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3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95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137篇
海洋学   12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本文基于南海SEATS站的观测资料,利用垂直一维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式(MEM-1D)模拟了南海北部生态要素垂直结构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南海北部表层Chla浓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呈现低值(<0.05 mg·m-3),冬季呈现高值,12月为0.38 mg·m-3。春季,风速相对变小,垂直混合变弱,次表层Chla浓度极大值现象形成(80~100 m),并可一直持续到10月末。冬季,海表温度降低,东北季风爆发,垂直混合增强,出现表层水华现象。浮游动物和细菌的垂直结构相似,冬季上层水体中浮游动物和细菌出现最大值,分别为13 mg·m-3和18 mg·m-3。3~10月细菌(12 mg·m-3)同浮游动物(14 mg·m-3)一样出现次表层最大值,其存在深度与浮游动物相似。  相似文献   
132.
基于西藏定日气象站1980~2019年逐月平均气温、0~20cm浅层地温资料,应用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0a定日浅层地温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40年来,定日各层(除5cm外)年平均地温均呈升温趋势,升温幅度为0.03~0.187℃/10a,0cm升温率最大,15cm升温率最小,5cm地温呈不明显的下降趋势,春、冬季各层地温升温最显著,除了0cm层外各层地温夏、秋季呈降温趋势;各层(除5cm外)年平均地温从2000s后均陆续发生突变现象,各层地温突变时间点不一致,但均是从相对偏冷期跃变为相对偏暖期,0cm和20cm在2000s前后明显发生了由冷变暖的转折;定日年平均气温升温率比各层地温都大,通过了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其距平变化趋势和时段与各层地温相似,年平均气温与20cm层地温的相关性最显著;5cm地温与其他层次变化规律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3.
刘凑华  林建  曹勇  代刊  郭云谦  唐健 《暴雨灾害》2021,73(6):617-625

网格降水预报时间降尺度的目标是将业务上准确率较高的24 h精细化网格降水主客观订正预报结果降尺度到更细的时间分辨率上,以保证不同时间间隔精细化降水预报的准确率和总量的一致性。针对目前业务中降尺度方法以数值模式预报的单点降水量时间序列为比重实现对逐个网格点的预报拆分,拆分后雨带范围偏大、强度偏小和移动不合理等问题,增加位置订正、动态重构和频率匹配等算法来改进时间降尺度的效果。基于ECMWF模式预报时空演变,以国家气象中心2020年7月18日20时24 h网格降水预报拆分成逐1 h预报为实例,阐述了不同算法步骤的作用,并选取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逐日08时起报的逐24 h网格降水预报进行时间降尺度批量对比试验。个例分析和批量试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时间降尺度方法可提升逐小时网格降水预报的合理性和准确率。位置订正算法用于订正数值模式预报同网格预报之间的位置偏差,动态重构算法用于减少拆分后雨带中心移速和强度的不合理波动,而频率匹配则用于订正拆分后雨带范围偏大和强度偏弱的问题。改进后的逐小时降水预报各等级ETSBIAS评分均有所改善,尤其是对20 mm以上的短时强降水改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4.
西藏衣珠兴拉地区位于班公湖—怒江带东段,属于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巨型系构造带向南转折的藏东三江地区,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具有良好的多金属矿成矿条件,是寻找铬铁、铅锌多金属矿的有利地区。依据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研究表明:1)通过分析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元素相关性分析,认为Ag、Au、Cu、Pb、Zn、Sb等为本地区主要成矿元素;2)利用因子分析研究了元素组合特征及异常分布规律,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和已知矿床(点)信息,认为该区多金属矿化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有关,具有明显的高中低温分带性;(3)划分出4处多金属矿成矿远景区,即拉桑卡—尼尼拉卡铬铁矿Ⅰ级成矿远景区、母拉同Ⅰ级成矿远景区、根达卡—曲功马Ⅱ级成矿远景区、摘龙—瓦昌达铅锌钨锡多金属成矿远景区Ⅱ级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35.

利用南海地区28个陆地地震台站和2个布设于太平岛和东沙岛的新增海岛地震台站2011—2016年间的连续地震背景噪声波形数据,使用互相关方法计算得到了台站间的互相关函数,并提取出Rayleigh面波群速度和相速度频散曲线.采用快速行进和子空间方法反演获得了南海及周边地区12~40 s周期的Rayleigh面波群速度和相速度图像,并联合反演得到了研究区深至60 km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考虑到南海数千米厚海水层对于面波频散反演的严重影响,本文在反演模型中加入了水层,显著提高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成像结果表明:南海及周边地区地壳上地幔顶部S波速度结构存在显著的横向不均匀性,并与这一区域的主要构造单元具有较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在5~10 km深度,莺歌海—宋红盆地区的低速异常特征可能与盆地较厚的沉积层有关.在5~15 km深度,海域高速异常区与海盆空间位置具有高度一致性,推测与海盆区地壳厚度相对陆缘区明显偏薄有关.当深度从20 km增加至30 km,海盆区的高速特征扩展至了陆缘地区,反映了地壳厚度从海盆至陆缘逐渐增厚的趋势,与OBS(海底地震仪)深地震剖面给出的地壳精细结构结果一致.至35~60 km深度,海盆的高速异常特征依然明显,且速度值随深度增加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推测南海海盆区的岩石圈厚度应该大于60 km.

