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48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2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53篇
海洋学   32篇
综合类   8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日本对虾人工促熟和幼体培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80年代期间,福建沿海对虾养殖以长毛对虾和中国对虾为主,每年秋末冬初对虾收成后,养虾池基本上闲置着。1989年已有少数虾池在秋季放养日本对虾苗种,饲养至翌年春末夏初收获,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1990年多数虾农为了充分利用虾池生产力,要求养殖日本对虾。但由于苗种供不应求,养殖面积受到限制。开展日本对虾养殖,对于对虾养殖业的发  相似文献   
72.
长毛对虾幼体对几种饵料的摄食与吸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毛对虾(Penaeus penicillatus Alcook)主要分布在闽粤沿海,是我国南方重要的人工养殖对象,近年来养殖生产水平已不断提高。而提供适合幼体食性的优质饵料品种和选择适宜的饵料密度则是保证苗种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73.
海洋微藻Chlorella sp.1061的脂类特征与分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化分析方法研究了海洋微藻Chlorella sp.1061色素、极性脂及其脂肪酸组成特点。结果表明,Chlorella sp.1061色素、极性脂及其脂肪酸组成均与小球藻属的其它藻类存在着很大差异。绿藻纲中的主要化合物,如叶绿素b、十六碳四烯酸[16:4(n-3)]和亚麻酸[18:3(n-3)]均未在Chlorella sp.1061中检测到。从Chlorella sp.1061中分离到占总极性甘油脂8mol%的甜菜碱-1,2-二酰基甘油一O-4’-(N,N,N-三甲基)高丝氨酸(DGTS),并从半乳糖脂和DGTS等极性甘油脂中检测到大量的二十碳五烯酸[20:5(n-3)](EPA)。但是一般认为,小球藻属藻类中不含这两种化合物。根据Chlorella sp.1061的这些特点,作者认为它不应该被归到小球藻属中。由于Chlorella sp.1061在色素、极性甘油脂及其脂肪酸组成特征方面与大眼藻纲(Eustigmatophyceae)中的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非常相似,因此,Chlorella sp.1061可能是Nannochloropsis中的一个种。  相似文献   
74.
在威海泊于、崮山及荣成 3家海带育苗场 ,采用回染实验方法对采集的海带藻体表面褐藻酸降解菌数量分布及特点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采自荣成的病烂海带幼苗上 ,其总异养细菌数量 ( 1 2 2× 1 0 8cfu/g)比威海两家育苗场的正常海带幼苗上总异养细菌数量 (崮山 :1 1 5× 1 0 6cfu/g及泊于 :1 1 1× 1 0 6cfu/g)高 1 0 0多倍 ,其褐藻酸降解菌的数量 ( 4 88× 1 0 7cfu/g)比后两家 (崮山 :8 0× 1 0 4 cfu/g及泊于 :4 3× 1 0 5cfu/g)的高 1 0 0— 5 0 0倍。与正常海带幼苗相比 ,烂苗脱落后的总异养细菌数量较高 ( 2 42× 1 0 7∶1 1 1× 1 0 6) ,而褐藻酸降解菌的数量相对更高 ( 1 5 0× 1 0 7∶4 3× 1 0 5) ;其中 ,脱落烂苗上的褐藻酸降解菌数量约占其总异养细菌数量的61 98%。将分离、纯化的部分褐藻酸降解菌对海带孢子体组织块进行回染实验 ,能引起海带组织产生绿烂现象 ,证明褐藻酸降解菌是海带烂苗的条件致病菌。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郯庐断裂带南段桐城地区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详细的岩石学和构造学研究,将研究区从空间结构上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上部低温-高压单元、中部中温-高压单元和下部超高压单元。根据研究区多期构造变形分析,共识别出了五期有区域构造地质学含义的事件(D_1-D_5):D_1代表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中-晚三叠世同碰撞早期折返过程;D_2表征了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晚三叠世同碰撞晚期折返过程;D_3记录了早白垩世中大别变质核杂岩的形成,也即整个中国东部晚中生代大规模伸展构造在研究区的表现;D_4可能标志着郯庐断裂走滑构造对高压-超高压造山带的叠加;D_5表现为脆性正断作用,控制了晚白垩世-古近纪潜山半地堑盆地的形成。这些结果表明了研究区所经历构造演化的复杂性,其构造几何形态很难用郯庐断裂左行平移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岩来解释,也不支持桐城地区存在巨大走滑作用的证据。  相似文献   
76.
微藻与细菌相互关系研究在海水养殖中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林伟  陈騳 《海洋科学》1998,(4):34-37
  相似文献   
77.
