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4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121篇
海洋学   1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1篇
  1934年   1篇
  192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1.
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 LST)是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水循环和大气环境互通的重要参数,也是海、陆能量传输的重要体现。本文利用2003—2020年卫星反演的LST数据,通过M-K(Mann-Kendall)突变检验、线性回归、经验正交分解(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等方法分析LST时空模态特征,并运用季节自回归移动平均(seasonal autoregression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 SARIMA)模型预测LST的变化趋势。发现春、秋、冬三季沿海温度高,内陆温度低,由南向北(10°N—60°N),由东向西(70°E—140°E)递减;而夏季相反。EOF第一模态贡献率为29.58%,空间分布以昆仑山脉、秦岭为分界线。预计2020年以后, LST的变化范围在–5~35℃。结果表明:(1)由于纬度的增加及海陆位置的差异,导致日本的LST幅度小,蒙古国的LST幅度大,其余地区变化幅度平稳;(2)春、秋季温差不大,夏、冬季温差大,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其次,季风气候显著。内陆高山多...  相似文献   
92.
桂西地区油气资源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是广西重要的油气资源成藏有利地区。本研究利用桂西崇左地区的区域重磁数据处理、结合油气地质等其他地质成果资料,对研究区内的盆地构造和隐伏岩体进行了定性—半定量分析,对断裂构造进行了有效厘定,深入研究了研究区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油气地质构造的密切关系,查明了与油气相关的地质结构与构造,重点探讨了宁明、上思和海渊等3个盆地的油气资源前景,为桂西地区油气资源勘探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也为今后广西其他地区的油气资源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93.
本文利用1957年9月到2002年8月,共540个月的ERA-40的经向风和臭氧质量混合比月平均资料,分析研究了平均经圈环流(MMC)和Hadley环流强弱特征变化及其与臭氧变化的关系.分析指出:(1)平均经圈环流与臭氧分布在垂直方向上有很好的对应和相关关系,平均经圈环流是形成臭氧水平、垂直的气候平均态分布,季节变化,年代际变化的重要因素;(2)垂直方向上北半球臭氧浓度的变化比南半球的变化更明显;(3)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平均经圈环流与臭氧浓度变化在不同的高度和纬度上有不同的相关关系,臭氧与Hadley和Ferrel环流存在密切的相关关系,特别是Hadley环流,这表明Hadley环流在全球大气臭氧的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
总磷是长江流域备受关注的污染物。来自长江上游的物质输送对长江中下游、对入海口水域水生态都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了1998—2019时期长江上游和中下游之间的衔接断面暨三峡水库出水断面的磷通量及形态变化。整个研究时段分为3个阶段:1998—2002(阶段Ⅰ,三峡水库运行之前),2003—2013(阶段Ⅱ,作为过渡时期)及2014—2019(阶段Ⅲ,三峡水库实现175m正常蓄水位且金沙江下游段向家坝和溪洛渡水库运行后),以阶段Ⅰ、Ⅲ为重点时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2014—2019年总磷年通量平均为5.67万t/a,比1998—2002年减少了38.0%;溶解态磷年通量为4.02万t/a,增加了60.0%;颗粒态磷年通量为1.67万t/a,减少了74.9%。磷的主导形态由颗粒态变为溶解态,溶解态磷通量占比由27.5%上升为70.9%;相应地,颗粒态磷通量占比由72.5%下降为29.1%。总磷、溶解态磷和颗粒态磷通量均表现为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近20年来,水沙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含沙量(SS)与水量(Q)正相关性大幅下降,其拟合方程的斜率由1.44下降为0.10,R2...  相似文献   
95.
珠江网河水沙分配变化及其对伶仃洋水沙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维ECOMSED模型对径流来水来沙变化前后的1978年和1999年伶仃洋洪水期水动力场和悬沙场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伶仃洋水动力场整体增强,但不同地貌单元水动力变化具有明显差异.分流比变化后洪水期伶仃洋西槽、东槽和中滩水动力增强,涨潮和落潮流速普遍增大0.1m/s;西部各口门区和西滩涨潮流势减弱,径流优势更加明显,但西滩三个口门水道及滩面潮沟落潮流速增大约0.1 m/s;东滩水动力特征变化不大.悬沙浓度亦整体升高,平均增加了0.02~0.05 kg/m3,悬沙高值区范围扩大,0.10 kg/m3等值线由西槽西侧明显向东推进到沿东槽南北向分布,径流来沙的影响范围东扩.  相似文献   
96.
