;含水状态的岩石受到微波照射后,能够比干燥状态产生更大的损伤。微波的热效应有时还会使岩石中的矿物发生较大的物理或化学变化,进而对其升温特性及弱化效果产生影响。面照射试验表明微波能使大尺寸岩样在照射区域产生放射状裂纹,从而有效降低岩石强度,提高破岩效率。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