日本真海带对硒的积累和生物转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海水中添加亚硒酸盐(Na2SeO3)及不同浓度的氮磷营养盐(NaNO3+NaHO2PO4),研究海带对硒的积累,通过分离测定海带富硒前后各生化组分的含硒量来探讨硒的生物转化问题.结果表明天然海带含硒量(鲜重)为0.451~0.596μg/g,海带富硒最佳的Na2SeO3浓度为200mg/dm3,培养56h后的富硒倍率约为50.在天然海带中,硒主要以有机态存在,有机硒占总硒含量的86.22%;在含有200mg/dm3NaO2SeO3的海水中培养56h后测得海带的总硒为24.481μg/g,其中有机硒含量为16.703μg/g,无机硒为4.714μg/g;在添加氮磷营养盐的含硒海水中,海带的富硒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适宜的氮磷条件下(150mg/dm3NaNO3和25mg/dm3NaHO2PO4)总硒含量达到33.649μg/g,而无机硒含量基本不变,为4.497μg/g,因此提高部分转化为有机硒,有机硒含量达到24.678μg/g.这说明海带具有通过自身代谢将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的较强的能力.  相似文献   
78.
刘建国  庞通  王莉  李俊  林伟 《海洋与湖沼》2009,40(2):235-241
2008年夏季东南亚地区栽培的产卡拉胶海藻麒麟菜类陆续发生冰样白化病害并造成大规模死亡.本文根据作者近年来的观测和实验数据探讨了产生该现象的环境因素,通过重演性实验验证和比较了不同株系抗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不同海菜株系的抗病能力差异很大,从印度尼西亚引进株系比从菲律宾引进株系抗病能力强,其中株系5抗病能力最强,没有发生冰样白化病症:株系4、6和11的抗病能力次之,只在10%以下的藻株出现病害症状,日生长速率在7%以上的高水平:株系7、8和9号病害损伤程度是印度尼西亚引进株系中最为严重的,但比原产菲律宾海菜要轻.2)与往年同期气象数据相比,在病害发生期间光照时间短、强度弱、海水温度高、降雨量多、蒸发量少、海水盐度下降,上述变化明显不能满足热带产胶海藻生长所需要环境条件,导致了海菜生理状况和生长速率下降.3)从海湾内海菜发病分布和死亡程度上,越远离海湾口和偏离主航道、水浅流速小区域所栽培的海菜发病越早、死亡也越严重;相反,在靠近湾口与外海具有较好水交换和离航道近、水深流速大的区域,海菜发病相对较晚.4)重演实验证实,将海菜浸泡在盐度28的海水中2h,1天后部分株系就会出现冰样白化病症,3天后藻体软化而死亡;海菜浸泡在22盐度的海水2h,会导致更多株系的海菜发生严重的白化病害并死亡.上述结果表明,过多降雨所导致的海水盐度下降是诱发热带产胶海藻爆发大面积病害发生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9.
Two strains H2-410 and H2-419 were obtained from the chemically mutated survivors of wild Haematococcus pluvialis 2 by using ethyl methanesulphonate (EMS). Strains H2-410 and H2-419 showed a fast cell growth with 13% and 20% increase in biomass compared to wild type, respectively. Then H2-419-4, a fast cell growth and high astaxanthin accumulation strain, was obtained by exposing the strain H2-419 to ultraviolet radiation (UV) further. The total biomass, the astaxanthin content per cell, astaxanthin production of H2-419-4 showed 68%, 28%, and 120% increase compared to wild H. pluvialis 2, respectively. HPLC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ata showed also an obvious proportional variation of different carotenoid compositions in the extracts of H2-419-4 and the wild type, although no peak of carotenoids appeared or disappeared. Therefore, the main compositions in strain H2-419-4, like its wild one, were free of astaxanthin, monoester, and diester of astaxanthin. The asexual reproduction in survivors after exposed to UV was not synchronous, and different from the normal synchronous asexual reproduction as the mother cells were motile instead of non-motile. Interestingly, some survivors from UV irradiation produced many mini-spores (or gamete?), the spores moved away from the mother cell gradually 4 or 5 days later. This is quite similar to sexual reproduction described by Elliot in 1934. However, whether this was sexual reproduction remains questionable, as no mating process has been observed.  相似文献   
80.
通过对塔塔楞环斑花岗岩主要矿物结构及成分研究表明,岩体结晶经历了下列几个阶段:最早结晶的矿物为斜长石、黑云母和石英,随后为钾长石球斑的主要结晶期,紧接着有球斑的环边生长和中粗粒基质形成,最后结晶产物为分布在中粗粒基质间隙的细粒基质。黑云母都是富铁的,从早期到晚期富铁程度增加,w(TFeO)/w(TFeO+MgO)从0.80增加到0.96。钾长石广泛发育出溶钠长石条纹,推算出的球斑钾长石、中粗粒基质和细粒基质钾长石的平均成分分别为Or69.61Ab29.59An0.80、Or71.50Ab27.94An0.56、Or72.63Ab26.47An0.90。球斑内斜长石的An为25.98~29.41,中粗粒基质的An为23.85~27.48,而细粒中的An为11.94,主要矿物特征与经典环斑花岗岩一致,而矿物成分的变异显示岩体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有效的结晶分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