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66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2008年3月6日至2008年4月9日, 在南海北部外陆架与陆坡上的沙波区进行了海底流速的连续观测,观测结果表明潮流与海流较弱,但时有流速达30—77cm.s-1的海底强流发生。强流方向与南海北部内波传播方向相对应,多分布在偏NW向与偏SE向。偏SE向流强于偏NW向流,与内波在传播方向上的下坡流大于上坡流的特征一致。对流速序列进行了旋转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高于M2分潮的频率中,众多的振荡分量具有内波流性质,说明阵发性强流为内波所致。采用观测流速计算了沙波的移动速度,计算结果得出强流能起动海底泥沙,由于NW向传播(上坡方向)的内波导致了SE向(下坡方向)的净流动,沙波偏SE向移动,但沙波移动速度不大,小型沙波移动速度小于1.6m.a-1。采用潮流、风暴潮耦合模型计算了强台风驱动的海底流速过程,表明潮流、风暴潮耦合也能移动海底沙波,但沙波移动方向与台风路径相关,不一定为SE向,且移动距离更小,潮流、风暴潮耦合不是沙波移动的主要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62.
杨阳  孙国超  赵子福 《地球科学》2021,46(6):1993-2015
对华北东南缘荆山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全岩主微量元素和Sr?Nd同位素分析.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荆山花岗岩形成于晚侏罗世(160.9±0.8~161.6±1.5 Ma).残留锆石的U?Pb年龄主要为三叠纪和新元古代,分别与大别-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火成岩的变质年龄...  相似文献   
63.
三峡水库蓄放水对地面重力变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对地面重力的影响分析多采用模拟计算,从而导致对蓄放水的影响范围和程度分析还存在不足的问题,该文利用资源三号(ZY-3)高分辨率多光谱遥感影像提取了三峡库区江河湖库水体数据,结合水位数据,通过负荷格林函数积分模型,计算出三峡水库蓄放水导致水位升降的过程中水体对地面重力变化的影响。研究发现:(1)以1a为周期,三峡库区库岸及长江近岸地面重力的变化趋势与水库的蓄放水时期对应;(2)三峡水库放水期间水位下降,水库库岸及长江近岸地面重力减小;蓄水期间水位上升,地面重力增大;(3)三峡水库蓄放水对库岸及长江近岸的地面重力影响最大可达1 000μGal以上,且距离长江中心线越近,地面重力变化越大。  相似文献   
64.
南台钼多金属矿床产于北秦岭构造带宽坪群内,矿体主要呈似层状、透镜体状赋存于花岗斑岩内及其与宽坪群大理岩的接触带。矿化主要呈浸染状、团块状和细脉浸染状。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钾硅酸盐化、矽卡岩化和碳酸盐岩化。矿床的形成经历了高温蚀变-矽卡岩期和石英-硫化物期,钼多金属矿化主要形成于石英-硫化物期。斑晶石英和辉钼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4种流体包裹体:L型富液相包裹体、V型富气相包裹体、C型含CO2包裹体和S型含子晶多相包裹体。早阶段斑晶石英中发育140~200℃、220~280℃、340~400℃ 3个均一温度区间,主成矿期辉钼矿-石英脉中发育120~180℃、200~240℃和280~380℃ 3个均一温度区间,晚阶段无矿石英脉中仅发育120~240℃一个低温区间。早阶段斑晶石英中的包裹体盐度显示57.90%~>73.96%、30.06%~38.01%、3.39%~18.55% 3个不连续的区间,主成矿期的辉钼矿石英脉和晚期无矿石英脉中的盐度范围分别为0.43%~12.85%、1.91%~10.73%。在成矿早阶段的斑晶石英和主成矿期石英辉钼矿脉的3个温度区间,均出现S型、C型、L型、V型等两种或两种以上包裹体共存且均一温度相近,流体沸腾作用明显,表明流体的多次沸腾是南台钼多金属矿床矿质沉淀的重要机制,这一机制与北秦岭秋树湾铜(钼)矿床的成矿机制相似。硫化物的δ34S值集中于-0.3‰~7.2‰,平均3.1‰,表明硫来自深部岩浆。含硫化物石英的δDV-SMOW值介于-103‰~-76‰之间,δ18OH2O的值为4.01‰~5.55‰,表明主成矿阶段的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混合有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65.
杨阳  马媛  史华明 《海洋学报》2013,35(1):104-110
依据2010年1月南海北部坡折带冬季航次资料,发现150~1 000 m层溶解氧表现出东北高、西南低的分布特征,在垂向上溶解氧整体上呈由表至底逐渐降低趋势。在强烈的水交换作用下溶解氧浓度大于8 mg/dm3等值线占据50 m以浅海域。中尺度暖涡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下层海水中溶解氧空间分布,150~1 000 m层暖涡中心附近海域的溶解氧含量显著高于周边未受或受暖涡影响较小的海域,此外,溶解氧与营养盐、温度、盐度、pH之间在不同层次上存在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该海域冬季溶解氧的分布受物理过程和生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66.