  相似文献   
136.
刘凑华  林建  代刊  曹勇  韦青 《暴雨灾害》2022,77(6):712-719

参考TS(Threat Score)评分,针对降水预报及服务需求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检验指标—双向TS评分(Double-sided Threat Score,DTS)。TS评分只关注事件发生的预报技巧,而DTS则同等关注事件的发生与不发生。理论分析和实例结果表明,DTS评分能合理地引导预报员或客观预报做出BIAS更接近1的预报。对2007—2018年逐年降水预报和2019年逐日降水预报检验表明,DTS评分随等级升高而降低,且各等级评分大都高于0.5,评分结果更容易让公众理解。另外,DTS评分描述的预报技巧增长趋势和波动规律与TS评分一致,便于同历史评分对比。

  相似文献   
137.
藏东察拉地区广泛发育中生代侵入岩体,沿澜沧江结合带呈带状展布,以复式岩基、岩枝和透镜体产出,侵入于早石炭世卡贡岩卡组和吉塘群变质岩系中,主要岩性有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及少量闪长岩。目前该区研究程度较低,报道较少,构造意义不明确。本次在察拉地区获得4个岩体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时代为中—晚三叠世,其中1件样品测试结果为219.8Ma±2.4Ma,代表澜沧江结合带闭合期的年龄,其余3件测试结果相近,分别为239.2Ma±1.7Ma、241.5Ma±2.3Ma和242.5 Ma±1.6Ma,为俯冲消减期的年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区内岩体具有从同碰撞一直到碰撞后板内花岗岩的特点,经历了从造山运动的碰撞前期至造山运动最后阶段的构造体制转变过程,总体为“后造山”构造环境,为澜沧江洋板块向东与昌都微陆块碰撞之后地壳伸展、快速隆升背景下地壳深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8.
低阶煤显微组分对一氧化碳的吸附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低阶煤中不同显微组分对CO气体的吸附性能,对低阶煤自燃发火的预测与防治具有指导意义。对低阶煤中的惰质组与镜质组分别进行了30℃、40℃、50℃、55℃、60℃和65℃的等温吸附实验以及煤质分析、煤岩分析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结果表明:当温度一定(T≤50℃)时,煤对CO的吸附量与压力之间的关系可用Langmuir方程来描述;当温度较高(T>50℃)时,煤对CO的吸附量与压力之间呈线性增加关系,且可采用Henry方程来描述,但此时温度对煤吸附CO的影响较复杂,有待进一步研究;此外,因低阶煤中的丝质体、含氧官能团和负电性官能团含量普遍较高,尤其羟基—OH含量较高,从而对煤中惰质组吸附CO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镜质组吸附CO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9.
2000—2005年莱州湾盐度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基于2000年8月,2002年8月,2004年9月,2005年5月,2005年7月及2005年9月莱州湾的大面观测资料以及黄河利津站2000—2005年入海径流量资料,分析了黄河入海径流对莱州湾盐度分布的影响,通过计算莱州湾的平均盐度发现2003年之后莱州湾平均盐度较2003年之前明显降低。在考虑黄河入海径流量、降水、蒸发及与北黄海的水交换等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箱式模型,并以此模型模拟了近年来莱州湾平均盐度的变化,同样看到莱州湾平均盐度的显著降低已在2003年发生,其主要原因是黄河入海径流量的增加。分析模型结果得出近年来黄海入海径流量的变化不仅决定着莱州湾平均盐度的年际变化,而且还主导着莱州湾月平均盐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0.
南海夏季风撤退期的气候特征Ⅰ——40年平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NCAR/NCEP1958~1997年共40年资料对南海夏季风撤退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8月上旬西伯利亚冷空气开始南进,由于青藏高原的阻挡作用,在我国东部大陆推进得很快,到达南海后继续向南推进,最后导致9月中旬左右南海夏季风从南海撤退.就个别年份而言,最早的撤退时间是8月中,最晚的是10月中,可以差两个月.南海夏季风撤退与建立过程是很不相同的,南海夏季风和夏季风雨带的建立都是爆发性的,在全区域几乎是同时建立,但撤退是由北向南缓慢撤退的,历时一个月左右.在撤退期间,南海降水形势变化不大,但在撤退之后,南海夏季风雨季转变为ITCZ雨季,其相应和雨区随着太阳南移向南推进.南海夏季风撤退后,南海降水30~60天振荡明显减弱,而准两周振荡仍比较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