湿法提取阳极泥中硒的探索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湿法工艺流程处理铜阳极泥的硫酸浸取液中硒的分离提取方法。讨论了硒在阳极泥及浸取液中的存在状态,选择性还原高阶硒离子而与Cu2+,Ni2+,Co2+等金属离子分离的机理,以及还原剂的选择和还原条件的确定,并作了硒的回收率试验。  相似文献   
97.
牛庄洼陷及其南斜坡烃源岩孔隙度、声波时差与伊蒙矿物含量测定结果表明,2 6 0 0m为成岩作用早期与晚期阶段的界限,在早期演化阶段南斜坡没有出现明显的异常压力,牛庄洼陷成岩作用晚期阶段有明显的压力异常。生物标志物演化与Ro值测定反映,该区有机质大量成烃起始阶段为 2 70 0m,牛庄洼陷南斜坡带 <2 70 0m烃源岩不具备大量排烃的生烃量条件与地质证据。牛庄洼陷南斜坡八面河油田原油的混合成熟度特征与混合的均一性,反映原油的混合作用在初次运移阶段可能即已发生,推测牛庄洼陷深部烃源岩在异常压力作用下通过微裂隙等间歇式排烃的同时,浅层未熟 低熟烃源岩生成的少量原油经由断层、应力产生的微裂隙与层理面,在地层压力及深部流体过剩压力参与下与成熟油混合幕式排出。烃源岩未熟 低熟阶段的排烃效率低于成熟烃源岩。  相似文献   
98.
利用已有的岩体地质、地球化学、华南地区地热异常数据及区域地震特征,初步获得了湖南省主要花岗岩体的放射性生热、盖层导热率、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居里面深度以及地体稳定性6项干热岩指标,结合国内外有关干热岩判别指标及权重,对湖南地区具有高放射性生成热的岩体干热岩地质赋存条件进行了评价,认为湘东南的诸广山岩体、九嶷山岩体、香花岭岩体、骑田岭岩体是重点干热岩勘探区,其次为大义山岩体、越城岭岩体、关帝庙以及沩山岩体。基于放射性异常及深部隐伏岩体分布特征,建议在诸广山岩体热水地区、香花岭-骑田岭NEE向带、九嶷山岩体北西部、关帝庙岩体中部、沩山岩体中部红盆覆盖区开展干热岩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99.
煤镜质组反射率光性组构变形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同煤级煤的高温高压实验表明,在温、压和差异应力作用下,煤镜质组反射率值和各向异性都有一定程度增加,变形越强烈,增加越明显,尤其在中煤级中、晚期阶段更是如此。在变形过程中,反射率主轴将发生有规律的偏转,变形越强烈,最小反射率主轴越接近于最大挤压应力方向。随着变形的增强,镜质组反射率椭球由单向伸长同压缩型转化。  相似文献   
100.
2008年12月4~5日,山东半岛出现了1次冷流暴雪过程,渤海上的辐合带对这次暴雪过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利用观测资料和数值模式对这次过程进行了研究,探讨渤海辐合带的发展演变机制及对山东半岛冷流暴雪的影响,并分析了太行山脉对渤海辐合带的影响。结果表明,渤海上空生成的西北东南向的中尺度辐合带造成了以烟台-牟平-文登为中心的西北东南向的降雪带。太行山脉的阻挡作用使绕太行山的西北气流在太行山背风侧形成辐合,同时在低层大气存在1个暖脊,所以在渤海形成了1个西北东南向的辐合带。在西北风的水平平流和非地转风的作用下,渤海辐合带向东北移动,当渤海西北岸出现北风后,渤海辐合带西北部在北风的水平平流作用下向南移动,而渤海辐合带东南部在西北风水平平流和非地转风的作用下,继续向东北移动并与山东半岛北部的海岸锋辐合带合并增强,渤海辐合带西北和东南两部分移动方向的不同造成了辐合带的波动。渤海辐合带增强后登陆山东半岛,造成山东半岛西北东南向降雪带。对这次冷流暴雪个例的分析发现,太行山脉通过形成背风低压中尺度系统直接影响渤海上的中尺度辐合带的发展,而渤海辐合带与山东半岛北岸附近海岸锋的耦合使辐合加强,增强了降雪强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