张蓓  戴新刚  杨阳 《大气科学》2019,43(6):1385-1398
用全球格点分析数据集(CRU TSv4.0)月降水资料和24个CMIP5(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Phase 5)模式历史模拟数据以及RCP4.5情景下的预估数据,分析了多模式集合平均降水的偏差特征并进行了扣除模式气候漂移和一元对数差分回归订正。结果表明,模式降水在西部和北部明显偏多,东南沿海偏少;冷季(11月至次年4月)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模式降水偏多,暖季(5~10月)东南沿海季风区偏少。1956~2005年多模式集合平均历史模拟降水偏差中84%属于气候漂移,其余是偏差的非定常模态。扣除气候漂移后,RCP4.5情景下2006~2015年中国模式降水预估偏差减小90%以上,大部分地区降水偏差百分率分布在±5%以内,仅在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中部等地区模式降水偏多10%~40%;暖季降水偏差分布与年降水量类似;冷季偏差较大,北方降水偏多,南方偏少。检验表明,一元线性对数差分回归方程订正后,模式降水对于2006~2015年期间西南和江南中部的干旱少雨气候均能再现,且距平同号率高于多模式集合平均和扣除气候漂移的结果。用该方法对RCP4.5情景下2016~2035年模式预估降水进行订正,结果显示,南方(淮河以南)降水减少5%~20%,河套、内蒙古和华北北部减少20%~40%,东北南部、淮河流域、西北大部增加10%~40%及以上,东南沿海和台湾省降水增加10%~20%。以上降水预估结果说明,在RCP4.5情景下,21世纪前期持续十年的西南干旱会略有缓解,但南方降水偏少格局变化不大,淮河流域和三江源区及其以西等地降水可能明显增加。中国降水异常分布总体呈现南北少、中间多的格局,但北方和西部高山地带的降水预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67.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和巴丹吉林沙漠北缘拐子湖两个陆气通量监测站2013年2月-2014年1月地面辐射观测数据及相应气象资料,对比分析塔中和拐子湖两地的太阳辐射通量和地表反照率差异特征,同时也探究了两地太阳辐射通量和地表反照率与太阳高度角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塔中和拐子湖两地各辐射通量均呈较为同步的季节变化特征;具有太阳辐射优势的塔中地区因沙尘天气的影响在部分月份地表总辐射小于拐子湖地区;拐子湖由于地表沙粒相对较粗且包含大量透明度较高的石英颗粒,地表反照率和反射辐射均大于塔中地区;两地各辐射通量月平均日变化均呈现出标准倒"U"型结构;(2)拐子湖较粗的地表沙粒导致沙尘天气过后不易形成浮尘,沙尘天气过后各辐射通量恢复至发生之前的状态较塔中地区迅速;(3)两地太阳高度角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最大值均可达75°左右,最小值塔中和拐子湖地区分别为45°和40°;各辐射通量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升高而增加,地表反照率随之减小,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各辐射通量最大值并未出现在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时候。  相似文献   
68.
Rough集理论是一种新的处理含糊和不确定性问题的数学工具.它作为一种软计算方法,与模糊方法、遗传算法、神经网络等一样,是有发展潜力的智能信息处理方法.文中将Rough集理论应用到图像滤波中,提出了一种基于Rough集理论的图像中值滤波算法;给出了该算法与标准中值滤波算法的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去噪能力强于标准中值滤波算法,且能较好地保持图像的边缘细节信息.  相似文献   
69.
管涌等土体内部侵蚀是造成水坝河堤及边坡失稳破坏的常见原因。采用可溶性化学添加物的溶解过程模拟颗粒流失,为定量评价侵蚀扰动作用及侵蚀土力学性质提供了新思路。本研究通过在三轴圆柱试样中预置管状可侵蚀体,利用其在渗流作用下的溶解过程模拟管涌侵蚀。基于局部高精度位移传感器,结合小幅值循环荷载,探讨侵蚀前后土体杨氏模量及泊松比等小应变参数的变化规律,并获取侵蚀后土体的剪切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受渗流方向影响,侵蚀试样沿高度方向出现不均匀变形。内部侵蚀作用导致砂土孔隙比增大。相较于未受侵蚀的纯砂试样,侵蚀试样杨氏模量呈降低趋势,泊松比呈增大趋势。由于单调压缩过程中侵蚀孔隙逐渐压密闭合,试样剪切强度受侵蚀作用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70.
土体内部侵蚀作用是道路脱空、路基空洞、疏松体、富水体等城市地下病害成因之一,4类常见城市地下病害可归结于4种侵蚀模式。本文通过溶解间断级配砂土中预置食盐颗粒的方法,模拟潜蚀和集中渗漏侵蚀过程。在三轴试验系统中,通过弯曲元无损检测手段监测侵蚀过程土体小应变剪切波速变化,并在不同围压条件下研究侵蚀土体的抗剪强度、内摩擦角及剪胀特性等宏观力学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内部侵蚀作用使得土体剪切波速和峰值强度出现明显下降,随围压增加剪切波速折减率及抗剪强度均增大;在相同质量侵蚀率下,集中渗漏侵蚀对土体剪切波速、峰值强度和剪胀程度的弱化效果均显著高于潜蚀作用;相对密度约80%的密砂潜蚀后应力-应变曲线为应变软化,而集中渗漏侵蚀后曲线趋于应变硬化;侵蚀后土体的剪切过程仍表现为剪胀,但剪胀趋势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