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9篇
地质学   75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21.
西天山特克斯达坂晚古生代若干不整合的厘定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地层不整合接触是研究地质发展历史及鉴定地壳运动特征和运动时期的重要依据。通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西天山特克斯达坂一带晚古生代地层中厘定出6个不整合面,证实区内乃至天山地区曾有过至少6幕褶皱运动,丰富了研究区的幕式褶皱内容。新确立了特克斯运动(东图津河组与科古琴山组之间的角度不整合),证实了天山主褶皱幕是鄯善运动,是记录塔里木板块与准噶尔板块碰撞缝合的重要构造运动。特克斯运动等6幕褶皱运动为天山地区构造演化研究提供了更为详尽的幕式演化信息。  相似文献   
22.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黄羊山岩体岩石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黄羊山岩体取得了新的认识:萨北岩体和苏吉泉岩体只是黄羊山岩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并非单独岩体.黄羊山岩体寄主岩石划分为中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中粒角闪石碱长花岗岩、中粒钠铁闪石碱长花岗岩、中细粒钠铁闪石碱长花岗岩、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和细粒混合花岗岩(含石墨)6个单元.岩石学及矿物特征表明,岩体有从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向钠铁闪石碱长花岗岩演化的趋势,可能是幔源重熔分异的碱性花岗岩(A型花岗岩),而闪长质微细粒包体及大量发育的闪长(玢)岩脉和辉绿(玢)岩脉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初步研究认为黄羊山岩体形成于后碰撞张性环境,其就位与卡拉麦里断裂有关,其形成和演化标志了准噶尔地区显生宙幔源岩浆活动及其分异产物导致大陆地壳垂向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23.
中亚造山带是世界上最大的显生宙增生型造山带,是研究增生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生长的绝佳场所,其形成记录了新元古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洋发展演化历程,主要由一系列微陆块、岛弧、海山/大洋高原、增生杂岩及蛇绿混杂岩构成.中亚造山带西段蛇绿混杂岩物质组成基本一致,除了典型的蛇绿岩组分外,大多发育典型的海山岩石组合,即枕状玄武岩、火山...  相似文献   
24.
东准库布苏南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87±2)Ma,MSWD=0.15,包体年龄为(286±3)Ma,MSWl3=0.22,两者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表明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是同时代形成的.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是过冷的镁铁质岩浆混入到中酸性岩浆中经快速冷凝的结果.在岩浆混合过程中,基性的包体岩浆和中酸性的寄主岩浆通过化学扩散发生成分交换,使包体受到了花岗闪长质岩浆的改造和同化.这可能就是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及其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相同的原因所在.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时代属于东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范围330~265Ma,略晚于东准噶尔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和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的形成时代(300 Ma左右),均为准噶尔周边地区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标志了准噶尔地区后碰撞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大陆地壳垂向生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25.
共和盆地西缘原划古元古代金水口岩群中发育一套低级变质的灰色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石英岩及黑云石英片岩组合,该套变质岩系原岩沉积时代及变质基底构造属性存在争议。本文对采自青海省兴海县柔起岗地区的两件片岩样品开展了系统的岩石学及LA-ICP-MS锆石 U-Pb年代学研究,对其原岩沉积时代、沉积物源及基底构造亲缘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该套片岩两件样品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可明显分为新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两个主年龄谱以及中元古代的两个次年龄谱,新元古代主年龄谱分别为688-908 Ma和711-841 Ma,峰值年龄为788 Ma和780 Ma,古元古代主年龄谱分别为1871-2174 Ma和1832-2194 Ma,峰值年龄为2140 Ma和2072 Ma,中元古代两个次年龄谱分别为1520-1638 Ma和1271-1276 Ma,峰值年龄为1635 Ma和1275 Ma。片岩最小碎屑锆石年龄值688 Ma限定了其原岩的最大沉积时代。塔洞片岩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特征表明其碎屑物质来源较为复杂,物源主体来自周邻造山带的西秦岭、东昆仑和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的前寒武纪块体,扬子板块对其沉积物源亦有部分贡献,而华北板块没有对其提供沉积物源。更为重要的是,该套片岩锆石U-Pb年龄谱突出显示新元古代早期的构造-岩浆-热事件年龄信息,而没有华北板块典型的1850 Ma 和2500 Ma左右的特征,结合区域资料认为西秦岭源区基底与东昆仑地块、柴达木盆地北缘、祁连地块等一样表现出扬子板块的构造亲缘性,源区基底固结时代为新元古代早期。  相似文献   
26.
基本层序在垂向上的重大转化面即为基本层序界面,由高到低可划分为旋回性基本层序/不显旋回性基本层序间界面(Ⅰ级界面)、旋回性基本层序/韵律性基本层序间界面(Ⅱ级界面)和向上变细粒序/向上变粗粒序间界面(Ⅲ级界面)。这些界面广泛发育于碎屑沉积岩中,因而是细分地质填图单位的重要选择界面。这一方案是对传统沉积序列分层及地质填图单位界面选择的重要补充,对指导中国造山带巨厚碎屑岩建造的地质填图单位划分、沉积相分析和区域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7.
