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32篇 |
免费 | 912篇 |
国内免费 | 13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82篇 |
大气科学 | 1070篇 |
地球物理 | 686篇 |
地质学 | 2961篇 |
海洋学 | 819篇 |
天文学 | 123篇 |
综合类 | 412篇 |
自然地理 | 50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172篇 |
2022年 | 213篇 |
2021年 | 226篇 |
2020年 | 128篇 |
2019年 | 221篇 |
2018年 | 201篇 |
2017年 | 135篇 |
2016年 | 157篇 |
2015年 | 167篇 |
2014年 | 278篇 |
2013年 | 251篇 |
2012年 | 272篇 |
2011年 | 262篇 |
2010年 | 262篇 |
2009年 | 278篇 |
2008年 | 249篇 |
2007年 | 272篇 |
2006年 | 302篇 |
2005年 | 201篇 |
2004年 | 224篇 |
2003年 | 240篇 |
2002年 | 174篇 |
2001年 | 169篇 |
2000年 | 197篇 |
1999年 | 180篇 |
1998年 | 176篇 |
1997年 | 167篇 |
1996年 | 145篇 |
1995年 | 154篇 |
1994年 | 149篇 |
1993年 | 143篇 |
1992年 | 146篇 |
1991年 | 118篇 |
1990年 | 113篇 |
1989年 | 89篇 |
1988年 | 48篇 |
1987年 | 50篇 |
1986年 | 45篇 |
1985年 | 43篇 |
1984年 | 43篇 |
1983年 | 27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20篇 |
1980年 | 7篇 |
1979年 | 9篇 |
1964年 | 5篇 |
1959年 | 10篇 |
1958年 | 13篇 |
1957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滕骏华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1995,(3)
以厦门市鼓浪屿一街区的实用化城市管理信息作为内容,进行GIS用于城市管理的技术路线、内容和方法进行研究,为城市信息化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142.
143.
赣南樟东坑钨矿具有典型的"上脉(黑钨矿石英脉)下体(蚀变细粒花岗岩)"和"上钨下钼"矿化模式, 为了弄清黑钨矿石英脉与蚀变细粒岩体型矿化之间在成矿时间上的关系, 对产于该矿细粒花岗岩中的辉钼矿和石英脉中的辉钼矿分别进行了Re-Os同位素定年. 测试结果为: 细粒花岗岩中的3件辉钼矿样品Re-Os等时线年龄为155.4±2.1 Ma(MSWD=1.12), 模式年龄154.9±2.6 Ma~156.5 ± 2.6 Ma, 加权平均年龄155.5±1.4 Ma(MSWD=0.44);而石英脉中5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等时线年龄为154.6±1.7 Ma(MSWD=0.030), 模式年龄变化范围为154.2±2.3 Ma~154.7±2.7 Ma, 加权平均年龄为154.29±0.98 Ma(MSWD=0.045). 上述结果表明, 花岗岩体型矿化与石英脉型矿化的年龄在误差范围内高度一致, 从而证明了岩体中的钼钨矿化与石英脉中的钨钼矿化为同一次岩浆热液矿化事件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4.
145.
根据2006年10月和2007年1月的监测资料,对三亚湾在东北季风初始期和盛行期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及其受水体环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三亚湾秋、冬季表层潜在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6.81mgC·m-3·h-1和7.47mgC·m-3·h-1;水柱初级生产力平均值分别为504.96mgC·m-2·d-1和495.33mgC·m-2·d-1。东北季风期间,三亚湾水体垂直混合作用加强,层化现象减弱,水动力过程和营养盐等环境因子是该海湾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和季节变化的重要调控因素;其中冬季较高的DIN分布对表层初级生产力有潜在促进作用,而水体扰动增强、真光层深度下降则导致水柱初级生产力低于秋季。三亚河口近岸水域秋、冬季均为营养盐、叶绿素a及初级生产力的高值区,其中表层潜在初级生产力在秋季和冬季分别达到了45.80mgC·m-3·h-1和39.27mgC·m-3·h-1,表明调查期间三亚河营养盐输入对近岸水体浮游植物初级生产过程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6.
147.
古构造应力场是构造动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且断层滑动数据古应力反演已经成为古构造应力场恢复研究中比较常用的重要方法之一。近年来,断层滑动数据古应力反演方法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但有关反演结果的解释仍存歧义,反演结果的影响因素及其误差范围等并未得到深入研究与定量分析。本文总结指出,影响断层滑动数据古应力反演结果的主要因素包括变形体制、剪切破裂面类型、断层面的形态以及地质体内薄弱面的存在等。在此基础上,分别对新生断层和先存薄弱面滑动数据的古应力反演综合误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指出,在可以大致厘定变形体制或误差在允许范围内的前提下,将断层滑动数据反演结果解释为应力状态是合理可行的。各种因素导致的反演误差定量分析表明,同一期构造应力场形成的破裂面滑动数据的古应力方位反演误差最大不超过35°。换言之,在没有证据表明存在不同期次的应力作用情况下,主应力方位变化小于35° 的应力状态,可以划归同一期应力场。 相似文献
148.
静校正技术是复杂地表区地震资料地震成像的核心技术,塔里木盆地塔西南厚黄土戈壁区受低速层速度低、变化大,静校正问题突出,严重影响地震资料品质.在传统层析静校正技术的基础上,这里提出了改进的层析反演静校正处理技术,核心技术包括精确的初至拾取技术、分偏移距从浅到深逐步迭代的回转波层析反演技术、等速面静校正计算技术.通过这些技... 相似文献
149.
传统上认为前陆冲断带内部的背斜构造具有"成排成带分段"的特征,在表观认识和宏观尺度上讲,容易理解这一特征,并且通过"成排成带分段"的解剖,直接为含油气区带评价和地震解释方案的落实提供指导作用。随着前陆冲断带深层结构的精细解剖和三维空间内构造变形的准确刻画,发现前陆冲断带深层构造变形的分布并非成排成带分段的特征,褶皱构造的发育与分布明显受前陆冲断构造位移量及各个断层位移量的大小所控制,各个断层控制的逆冲岩席在垂向上相互叠置、侧向上交叉对接、走向上错落有致, 3D立体空间内由多个次级弧形体组成鳞片状分布。本文以中国天然气勘探最为成功、勘探资料最为详实的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为例,通过地震剖面精细构造解释,揭示出构造变形的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位移量在传播过程中的分异和转换,进而控制冲断带内部构造岩席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展布特征,并在3D立体空间内揭示冲断岩席受构造位移量的控制而成鳞片状分布的规律,控制这一分布规律的主控因素是冲断构造位移量与冲断岩席长度之间定量的几何关系。这一认识提升了油气藏评价和构造圈闭描述的精度。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