产于西准噶尔哈拉阿拉特山南麓的"滞后"弧岩浆岩,由乌尔禾中基性岩墙群和白杨河组玄武岩组成,二者构成一完整陆相火山机构,并呈角度不整合覆于下二叠统佳木河组陆相磨拉石建造之上。中基性岩墙群岩性主要为辉绿岩、辉绿玢岩和辉长闪长岩,其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83.6±2)Ma(MSWD=0.57,95%置信度)、(286.3±4.0)Ma(95%置信度,MSWD=0.32)、(286.5±5.6)Ma(MSWD=0.3,95%置信度)。白杨河组玄武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83.3±3.1)Ma(MSWD=0.45,95%置信度),均属早二叠世。二者具有相似的与岛弧俯冲相关的地球化学性质,属钙碱性中低钾系列,富集轻稀土,δ_(Eu)异常不明显,富集K、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高场强元素Nb、Ta强烈亏损,Zr、Hf适度亏损,正的ε_(Nd)(t)值和相对低的初始~(87)Sr/~(86)Sr比值表明源区为亏损地幔。该岩浆岩形成于洋盆关闭,即沟弧盆体系消失之后,时代"滞后"于造山后沉积记录,表明西准噶尔晚古生代俯冲作用结束的最终时限应为早二叠世晚期。根据准噶尔地区滞后型岩浆岩区域性分布特点,推断其产地的连线区为天山—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最终深部俯冲的接合部位。  相似文献   
28.
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巴塔玛依内山组为一套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合,其时代归属及形成的构造背景争议已久.本文通过对双井子一带该组火山岩下部玄武岩开展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获得一组锆石加权平均年龄为335.1±9.3 Ma,时代为早石炭世.年代学成果综合分析表明,巴塔玛依内山组为连续发育于早—晚石炭世的穿时地层.玄武岩样品SiO2含量46.49%~52.19%,富碱(Na2O+K2O=4.07%~8.55%),高钾(K2O/Na2O=0.35~1.31)和高 Al2O3(15.62%~17.97%),里特曼指数 σ>3.3,斑晶和基质中含有碱性矿物,为典型的碱性玄武岩.样品具有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3.08~5.25,弱Eu异常(δEu=0.90~1.06),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等地球化学特征.结合相关判别图解研究表明,岩浆起源于受俯冲流体交代的亏损地幔源区,在深部岩浆房中发生了矿物结晶分异作用,并在上升侵位过程中遭受了一定程度的陆壳物质混染.碱性玄武岩兼具板内玄武岩、后碰撞和岛弧火山岩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其形成与卡拉麦里洋盆闭合之后的板内岩浆活动有关,是俯冲碰撞造山期后伸展背景下的产物.表明早石炭世准噶尔地块东北缘已经进入由碰撞挤压到伸展拉张的构造转换期.  相似文献   
29.
伊宁地块不是一个之前一贯认为的"均匀地块"或"均一地块",而是以乌孙山-塔勒得近东西向区域性大断裂为界的南、北两大次级构造带("弧-盆"体系)叠加拼贴增生而成,火山岩浆作用为这一新的构造单元划分与建立提供了佐证。南构造带由喀拉峻岛弧带和其北的阿腾套弧后盆地构成,主要发育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早期,火山岩同位素年龄峰值为355~350Ma,17个年龄平均值为351Ma;北构造带由北而南可再细分出清水河-苏布台弧后盆地→阿吾拉勒叠加岛弧带→特克斯-新源弧前盆地,主要发育于早石炭世中-晚期,同位素年龄峰值集中于345~329Ma,18个火山岩年龄平均值为340Ma。这两个"弧-盆"体系以大哈拉军山组钙碱性火山岩为主体,共生早石炭世海相阿克沙克组弧前及弧后沉积岩组合。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主体以岛弧火山岩为主,见有富Nb玄武岩、高镁安山岩等,共生埃达克岩和高分异I型花岗岩等小岩体;在弧后还见有碱性火山岩、碱性球泡流纹岩,共生双峰式火山岩。不仅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在各构造相中显著有别,而且共生的阿克沙克组在各构造相中差异极为显著。两大次级构造带具有独立的基底建造史,差异显著的盆地沉积史,独特的火山岩浆史和构造演化史。早晚石炭世之间的鄯善运动使南、北两个次级构造带叠加拼贴,构成统一的伊宁地块,晚石炭世进入统一的陆内构造发展演化阶段,发育以伊什基里克组碱性双峰式火山岩为代表的裂谷火山岩浆建造。  相似文献   
30.
西天山伊什基里克山一带东图津河组的确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伊什基里克山特克斯达坂一带地质调查,首次于该区发现了一套含晚石炭世双壳、珊瑚、腕足及植物化石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且其岩石组合及生物面貌与博罗霍洛山地层小区的上石炭统东图津河组可对比.东图津河组在特克斯盆地的首次确立,具有重要的地层对比意义,至少说明在晚石炭世伊犁盆地与博罗霍洛山地块具有相同的沉积作用及其构造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